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人向哲學家請教問題,話題剛一提起,年輕人就滔滔不絕地闡述著自己的觀點。他說得眉飛色舞,神情激昂,哲學家幾次想打斷話語,無奈卻插不上嘴。哲學家不動聲色,提起茶壺向杯子裏倒水,眼看水溢了出去,他還在繼續倒。年輕人停下來提醒他:“水滿了呀!”哲學家這才說:“你的心中也滿滿的,我怎能對你有所啟發呢?”
我們為什麼要提倡虛懷若穀呢?因為如穀,才可以填充,如穀,才能包容更多。我們之所以無法做到卓越,就是因為頭腦裏裝了太多的驕傲自滿。而一個驕傲自滿的人,難以看到新的世界、新的知識層麵,自然也就無法進步。
我們要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或者要在某些方麵有所成就,就需要包容。沒有包容的心胸,就無法取得進步;沒有進步,就無法擁有卓越。
對人真誠,贏得信任
做人就像做生意一樣,第一要訣就是誠實。誠實就像樹木的根,如果沒有根,樹木就別想有生命了。
人心向往真、善、美,真誠待人,隻有真誠,才能使交際的雙方從心理上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交際得以推心置腹地進行下去。
在交際中怎樣才算是真誠待人?要做到三個字:誠、信、寬。
所謂誠,就是對人要誠實、誠心、誠懇。誠實,是指對人要講真話;誠心,是指對人要真心誠意;誠懇,是指與人交往的態度,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所謂信,就是指交際過程中要講信用。
所謂寬,就是指與人交往時要寬宏大量。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反過來如此待你。
曾鞏是宋朝的一位大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為人正直寬厚,襟懷坦蕩,對朋友一貫直言不諱。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輕的時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25歲那年,當上了淮南判官,從淮南請假去臨川看望祖母,還專門去拜見曾鞏。曾鞏十分高興,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後來還專門贈詩給王安石,回憶相見時的情景。
有一次,宋神宗召見曾鞏,問他:“你與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呢?”曾鞏不因為自己與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隨意抬高他,而是客觀直率地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和行為確實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揚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吝,終比不上揚雄。”
宋神宗聽了這番話,感到很詫異,又問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麼這樣說他呢?據我所知,王安石為人輕視富貴,你怎麼說是‘吝’呢?”
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勇於作為,而‘吝’於改過。我所說的‘吝’,乃是指他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不是說他貪惜財富!”
宋神宗聽後稱讚道:“此乃公允之論。”此後更欽佩曾鞏為人正直,敢於批評。
真誠的低層次要求是不說謊,不欺騙對方。但在複雜的社會活動中,目的和手段要有一定的區別。比如,醫生為了減輕病人的壓力和痛苦,以利於治療,往往向病人隱瞞病情,並編造一套謊言。它表現的不是虛偽,而是更高、更深層的真誠,是出於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真誠。隻有智慧、德行和能力達到高度統一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深層次的真誠美。
情與義就是一種真誠,人和人相交需要真誠。
日本大企業家小池曾說過:“做人就像做生意一樣,第一要訣就是誠實。誠實就像樹木的根,如果沒有根,樹木就別想有生命了。”
真誠不是智慧,但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耀眼的光澤。
真誠的態度和言行往往能夠打動人的心,使對方願意與你做朋友。有許多憑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而憑真誠卻輕而易舉地得到了。
以真誠待人,並不是非要別人也必須以真誠回報。如果動機是為了以自己的真誠必須換取別人的真誠,這本身已不夠真誠。真誠是晶瑩透明的,它不應該含有任何雜質。
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隻要你懷著一顆真誠的心,以寬廣的胸懷對待他人,你就會結交到更多的朋友。贏得他人的信任。
忘記仇恨,記人恩惠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當你打算用泄憤去實現或解決時,不妨用包容去試一下,或許它能幫你實現目標,解決矛盾,化幹戈為玉帛。生活中,不會原諒別人的人是不配得到別人原諒的。
原諒是一種心理平衡術。“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總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這又何必呢?這樣的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可能導致瘋狂的報複。如果能適度地原諒他人的過錯,有時比指責更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而李世民卻反對,並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百戰不殆,安邦定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曾鼓動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記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朝立下了豐功偉績。
王安石當宰相的時候,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合,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貶官到了黃州,但是,蘇東坡胸懷大度,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被降職後,兩人的關係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互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
原諒別人,忘記他人過錯,才能心理平衡、解放自己。你學會了寬恕,你的責怪、怨恨、憤怒也就沒有了。原諒就是消除責怪、怨恨、憤怒的良藥。
1754年,身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部駐防亞曆山大市。當時正是弗吉尼亞州議會選舉期間,有一個叫威廉·佩恩的人與華盛頓就選舉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在爭論中,華盛頓說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話,佩恩頓時火冒三丈,一拳將華盛頓打倒在地。
