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有一則“暮夜無知”的故事:
楊震被任命為東萊太守,赴任時途經昌邑,以前被他推薦為昌邑縣令的荊州秀才王密夜晚來拜見,想送給他幾兩黃金。楊震不收。王密便勸他說:“這大半夜的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的。”
楊震義正詞嚴地說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很慚愧,隻好灰溜溜地告辭。
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也不會去做那些不道德的事。
堅持“慎獨”,要在“隱”和“微”上下工夫,即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都是一個樣,不讓任何邪惡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保持自己高尚的品質,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放鬆,永遠不會為擔憂所累,自然也就能享受到輕鬆快樂了。
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這樣自勉:“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大慶人的“四個一樣”中有領導在場和不在場一個樣。“問心無愧”與“四個一樣”不僅是對別人的交代,更是對自己內心的審視。做到了這一點,即使一時有一些遺憾,也依然能夠保持輕鬆的心情,在夜深人靜、獨處一室時快樂地享受滿天的星光。
適時地給自己減壓
一個人如果常常背負太多的壓力,又得不到有效釋放與宣泄,壓力會越來越重,最後到不堪重負。正常的壓力是動力,過重的壓力則傷身傷神。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適時地給自己減壓。
有時多是負擔,是一種失去;少並非不足,而是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廣的擁有。美好的生活應該是時時擁有一顆輕鬆自在的心,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靜的天地。清靜不在熱鬧繁雜中,更不在一顆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牽掛、開闊心胸,心裏自然清靜無憂。
從前,一位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袱千裏迢迢地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跋涉使我疲憊到了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紮破了雙腳;手也受傷了,血流不止;嗓子因為長久呼喊而喑啞……為什麼我還找不到心中的陽光呢?”
大師問:“你的包裹裏裝的是什麼?”青年說:“裏麵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它們對我非常重要,正是靠著它們,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著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
青年很驚訝地問道:“什麼,扛著船趕路?它那麼沉,我怎麼扛得動?”
大師微微一笑,說:“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你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你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如果時刻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負重太多。”
於是,青年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快,比以前快多了。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就像故事中說的那樣,過河時,需要船,過了河,就應該放下它。我們應該學會放下人生中太多的不愉快,適時地給自己減壓,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
給自己減壓最關鍵的就是要盡量包容自己。做自己認為值得做並且想做的事情,一旦做了就不後悔,成功也好,失敗也罷,要不斷地擺正自己的位置,正視前方的道路,尤其是自己一蹶不振時,要學會“為自己減刑”,還心靈一份寧靜。這樣才能盡快摘下心靈的悲情麵具,重新出發。
在生活中,我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總有太多的事情要考慮,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肩上,忘記了生活本身是美好的。其實,隻要學會放下,像雪鬆那樣彎下身來,放下重負,就能夠重新挺立,避免被壓斷的結局。學會放下,並不是低頭或認可失敗,而是一種彈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學著讓自己保持快樂的心境,自己給自己找快樂,樂觀地麵對自己的工作,麵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為自己減輕壓力。
減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站起來向窗外眺望,仔細觀察遠處的某種東西,然後刻意描述出相關細節;比如想象一件最有趣的事情,並持續回味一會兒;比如在辦公室裏溜達一會兒,回憶一下最喜歡烹製的某一種菜肴;比如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把辦公室或辦公桌清掃一遍……總之,不管用什麼方法,隻要做些別的事就可以讓心情輕鬆,不會再為壓力煩惱,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去做。
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減壓。減壓不是忍受,也不是逃避,而是為自己在壓力麵前營造一種積極的心態,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輕鬆。
給心靈一個休憩的港灣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忙,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這是因為生活完全主宰了他們,而不是生活給予他們幸福和快樂。因此,要給自己的心靈安排一個休憩的港灣。
現實給了我們巨大的生存壓力,當不滿情感超過了包容能力時,要給自己找一個心靈的歸屬地,一個能讓自己充分地發泄和釋放的地方。
一天,哲學家率領眾弟子走到街市上,整個街市車水馬龍,叫賣聲不絕於耳,一派繁榮興隆的景象。
走出一程後,哲學家問弟子:“剛才所看到的商販中,哪個麵帶喜悅之色呢?”一個弟子回答道:“我經過的那個魚鋪,買魚的人很多,主人應接不暇,臉上一直掛著笑容……”弟子的話還沒說完,哲學家便搖了搖頭,說:“為利欲的心雖喜卻不能持久。”
哲學家率眾弟子繼續往前走,前麵是一大片農舍,雞鳴桑樹,犬吠深巷,三三兩兩的農人穿梭忙碌著。哲學家打發眾弟子分頭去好好地觀察。過了一段時間後,哲學家集合眾弟子,又問:“剛才所見到的農人之中,哪個看起來更充實呢?”
一個弟子上前一步,答道:“村東頭有個黑臉農民,家裏養著雞鴨牛馬,坡上有幾十畝地,他忙完家裏的事情,又到坡上侍弄田地,一刻也不閑著,始終汗流浹背,這個農民應該是充實的。”哲學家略微沉思了一下,說:“來源於瑣碎的充實,最後終歸要迷失在瑣碎當中,他不是最充實的。”
一行人繼續往前走,前麵是一麵山坡,坡上是雲彩般的羊群。一位麵容枯槁的老者坐在一塊石頭上,懷裏抱著一杆鞭子,正在向遠方眺望。哲學家隨即止住了眾弟子的腳步,說:“這位老者遊目騁懷,是生活的主人。”眾弟子麵麵相覷,心想,一個放羊的老頭,可能孤獨無依,衣食無著,怎麼能是生活的主人呢?
