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訴,釋放壓力
無論我們處在何種地位,都需要和人進行交流。交流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與技術的交流;第二層次為個人感情的交流;第三層次為祈求的交流,即靈魂的交流。不少人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隻限於第一層次的交流,很少交流情感和心靈。其實,人人都渴望交流情感,即使達不到最深層次的“祈求的交流”,也希望向他人傾吐心中的煩惱和喜悅,以釋放壓力。
美國的勵誌大師拿破侖·希爾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秘書走進希爾的辦公室,告訴他有一個女人想見他。
“事先約好了嗎?”希爾問道。
秘書回答說:“並不是事先約好的。我隻知道她的名字。她是在路上行走時從招牌上看到先生名字的。她說她是有‘積極思維’的人,現在碰到一些苦惱的事,相信先生能給她力量,所以就來了。”
“是這樣嗎?請她進來,我和她談談。”希爾說道。
不一會兒,那個女人走進希爾的辦公室,並伶俐地說:“感謝你沒有預約就見我。我簡單地說明事情,請你給我建議,我就告辭。”
她說話的樣子雖然很愉快,但掩飾不了心中的苦惱。她表示她為了成為具有積極人生態度的人而努力學習,可是有很多問題和困難相繼出現在她身上。她雖然很努力,但因為失望,積極的態度幾乎要被淹沒了。
她又說:“如果能克服失望,我相信自己能恢複到原來的狀態,順利地擺脫心理壓力。”
希爾說:“請把一切都說出來,我會幫助你的。繼續說下去吧,讓我知道使你苦惱的事,也許能替你想到好的解決辦法。”
於是,她平靜地說出了自己的苦惱。
談了近30分鍾後,她看了一下手表說:“啊,耽誤你很多時間了,實在抱歉,不過我得到了很多幫助。第一次見您就對我這樣親切,我會永遠記住的。”說完後,就和進來時一樣,快步走出了房間。
而此時希爾並不知道自己為她做了什麼。過了一會兒,他才發覺自己是以靜聽她說話的方式給予了她幫助。她因為把自己心裏的話全部傾吐出來而感到輕鬆。
當失望堆積得快要把你的心房壓垮,積極的態度即將崩潰時,就需要找一位能以積極的態度聆聽,有充分理解能力的人,以向其傾吐所有的不快。這是減壓的最好方法。
美國內戰時期,林肯總統曾寫信給他的一位鄉下老鄰居,請他到華盛頓來,說有些問題要和他討論。這位老鄰居到了白宮後,林肯同他談了關於宣布釋放黑奴是否適當的問題。幾個小時後,林肯與他的老朋友握手道別,竟然沒有征詢這位老鄰居的任何意見。“談話之後,他似乎稍感安適”,那位老朋友說。林肯並不需要建議,而是需要一位友善的、同情的傾聽者,這樣他就可以沒有任何壓力地發泄心中的苦悶。
傾訴的關鍵是要選擇適當的對象,而不在於對方能否提出什麼有效的建議或方法。
工作遇到困難時,心裏的煩惱和不良情緒通常不便向領導發泄,但回到家裏,在父母麵前,在丈夫或妻子麵前,可以一吐為快。
戀愛受到挫折時,自己的沮喪和不安往往不願告訴和自己不親近的人,但對莫逆之交,可以毫不掩飾地訴說心曲。
家庭遭到不幸時,沒有比在親密朋友或善解人意的領導和師長麵前傾吐自己的痛苦,更能使自己得到慰藉了。
或許人們都不同程度地有這樣的體驗:當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痛苦、不安、幽怨和焦慮的時候,並不一定期望別人告訴自己究竟應當怎樣辦,而隻是期待別人能以同情和理解的心去傾聽。隻要在自己所倚重和信賴的人麵前,把深藏於心底的話表達出來,把壓抑於內心的情緒宣泄出來,就會產生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就會使痛苦不安的心靈得到一定的平衡和安寧。
當然,打電話也是傾訴的一種方式。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的生活安排得很滿,貿然上門去看朋友也不太恰當。而打電話可以節省許多寶貴時間。同時,有些事在朋友麵前難以啟齒,但在電話裏卻可以坦白地告訴對方,以尋求忠告或對策。另外,如果有些難題一籌莫展,通過朋友的電話指點,也許就可以從容自如地應付。
