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沉重的苦難浸潤了布朗的身心,卻也積澱了布朗奮起的力量。布朗寫出的小說非常深沉而有力量。他完成第一章初稿後,就迫不及待地讓母親閱讀、評點。母親一下子就被小說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堅強的性格深深打動,她緊緊把布朗摟在懷裏,說:“孩子,你是媽媽的驕傲,你一定會成功的!”
有了母親的鼓勵,布朗更加堅定。就這樣,不知寫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常人都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在21歲那年,布朗的第一部自傳體小說問世了。他為它取名為《我的左腳》。布朗雖然隻能用左腳來寫小說,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繼續拚搏。16年後,布朗的又一部自傳體小說《生不逢辰》也出版了。這部小說感情真摯、道理深刻、情節動人、語言優美,一出版便震動了國內外文壇,成了暢銷書,2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了這本書,有的國家還將它改編成電影。後來,在妻子的照顧和幫助下,布朗又先後出版了3部小說和3部詩集,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學巨匠,成為愛爾蘭人民的驕傲。
一個隻有左腳可以活動的殘疾人,卻能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學家,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忍耐”。他能夠在厄運中忍耐下來,在艱辛的奮鬥中忍耐下來,在辛苦的耕耘中忍耐下來。因此,他成功了。
“忍”者,能也。它不光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能力,是戰勝苦難的能力,是擺脫命運擺布的能力,是書寫成功的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你的人生將是輝煌燦爛的。
坦然麵對人生起伏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命之舟始終沉浮不定,我們要笑看人生沉浮,“沉”時,誌氣不能丟;“浮”時,骨氣不動搖。從容地應對人生沉浮,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實而快樂。
很久以前,有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來到寺院,慕名拜訪老僧釋迦。
“人生總不如意,苟且活著,有什麼意思?”年輕人沮喪地對釋迦說。釋迦靜靜地聽著年輕人的歎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溫水,釋迦抓了把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刹怎麼用溫水泡茶?”釋迦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地搖搖頭:“一點兒茶香都沒有。”釋迦說:“這可是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點兒茶香。”
釋迦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不一會兒,小和尚便提著一壺沸水進來。釋迦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進茶葉,倒入沸水,再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清香不絕,讓人望而生津。年輕人欲去端杯,釋迦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釋迦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沁人心脾。
釋迦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釋迦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複幾次,茶葉沉沉浮浮,最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嚐不是沉浮的茶葉?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隻在生活表麵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們何嚐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運又何嚐不是一壺沸水?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隻有在不斷的成功和失敗中沉浮碰撞,才激發出人生那一股股幽香!
麵對生活中的煩惱,我們可以保持平和的心境,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角度來看待它們,隻要不被它們所煩擾,種種不如意也會變得如意起來。
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變化,貧富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工作的變化,身份的變化,所有的變化最終都會引起生活的變化,以至人生的變化。在變化中把握人生,在變遷中體驗人生,不斷地改變生活目標,調節生活內容,隻有這樣,生活之舵才不會有所偏移。讓自己主動去適應每一次的沉浮變幻,坦然麵對每一次沉浮帶來的得失,未來的生活才有定向。否則,終有一天我們會因迷失方向而不知何去何從。
敢於挑戰貧窮的磨難
偉人也好,凡人也罷,遭遇貧窮的逆境恐怕都是極其常見的事情。
生活中到處布滿艱辛與坎坷,你要隨時準備好像迎接朋友一樣地迎接困難與苦難。
為了脫離貧困的境地而奮鬥,這種努力,最能造就人才。
貧窮是一種逆境。對於低逆境商的人來說,貧窮就是一座監牢,它製約著人的進一步發展;但對於高逆境商的人來說,它能促使人千方百計地主動尋找出路,最終獲得財富,走向成功。
現代人視財富為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標誌。有些人一直以為,我每天做夢都想得到財富,但我一無本錢,二無機會,三無才能,怎麼能得到財富呢?其實,要想得到財富就應該積極地去做,腳踏實地地去行動。