哲學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弟子們,朗聲道:“難道你們看不到他的心靈在快樂地散步嗎?”
人活一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讓自己的心靈沾上世俗的塵埃和名利的汙穢。即使表麵看起來是光鮮的,但卻是活得最累的。
麵對沉重的生活壓力,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自己給心靈找一個休憩的港灣,自己給自己放假,就像我們與別人有約定一樣。除非有意外事件,否則就要恪守約定。給自己放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日曆上畫出幾個不讓任何人打擾的空白日子,在這些日子裏做自己一直想做卻沒空去做的事情。
有一個常年為事業奔波的公司負責人,在很短的時間裏根據這樣的解決之道,製訂了一份給自己放假的計劃,一個月以後,再見到這位負責人時,他跟換了一個人一樣,不僅沒有以前的那種疲勞狀態,甚至人都變得年輕了,他說:“當我看我的日程表時,發現這個星期五的一點半到四點半之間是屬於我自己的時間。除非有特殊的意外發生,否則任何人都不能從我手中搶走這段時間。也就是說,任何人要求我在這段時間做任何事,包括媒體采訪,有人等我的電話,或是客戶需要我幫忙等都不行,因為我已經有計劃了,而且這個計劃是跟我自己在一起。在這個月接近月底的時候,還有一天是畫掉的空白日子,那也是個和自己約會的神聖時刻,我敢確定那天絕不會被別的事情填滿。”
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自己給自己放假,從日程表中挑選一段固定的時間,一周一次或一個月一次都可以,而且時間長短不限,就算隻有幾個小時也可以,重點是為自己留下一點空白,自己給自己放鬆。
給心靈一個休憩的港灣,當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鬆,感到生命是屬於自己的時候,自己也變得輕鬆了很多,生活也充實了很多,也更有精力去滿足別人的需要。
會工作的人懂得勞逸結合
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每一位職場人士都像上緊發條的鍾表,一刻也不能停頓。這種勤奮的作風令人敬佩,但是應該記住:弦繃得太緊會斷的。古人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注意工作中的調節與休息,不但於健康有益,對事業也大有好處。
有很多職場中人,為了總能立於不敗之地,為了永遠獨占鼇頭,他們強迫自己無休止地工作,他們對工作沉迷上癮,就像酒鬼對酒精沉迷上癮一樣。這就是人稱“工作狂”的一群人。他們拒絕休假,公文包裏塞滿了要辦的公文。誰要讓他們停下來休息片刻,他們就會認為這是在毀滅自己。
這種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不敢浪費一分鍾,力圖把自己的時間、空間填得滿滿的,整日忙來忙去,似乎永遠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即使在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們也會去找些事情來做,哪怕那件事情毫無價值可言,甚至在夢裏也還在工作,工作……他們已經習慣了工作的氛圍,不再適應空閑的情境。
在總的工作數量上,他們絕對可以向別人炫耀,可以對青年們倚老賣老:“小夥子,別以為你做的事情很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然而,在工作質量上,有時候,他們卻難以啟齒,因為他們的工作不完全和他們的付出對等。從工作效率上來講,他們單位時間做出的事情也並不比別人多多少,甚至更少、更差。
與此同時,他們的健康狀況也讓人擔憂,不停的勞作損害了他們的器官,腐蝕著他們的神經,30歲的他們已經垂垂老矣。
人不是鐵鑄的,精力有限,超過了限度,身體各方麵功能便受到挑戰和壓迫。長期如此,便“積勞成疾”了。就是機器還有停機保養的時間,何況人呢?
勤勞是一種美德。然而,勤勞不等於無限製地苦作。古人尚且明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現代社會,一切都複雜多變,就不應該以“勤勞”二字概括職場生涯的全部了。若一天到晚都拚命地工作,往往會為工作而工作,總有幹不完的事情,到頭來卻忘了工作本身的意義和工作以外的生活。
確實,事業成功是很重要的,但如果為此而犧牲了健康和家庭,也令人遺憾。
成功的職場人士各有各的休息和保持健康的方法。
舊金山全美公司的董事長約翰·貝克每天堅持晨泳和晚泳,還經常抽空去滑雪、釣魚、越野以及打網球;包登公司的總裁尤金·蘇利文養成每天走過20條街去他的辦公室的習慣;聯合化學公司董事長約翰·康諾爾偏愛原地慢跑,一直保持著標準體重。
其實,每一位職場人士都可以像他們一樣尋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通過一些低強度但又十分有效的運動方式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銳的思維。
一個成功的職場人士會合理安排時間,注意有張有弛,也注意給自己留出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間。
如何合理地安排時間呢?一個重要方法是,“班上事,班上畢”。除非有緊急事務,不然,享受一段舒適的晚間休息時間和一晚上與家人同樂的美好時光,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工作上講究張弛有道,並不是可以任意而為,對自己沒有任何約束,而是強調一個“度”。人生短促,不過百年,與浩瀚宇宙相比,猶如轉瞬即逝的流星。要想在這短暫的歲月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命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