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壓力為動力
很多人每天都承受著來自不同方麵的壓力,壓力已經成為很多人必須承受的心理負擔。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壓力可以置之不理,任其損傷我們的身體、情緒和精神。有些人將壓力處理得很好,即使麵對極端的壓力也會鎮定自如,有些人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壓力麵前也會全線崩潰,而有些人必須在壓力之下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水平。
常言道:“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適度的壓力反而可以促進一個人的進步,促成一個人事業的成功。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經進行過這樣一個試驗。試驗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南瓜長大後能承受多大的壓力。
最初,他們估計南瓜最大能夠承受500磅的壓力,然而,在試驗的第一個月,他們就發現南瓜承受的壓力已經達到了500磅。到了第二個月,南瓜在1500磅的壓力下依然正常地成長。當它承受到2000磅的壓力時,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鐵圈被撐開了,他們隻好給鐵圈加固。直到整個南瓜承受超過5000磅的壓力後,南瓜皮才破裂。打開破裂的南瓜,研究人員確認它已經無法食用了。大概是為了突破包圍它的鐵圈,這個南瓜內部充滿了堅忍的層層纖維。而為了吸收充分的養分,它的根部也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長度竟超過了2.5米。
一個在平常看來又嫩又脆的南瓜,在環境改變之後竟變得如此堅忍,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有壓力並不完全是壞事,它可以讓我們更加堅強,讓我們日趨完善,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出我們無窮的潛力。
同時,這個事例也說明:適度的壓力是有利的,過度的壓力則是有害的。因此,應該學會麵對壓力,學會將壓力調整到最合適的程度。那麼,如何利用好壓力呢?我們不妨向下麵這位書法家學習。
有一位書法家,他練字時總要使用昂貴的絲帛。很多人認為這樣做太浪費,而書法家卻說,正是由於絲帛珍貴,他每下一筆都要仔細斟酌,以期傳神,書法技藝也因此日見長進。最終,他成為一名書法大師。
這是一個成功利用壓力的實例,昂貴的“練習紙”給了他壓力,逼著他每一次都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時時用心,筆筆長進。
還有一位成功學大師給他的學生傳授了這樣一條經驗:“如果你想翻牆,請先把帽子扔過去。”很多時候,正是壓力給了我們持續前進的動力,讓我們挖掘出自己的潛力,迸發出最大的力量。或許這也是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今社會由於競爭激烈,人們的心理承受著或大或小的壓力。雖然壓力不受歡迎,但又是那麼無可奈何,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適應這些壓力,應對好這些壓力,而絕不能被壓力駕馭,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
適當地釋放一些不滿
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步伐,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同事朋友間的矛盾,已經令你疲憊不堪,心力交瘁,如果再加上上級給你的工作壓力,你的負擔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你甚至是做了很大的犧牲,但事情的發展仍然與你的願望相去甚遠或背道而馳。
一個月前,小張因業務方麵的事處理不當而受到主管的嚴厲批評,從那時起主管便對他失去了應有的信任,時常以懷疑和挑剔的眼光看待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盡管之後小張沒有再犯任何錯誤,但心裏卻始終如同壓了一塊永遠搬不動的石頭。一天,主管因為一件小事又一次批評了他,小張憋了一肚子氣,當時就想和主管大吵一架,然後一走了之,可是為了將來的發展還是決定留下來。可是,今後再遇到此類的事又該怎麼辦?
任何事物都是由於有了對立麵才產生矛盾,而解決矛盾的根本也在於對立麵。當你受到批評、糾纏時,為了弄個一清二楚而被搞得精疲力竭非常沒有必要,那樣會使你自己陷入無休止的爭端中。而正確、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讓不滿適當地“流”出一點兒來。
別人對你的批評是善意的,有參考價值的,你就應該承認,並考慮接納他的意見,而且要表示感謝。同時,你還應盡可能地按照他的意見進行改正,和他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表明你改正錯誤的決心和勇氣。
如果批評的事情確實不是由於你的原因造成的,你一定非常生氣,一定會覺得受了很大的委屈。盡管你心裏很不平衡,但還是要耐心地聽對方把話說完,假若你中途打岔,申訴自己的理由,多半會被認為是狡辯,不虛心接受他人意見,這樣隻會使雙方的衝突更加劇烈,而且你的形象也會從此大打折扣。人們往往都不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不認可,對自己的意見不重視,即使有時對方是對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真的沒有必要接受批評,可以表示出遺憾的態度,但這和認錯不一樣,因為這隻是一種禮貌,卻能顯示出你的修養和體諒別人的風度。如果認真聽完批評之後,再提出你的理由、解釋你的行為、證明你的看法,最後的結果還是不成功的,對方仍然不肯原諒你,你也沒必要為此傷神,因為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努力可以改變一切!