當一時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時,不妨自己對自己說話。說出聲來,盡情地自語。這種內心獨白使你把自己假想成傾訴的對象,同樣可以達到放鬆的目的。如果在你麵前有一棵大樹或者一塊石頭、一尊塑像,你也不妨麵對它們發一通感慨,把心裏話道出來。我們看到許多人在危急悲憤時呼喚蒼天、上帝,那也是一種傾訴與慰藉。眼是窗戶嘴是門。我們應當有效、恰當、充分利用嘴的功能,發揮它的優勢,傾吐出自己的不快,從而找回快樂。
傾訴,就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是怒和哀,毫無保留地傾吐給對方。這是一種感情的排遣,也是一種心理調節的方式。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難免產生苦悶和煩惱。這些苦悶和煩惱如果長期聚積在心頭,就會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損害身心健康。英國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積蓄在心中的煩悶憂鬱就像一種勢能,若不及時加以釋放,就會像定時炸彈一樣,一旦觸發即可釀成大難。若及時加以發泄或傾訴,便可少生病,保健康。
回歸簡單的生活狀態
有位作家曾這樣說:“生活大概隻有走過的人才知道,所有崇高、偉大、複雜、多變,落定之後無他,好好過日子而已。在有限的生命裏,我們疲於奔命地去吃、穿、玩和享受,也許是該從複雜退回到簡單的時候了!”
其實,回歸單純幾乎是絕大多數人心底的呼聲。我們常常會聽到周圍一些人談論自己未來的夢想:“將來我退休之後,就要到山林裏去隱居。”“以後,我打算到鄉下開一個農場,種菜、養雞,自己養活自己。”“我向往到處去旅行,過那種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是,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人的感歎:“即使是追求這種簡單的日子,也好像是遙不可及。”
日本前幾年開始風行一種“清貧思想”,它的要義是“以自己的思想和意誌,創造簡樸的生活形態”。率先提出這個論調的是作家中野孝次,他對“清貧”的界定,和一般所謂的“貧窮”不同,是指人願意節製欲望,刻意放棄對物質的占有,是出於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
日本社會學者加藤秀俊,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名詞:計劃性的陳腐化。大意是說現代人為了滿足消費欲望,想盡各種方法來加速商品流通,裙子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把能跑的車賣掉買新車,把能用的電視換掉買新電視,故意把好的商品弄壞、弄舊,也滿不在乎。我們已完全成了消費品的奴隸,永遠填不滿消費的欲望,而我們自己也逐漸喪失了屬於我們的簡單快樂。
簡單的快樂,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求時髦,不扮貴人相,自自然然,清清爽爽,在工作中尋找樂趣,與家人共享溫馨。西方國家的許多人,倡導過“簡單的生活”。他們試著離開汽車、電子產品、時尚圈,看能不能活得快樂。這種現象被稱做“草根運動”。他們強調簡化自己的生活,而非完全拋棄物欲。
其實,我們應該盡量給自己一點兒自由,盡量使自己變得簡單,生活得更有品位。有一句話說得好,物質原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而不是為了壓榨環境與生命。如果要求簡單一點,就不會覺得生活是沉重的負擔,也不必把自己一步一步逼到絕境裏。
在中國的城市青年中,與一些仍孜孜不倦追求物質財富的同齡人不同,有一些青年人也開始過起了簡單的生活。《北京青年報》介紹了一個叫楊景的青年人。他自稱是一個崇尚簡單的人,在周圍的人都熱衷於大搞居室裝修的時候,他住的房子沒有裝修就“白著”住進去了。他說:“房子是給自己住的,不是給別人看的。”
簡單生活並不是要求放棄一切,而是從實際出發考慮問題。簡單生活不是自甘貧賤,你可以開一輛昂貴的寶馬車,但可以使生活簡單化。簡單的生活是快樂的源頭,為我們省去了太多的煩惱,又為我們開辟了太多身心解放的快樂空間。
