英國著名詩人蘭德在暮年時曾寫過:“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一個走進暮年的老人的豁達從容、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寧靜淡泊、鉛華洗盡的人生境界。
豁達是一種自我精神的解放。如果每天為了生活的得與失、憂與愁煞費苦心,心靈的窗戶就會蒙上灰暗的色彩,就無法理解生活的真正含義,人生也就沒有快樂可言。豁達更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擁有豁達便擁有了一種淡泊寧靜的高雅,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雲淡風輕的感悟。用豁達的誠摯和熱情去感受生活,沒有了瑣事的羈絆和纏繞,也就使身心獲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你馳騁。
前幾年,有遊客在法國參觀一個花園。這個花園實在太美麗了,小路潔淨,青草吐綠,花兒嬌豔,空氣新鮮。導遊介紹說,這一切歸功於一位老年花匠。一名丹麥遊客決定高薪聘請他到國外發展。可是,這位老花匠卻說,我在自己的國家生活得很好,我很愛我的工作,我不想離開這裏。這位令人欽敬的老花匠就是法國前總統密特朗。
一位曾經權傾一時的總統,退職後樂此不疲地修理花園,不但不失落,反以老花匠自稱,熱愛自己平凡的工作,幹得一絲不苟,這種豁達從容的生活態度真讓我們這些為一些生活瑣事而困惑、失落的人感到汗顏。
我們總是盯著前方的美景,卻忽略了身旁掠過的風景,當有一天不得不停下匆忙腳步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依然兩手空空,錯過的會永遠錯過,心中留下的隻是遺憾。豁達的心境能夠讓我們隨時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也能從原本看似不如意的事情中發現值得高興的地方。
《說典》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東漢大臣孟敏,年輕時賣過甑(陶製炊具),一次,他的擔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頭也不回地徑自離去。有人問他:“壞甑可惜,何以不顧?”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已破矣,顧之何益。”是的,甑再珍貴,再值錢,再與自己的生計息息相關,可它被摔破,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你為之心疼如焚,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大概就叫遇事豁達吧。
豁達不僅是一種超然,更是一種智慧。豁達可以讓爭吵的朋友重歸於好,豁達可以讓多年的仇人化幹戈為玉帛,豁達可以讓兵戎相見的兩國和平友好。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胸打開一點兒,就能擁抱到更多的陽光。這種超越一切的寬容,讓我們知道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豁達讓我們通向偉大詩人泰戈爾所描述的美妙境界:“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種對待生活的豁達樂觀態度,讓人們變得開朗、樂觀、積極向上。豁達的人會把悲愁和痛苦撕個粉碎,會在人生低穀當中播撒下希望的種子,會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人隻有豁達大度,才能把一切都看做“沒什麼”,隻有把一切都看做“沒什麼”,才能在危難時從容應對,在憂愁時尋找快樂,在艱難時頑強拚搏,在得意時言行如常,在勝利時不驕不躁,讓生活的陽光更加燦爛。
一個人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不計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這也許就是豁達的真諦。
輕鬆生活,切勿預支煩惱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習慣:喜歡預測未來的煩惱,並喜歡提前“享受”這些煩惱帶來的壓力。因此,有些人因憂鬱明天而睡不著覺,預測的煩惱還沒到來,就已經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可笑,但生活中有過這種經曆的卻大有人在。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難免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煩惱,對付這些煩惱已耗費了不少的精力,那麼,又何必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便假設它的發生並為之預支煩惱呢?要知道,未來的那些煩惱多數並不一定會發生。為此,某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誌願者召集到一起,要求他們把接下來7天將會出現的煩惱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大的“煩惱箱”裏。7天後,誌願者從箱子裏拿出自己寫過的“煩惱條”逐一核對,他們發現竟有90%的煩惱根本就沒有發生。而剩下10%的煩惱,僅有極少的一部分成了真正的煩惱,而這些真正的煩惱中,大多數已經被他們自己解決了。
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一般人的煩惱有40%是針對過去,有50%是針對未來,隻有10%是針對現在,而92%的煩惱從未發生過,那剩下的8%中大部分是能輕易應付的。煩惱就像得感冒,常常可以自愈,因為它們大多數在幾天後就會自動消失。
因此,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很多時候,煩惱都是自己找來的,我們總是在殫精竭慮地構思著明天,卻從未想過好好地享受今天,當明天成為昨天,我們的心中仍然隻有明天。殊不知,我們不斷地預支著明天的煩惱,也就是在不斷地透支生命。
曾聽一位友人說起敬老院的事。敬老院中有一位84歲的老人,身體健康,精神抖擻,豁達大度,談笑自如,幽默風趣。但也有幾位老人愁腸百結,有的說怎麼死都行,就是別得半身不遂,自己受罪,還給兒女增加負擔;有的說千萬別得癌症,疼得受不了;還有一位心髒病患者成天坐臥不寧……總之,痛苦還沒來,他們就先“痛”上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過早地為死而痛苦,隻能給自己增加無謂的煩惱。
生活中人們也常常試圖把人生的煩惱都提前解決掉,以便將來過得更好、更自在,活得更瀟灑。而實際上,很多事是無法提前完成的。過早地為將來憂慮,設想自己可能遇到的麻煩,隻會徒增煩惱,平添許多憂慮和無奈。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今天的快樂,不去預支明天的煩惱。相反,如果不去想明天的煩惱,不去想著早一步解決明天的煩惱,一定能使自己過得輕鬆、有詩意,況且,每天都有每天的人生功課要做,努力做好現在的功課,好好享受現在的美麗時光,即使明天真的有無數煩惱等著你,你也無法在今天解決,所以,把屬於明天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去吧!這時,你會發現,今天是如此美好,如此輕鬆!