所以,當你遇到來自上司的批評或者冷淡時,首先要冷靜下來分析事情產生的原因,以便做出適當的反應。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內心誠惶誠恐,而找不到解決的途徑,那隻會導致你自己做事時更加缺乏自信。有時人越是表現得唯唯諾諾,越容易遭受嘲弄。所以遇到這類問題時,一定要及時與上司進行溝通,告訴他你的想法,並且用更卓越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從而使上司在潛意識中對你產生歉疚之情,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檢討。
作為下屬,如果挨罵,或受到警告、指責時,心裏都會不痛快。盡管下屬被上司斥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你還是會產生抵觸和抱怨情緒,從而影響到與上司的關係。這是個人心態問題。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自己的心情不能被別人的斥責所擾亂,而應當保持冷靜。
在任何場合下受到上司的批評,與之發生當麵的衝撞都是最不明智的選擇。要使事情處理得好,首先必須要搞清楚上司為什麼批評你,有時是他要求你做的工作而你未完成時對你的督促;有時是發現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糾正;有時是為防止釀成大錯而對下屬的自以為是進行的提醒;有時也可能是對下屬“殺一儆百”的懲戒……不管麵對何種情況,隻要掌握了事情發生的原因,你就可以從容應付。
麵對上司的批評、指責或給予你的其他壓力時,你應當弄明白他這樣做的目的,然後告訴上司你有一種比他更好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或者直接告訴他你對這個問題的態度。總之,你一定要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而不打擊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更有勇氣地迎接下一個人生挑戰。
當然,需要提醒的是,這個方法不能多用。你的不滿隻能適當地流出一點點,否則,上司會產生反感,會覺得你對他的不滿太多,從而不敢再信任你。
一名合格的員工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化衝動,理智地看待是非,特別是在上司麵前。當然,有時候在公開場合受到上司的批評指責,自己難免會覺得難堪,特別是當你覺得上司的指責沒有道理的時候。在眾目睽睽之下,你可能會為了自己的麵子,失去冷靜,反駁上司的批評以顯示自己的無辜,這樣一時快意的“英雄”壯舉,換取的可能僅僅是同事的一絲同情,留給上司的卻是加倍的震怒和斥責,最終受害的還是你自己。
淡泊名利,輕鬆自在
享受生活,就是享受生活本身帶來的意義和樂趣。當一個人拋棄名利而真心享受生活的時候,他也會得到生活的獎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急縮手,且抽頭,免使身心晝心愁;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這是《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名句,也表明了太史公對待名利的看法。同時,太史公也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這一切。不可否認,每個人的心裏都會有對名利的追逐。但是,如果這種追逐過度,就會左右你的心靈,讓你變成一個利欲熏心,爭名奪利的人,生活也就失去了快樂和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壓製它,放棄它,常存一點淡泊之心,從生活本身找到應有的快樂。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位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誦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之問情不自禁地連連稱好,忙問此詩是否給其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給任何人看過。宋之問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麵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為己有。於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
當一個人有了名利思想後,就會被名和利所束縛。但名和利都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所以我們必須付出更多,同時還要麵對一次次的失敗煎熬。即使最後得到了,也因為太看重名利而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這些又不是名和利能夠替代的。而如果即使付出很多卻沒有得到,那就會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中,甚至可能一蹶不振。
我們總說:名利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少之又少,而那些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的人都在生活和事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在享受生活樂趣的同時,也因樂趣激發了靈感,創造了事業的輝煌。
一位老人在工作之餘經常磨鏡,因為心無旁騖,無心名利,他最終磨出了能放大幾百倍的鏡,並開創了微生物學。當時英國皇家科學院邀請他當院長,這位老人就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虎克。愛因斯坦在發現相對論後,名聲大振,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他並沒有融進國際化的大都市,而是去了令人孤獨的荒島。幾年後,又一科學的重大發現——質能方程問世了。我國核能研究專家錢三強、鄧稼先,也是在他們的成果問世多年之後才對外公布自己的名字。淡泊名利,你才能有一顆寧靜的心來從事研究,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才能在人生中留下輝煌,才能讓生活流光溢彩。淡泊名利,人生才有價值。
有一位橋梁專家,業務做得非常精,後來被提拔到領導崗位,幾年下來,不僅人變得很蒼老,而且體質也變得很差,因為酒場太多,得了嚴重的胃潰瘍,胃被切除了五分之四,那年他四十歲,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他突然覺得自己進入了不惑之年,明白了很多道理,也想通了很多事情。出院後,他主動要求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去幹自己的專業,當時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去了大西北建築工地,整天忙忙碌碌,身體反而好了起來。如今,精神抖擻的他感慨地說,現在的生活雖然忙碌,但覺得是一種享受。
人的一生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東西,名利隻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如果因為這一小部分影響了整個人生,那實在是得不償失。名利是身外之物,不要太看重世人的眼光。太看重了,太計較了,表麵上是與世俗合拍的,事實上,是脫離人的本性的,因為我們的心靈每天都要為此受到煎熬。不去計較這些東西,看淡名利,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天地,會突然覺得天地變寬了,世間的事物變美了,心情變舒暢了。舍棄名利,反而使自己精神更飽滿,思想更開闊。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一心追求名利的人,生活得傷心悲痛;而淡泊名利的人,生活得自在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