人的一生,大半的時間都是用來打拚的,目的無非是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到頭來才發現,要真正過得好,還是簡單生活最實際、最快樂、最幸福。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怎樣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簡單、輕鬆呢?以下方法也許能給人一些啟示。
第一步,寫下你所有的開心事。
第二步,展望未來的一周(或者一天、一個月),事先計劃好,在消耗大量精力之後,給自己一點獎勵,放鬆一下。
第三步,把上述情形養成習慣。
想不出什麼開心事嗎?在這裏給你一點建議:洗個熱水澡,洗洗頭發;寫幾封信,到外麵散散步;周末時到外麵遊玩一下;和好朋友玩遊戲;和子女共處一段時間;給自己買一束花;偶爾吃塊巧克力;找隻貓來愛撫一下;待在洗澡間裏,把門鎖起來,和外界隔絕10分鍾。
要想創造簡樸的生活,需要自身的不間斷努力。
獨處時不要讓心靈背包袱
孔子說:“君子慎獨。”意思是說,即使一個人獨處時,也要克製自己,不要做有失道德的事。
《禮記·中庸》也說:“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自己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警惕自己是否有什麼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沒有意識到,留意是否別人提出什麼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東漢人鄭玄曾注解說:“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對此,劉少奇曾解釋說: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在今天,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
一般的人很難做到“慎獨”。多數人在公開場合,或者在大的問題上,由於法製、輿論的壓力,不能不檢點、約束自己的言行;但在獨處無人監督時,或者在細小的問題上,人們就容易放縱自己,暴露出自私、醜陋的一麵,做出一些有悖道德倫理的事,沒能做到“慎獨”。然而,這些明知是在做錯事的人往往因“問心有愧”而終日不安,擔心真相被人發現,害怕自己會得不償失。
從前,有一戶富人家請了一個幫工。這個幫工平時工作很勤勞,為人也很實在。他總是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因此深得富人全家的喜歡。
時間長了,富人就想多給他一些錢,可又怕別的幫工心裏不服,說三道四,就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每當梅雨季節過後,穀倉裏的糧食要搬出來晾曬,富人就在穀倉裏放了一錠銀子,然後點名讓他去曬糧食。
幫工看到了銀子,心裏一動,將它放起來收好。糧食曬完了,富人見銀子沒了,就知道是被幫工“撿”到了。富人對自己的做法很滿意,他覺得,這樣既表達了自己對他的心意,還不聲不響,想必那幫工來年的工作一定會更加出色。
可是富人錯了!從那天起,富人發現,那位幫工不但沒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反而做起事來遠不如從前,天天心神不寧、丟三落四,往日開朗的笑容也很難再見到了。原來,這位幫工“撿”到銀子後,開始了思想鬥爭,這錠銀子到底是交給富人,還是自己留下?按理說,“撿到猶如買到,當官都取不了。”可是,他又覺得富人平時待他不薄,這錠銀子應該還給富人。在這種思想鬥爭的折磨下,幫工終日魂不守舍,幹活時難免分心。
富人經過反複思考後,找到幫工對他說,“我前幾天在穀倉裏掉了一錠銀子,你那天曬糧食的時候看見沒有?”幫工一聽,忙說:“看到了,看到了。”然後如釋重負地把銀子交給了富人。
從此,他又恢複了原來的狀態,幹起活來又快又好,人也開始活躍起來了。
那些做了壞事的人之所以寢食難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中有鬼。長期在這樣的壓力下,日子怎麼會好過呢?長此以往,還會導致機體功能發生變化,影響身體健康。結果,常常因心理壓力過大而死亡。早知這樣,當初又何必去做那些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