及時化解煩惱
當人們處於煩惱的狀態時,抱怨就會隨之出現,而且還會與怒氣聯起手來,把人攪得思維混亂。其危害之大如同數學中的平方,這種幾何升級常令人措手不及。如果把這種煩惱進行開方處理,壓力也就不會在心裏駐足,一切就會變得風平浪靜。
一個人因為一件小事和鄰居爭吵起來,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讓步。最後,那個人氣呼呼地跑去找牧師,因為牧師是當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
“牧師,您來幫我們評評理吧!我那鄰居簡直不講理!他竟然……”那個人怒氣衝衝,一見到牧師就開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責。他正在大肆指責鄰居的不對時,被牧師打斷了。
牧師說:“對不起,我現在正有事,麻煩你先回去,明天再找我說吧。”
第二天一大早,那個人又憤憤不平地來了,不過,顯然沒有昨天那麼生氣了。
“今天,您一定要幫我評出個是非對錯,那個人實在太不像話了……”他又開始數落鄰居的劣行。
牧師不緊不慢地說:“你的怒氣還沒有消除,等你心平氣和後再找我說吧!正好我的事情還沒有辦完呢。”
一連過了好幾天,那個人都沒有來找牧師。碰巧,牧師在前去布道的路上遇到了那個人,他正在農田裏忙碌著,心情顯然平靜了許多。
牧師問道:“現在,你還需要找我評理嗎?”說完,他微笑地看著對方。
那個人羞愧地笑了笑,說:“我現在已經心平氣和了!想來也不是什麼大事,根本就不值得生氣的。”
牧師仍然不緊不慢地說:“這就對了,我之所以不急於和你說這件事,就是想給你時間消消氣!記住:不要在氣頭上輕易說話或者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情,很多人為了一點小事而生氣,不是不停地抱怨,就是針鋒相對地指責,最終釀成大的過錯。當怒火正旺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等三天之後,再想這件事情吧。其實,如果真的等到心平氣和的時候,就會發覺根本就沒有什麼事值得抱怨的,也沒有什麼事值得生氣的。
進行開方處理就是不要在怨氣與怒氣正盛時輕易說話或行動,因為這正是人思維混亂的時候,根本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總是將事情的嚴重性誇大,由此釀成大的過錯,特別是脾氣暴烈的人更應該慢慢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以化解煩惱。
在遇到使自己難堪的事情時,可以采用一種迂回的方式應對,我們看看下麵這位小夥子是怎樣把煩惱進行開方處理的。
在一輛人員擁擠的公交車上,司機緊急刹車時,一個小夥子猛地撞到一個姑娘身上,姑娘誤會了,以為是小夥子故意使壞,便罵了一句:“瞧你那德行!”在當時的場合下,小夥子是無論如何也解釋不清的,但聰明的他大聲說:“姑娘,你錯了,這不是德行,是慣性。”車內頓時一片笑聲。聰明的小夥子用幽默的語言說明了眼前發生的事情,既讓自己擺脫了窘態,也讓姑娘明白了真相,避免了一場誤會,還顧全了姑娘的麵子。
被人在公開場合侮辱,任何人都難免產生煩惱,可是這位小夥子卻用幽默化解了煩惱,贏得了人們的尊敬。這是對生活入木三分的洞察,含蓄詼諧,寓意深邃,這是一種機智地處理複雜問題的應變能力,能以驚人的自製力防止在對方刺激下誘發出不良情緒,使雙方的對抗情緒得以緩解,它是人們化解煩惱的一種好方法。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遇到別人給自己難堪,我們也可以用機智去化解煩惱,打破僵局,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困窘壓抑境地。
有一次,林肯正在演講,一個青年遞給他一張紙條。林肯打開一看,上麵隻有一個單詞:“笨蛋。”林肯心中掠過一絲煩惱,但很快恢複了平靜,笑著對大家說:“我收到過許多匿名信,全都隻有正文,不見寫信人的名字,今天剛好相反,剛才這位先生隻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卻忘了寫正文。”
林肯麵對這樣的“羞辱”並沒有火冒三丈,將事情擴大化,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將怒氣轉移,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機敏和胸懷,也在暗中回敬了那個青年。
縱觀那些成功的人,無不是心胸開闊、襟懷坦蕩的人,他們不會因為細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抱怨、指責、針鋒相對,甚至大動肝火,而是凡事抱著達觀隨和的態度,輕鬆自如地化解矛盾。不據理力爭並不是懦弱、忍氣吞聲,而是一個人涵養的體現,化幹戈為玉帛代表著一種智慧,也代表著一種能力。
因此,當遇到煩惱的事情時,要學會放棄抱怨和指責,不要求全責備,要考慮能否用其他更好的方法解決,從而取得化幹戈為玉帛的圓滿結果。當我們正在抱怨和生氣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過三天之後,再想它吧,或者可以采取其他更為緩和的辦法,但一定要記住:不要針鋒相對,自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