第二天一早,華盛頓托人帶給佩恩一張便條,約他在一家小酒館見麵。佩恩料想必有一場決鬥,於是做好準備後趕到了酒館。可令他驚訝的是,等候他的不是冰冷的手槍,而是一杯美酒。
看見佩恩到來,華盛頓站起身,熱情地迎上前去,並向佩恩伸出手,說:“佩恩先生,昨天確實是我不對,我不該那樣說,不過你已經采取行動挽回了麵子,如果你認為可以到此為止的話,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
聽到這番話,佩恩激動不已,兩隻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從此以後,佩恩成了華盛頓最忠實的朋友。以華盛頓當時的權勢,他完全可以輕鬆地報這一拳之仇,當場出口惡氣。可是他卻沒有那麼做,而是寬容地原諒了與他發生衝突的人。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做法,使他少了一個敵人,多了一個朋友。
人與人之間,在許多情況下,以為是“仇人”的,未必就真的是什麼“仇人”。退一步說,即使是“仇人”,你心存善意,不念舊惡,以禮相待,也會使“仇”者心生感念,化“仇”為善。如果能把“仇人”看做朋友,堅持感情的輸出,堅持禮讓,說明你正在一點點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林肯衝破重重阻礙當上總統之後,仍任用了一個能力很強的曾在對手陣營中任部長的人。對此,幕僚和隨從們都十分不解。
“他是我們的敵人,應該消滅他!”大家憤怒地建議。
“把敵人變成朋友,”林肯解釋說,“既消滅了一個敵人,又得到了一個朋友”。
從這裏不難看出,寬容者有著寬廣的胸懷和巨大的智慧。善於忘記仇恨,是成就大事者的一個特征。隻有忘記仇恨,寬宏大量,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會贏得他人的友誼和信任,才會贏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
要成就事業,應牢記一條原則:記著別人對你的恩惠,忘記自己對別人的仇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矛盾,產生衝突。當衝突到來時,在怒火的支配下以牙還牙,隻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陰影;反之,如果能夠控製住自己的怒火,衝突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收獲。一顆包容的心總能經得起怒火的焚燒,放射出金子一般的光芒。用包容的心去駕馭怒火,你就能在衝突中化敵為友,化陰霾為陽光。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伸出熱情而溫暖的雙手,盡自己所能去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有句話叫“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隻要無私地奉獻,就會有“餘香”。助人乃是快樂之本,我們在給他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快樂。幫助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一個善意的舉手之勞,也許可以成就自己。
記得有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幫助他人好比自己隻是與大家一起分享了兜裏的兩塊糖,同時也能讓自己品味到從未品味的甜蜜。其實,快樂和幸福就像陽光一樣無所不在。一個人無論身處怎樣的境遇,隻要他懷揣著兩塊糖,一塊慷慨贈人,一塊留下自己慢慢品嚐,就自有真實的快樂如泉水湧來,自有綿綿的幸福飄逸在生活當中。”我們給予他人的幫助就像一個接力棒,你傳遞給他人,他人傳遞給另外的人,這樣快樂就會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會接觸到很多需要幫助、需要關愛的人。我們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死了,天國的導遊為了讓他深切明白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帶著那個人去兩地參觀。
首先參觀的是地獄,那人看到地獄的人比人間的人瘦小得多,麵黃肌瘦,骨瘦如柴。到他們的餐廳一看,一口大鍋,地獄的人圍在四周吃飯,和人間不一樣的是,他們每人手裏使用的是一米長的筷子。鍋內盡是美味佳肴,可他們為何如此瘦小,探究原因,原來是他們無法用這麼長的筷子把美味佳肴放到自己的嘴裏。
然後參觀天堂。天堂與地獄的餐廳一模一樣,一口大鍋,鍋裏盡是美味佳肴。天堂裏的人也使用一米長的筷子,觀察後發現每個人都紅光滿麵。一樣的夥食為什麼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
原來天堂的人不像地獄的人那麼自私地用筷子往自己嘴裏送食物,而是用長筷子將美味佳肴你夾給我,我夾給你,大家都有飯吃!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在於地獄的人不知道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付出愛心,就是種下一片希望。對別人施與善行,往往能得到更加豐厚的回報。而為別人付出的時候,也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快樂與幸福。
擁有快樂和幸福並不是靠外來的物質和虛榮,而是要靠自己內心的高貴與善良。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開始,學會給予和付出,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幸福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
幫助別人不僅利人,而且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如果每個人都懂得幫助別人,世界將變得和諧、美好。當然,每個人也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當遇到麻煩時,那些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會讓你產生好感,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如果你希望看到笑臉,你的臉上就要先有笑容。不要抱怨別人,更不要埋怨周圍的環境,而應該主動關心別人,主動為他人做一些事情。人總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主動關心別人的人會得到大家的喜歡,隻有付出真誠,才能得到真誠,那些不過分計較個人得失,總為別人著想、主動幫助別人的人,一定會受到大家的尊重。
一個人的幸福與否,不取決於財富、權力和容貌,而取決於與周圍人的相處。想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就必須從幫助他人開始,對他人多一分理解和寬容。隻要心中時刻想著他人,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這個大家庭也會更加和睦!
欣賞他人,心中愉悅
看一個人是不是胸懷寬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是否會欣賞他人,如何欣賞他人。一個人如果視同行如冤家,看他人一無是處,“他是傷疤我是花”,那麼自己最終也難有大的作為。隻有學會欣賞別人,才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雨細魚兒出,風輕燕子斜”般和諧的人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