美國紐約的梅莉·司比亞太太生活貧困,她丈夫因車禍去世,兩個女兒還很小。有一天,她到冷飲店買了一份冰淇淋給兩個女兒吃,忽然,她看見店內擺著軟綿綿的像壞掉的餡餅,於是毛遂自薦地對店主說:“我對烹飪非常自信,住在佐治亞州時,做過的餡餅非常受人歡迎。”於是,她接到了兩個餡餅的訂貨。其實,司比亞太太並不擅長做餡餅,但她願意學。於是,她拜托隔壁的托尼太太教她如何做蘋果餅,最初隻是做蘋果餅和檸檬餅兩種。出乎意料的是,她做的餅竟然得到了冷飲店主的好評,馬上又接到了五個餡餅的訂單。從那以後,其他商店也紛紛向她訂貨。這樣一來,她一年大概要做五千個餡餅。這些都是在她們狹窄的廚房中完成的,除去成本,一年可以淨賺一千美元,從而順利地擺脫了貧困。
後來,由於餡餅的需求量激增,司比亞太太開了一家專賣店,並且雇用了兩名女孩幫忙。她經營的食品包括水果派、蛋糕、麵包、蛋卷等,經營好的時候,如果想買她店裏的食品,得排上一個小時的隊。
司比亞太太說:“我現在生活得很快樂,一天工作十二到十四個小時。但是對我而言,這不是工作,我根本不覺得疲倦,那可以說是生活裏的一種熱誠態度。我希望能擺脫貧窮,並為謀求幸福而努力地工作著,甚至連煩惱的時間都沒有。失去丈夫的我,已經用工作填補了心靈上的空虛。”
另一個敢於挑戰貧窮的奧拉·史納達的故事也很類似。她的丈夫因勞累病倒,為了維持一家的生計,她必須賺錢。可是她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經驗,更沒有資本,隻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而已。然而,奧拉沒有膽怯,她把蛋和砂糖攪和在一起,然後放在火爐上烤,做了幾個砂糖餅後,就到附近的學校去賣,最初的一個星期她就賺了四美金。四年之後,她在芝加哥開了家專賣店,又過了五年,這個婦人已經擁有十七家連鎖商店。更重要的是,她對生活的熱誠,不僅使她自己感到很快樂,也感染了她的孩子和她周圍的人。
以上兩個例子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家庭婦女,她們以自己的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所以,貧窮並不可怕,隻要我們敢於挑戰貧窮,追求財富,夢想就能夠變成現實。
忍受如履薄冰的境遇
對於如履薄冰的境遇,誰都厭煩至極,認為那傷身勞神。但是世事往往並不絕對,在壞的境遇下,如果長期忍耐,反而會造就超常的能力。
黃土高原的氣候較華北平原地帶幹旱,生態資源較為缺乏,土質為黃土,但是這一帶卻有著很多文化遺址,一般都建立在大河支流附近高出河穀的台地上。
勞幹先生在何炳棣先生的《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這本書的跋中就指出,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十分嚴酷,自然環境隻給予我們的祖先以極少的特殊機會,這極少的特殊機會就是黃土和小米。在這極少的機會之中,究竟是否必然會產生出農業和比較高度的文明,很難肯定。但是仰韶時代的人們居然能夠充分利用這極少的機會,創立了“中華型”的農業(以農業為基礎的中華文明),產生出燦爛的彩陶文化,這都是由於他們特殊的天才和堅毅,由於環境、人事和機緣的多方配合。
這種特殊的天才裏麵就包含著忍耐,由耐旱到耐苦耐勞,到忍受周圍的一切嚴酷環境,由此而鑄造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和獨特性格。過去,土壤的鹽堿化和河洪淤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隨之而來的食物資源的缺乏,加速了兩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衰亡,隻有中華文明以旱地農耕方式為基礎,成為人類曆史中最持久的文明。
由此可見,如履薄冰的境遇並不一定就是惡魔,它可能是天使,隻要你能夠忍耐,就能創造奇跡。
一位極有名的鋼琴大師在授課第一天,就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熟,回去繼續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叮囑學生。
學生苦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對於上星期的課,教授提都沒提。經過了一周的專心練習,剛要喘口氣的學生不得已再次挑起了重擔,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這種課堂簡直就是“戰場上的疲於奔命”,還沒有來得及喘息,更強硬的敵人又來臨,真是急急惶惶、提心吊膽。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不但沒有感到任何進步,反而越來越沮喪和氣餒。
三個月後,學生決定向教授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教授沒開口,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那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興奮地看著教授,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你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水平……”教授緩緩地說。
這就是大師教學的技巧,把學生放在最艱難的境遇中,以圖“置之死地而後生”。當人們感到巨大的壓力來臨時,身體就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抗壓能力。
當一個人麵臨突發的重大威脅的時候,能夠產生一種平時無法達到的能力,幫自己渡過難關,而對於逐漸加劇的危機,則往往習而不察,無動於衷,待到病入膏肓,想應對時,卻為時已晚。
經常把自己置於如履薄冰的境遇並不是壞事,如此,你才會更加有耐性,也才會察微知著,在危險來臨之前就有了預警。一個人一旦感受不到壓力的存在,就應該特別小心。因為這表示在能力提升與個人成長上,少了一股相當重要的動力來源,這樣的環境雖然安逸,但是無助於成長,無助於產生應對的能力。
在非洲中部幹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種體形肥胖臃腫的巨蜂,科學家稱之為“非洲蜂”。非洲蜂的翅膀非常小,脖子也精短。但是這種蜂在非洲的大草原上能夠連續飛行250公裏,飛行高度也是一般蜂類所不能及的。它們非常聰明,平時藏在草叢裏或者岩石縫隙中,一旦有了食物立即振翅飛起。尤其是當它們發現這一地區即將麵臨極度幹旱的時候,它們就會成群結隊地迅速逃離,向水草豐美的地方飛行。
科學家們對這種強健的蜂充滿了好奇,因為根據生物學的理論,這種蜂體形肥胖臃腫且翅膀非常短小,在能夠飛行的物種當中,它們的飛行條件是最差的,甚至連雞、鴨都不如。從流體力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們的身體和翅膀的比例根本不能夠起飛,即使把它們扔到天空中去,它們的翅膀也不可能產生承載肥胖身體的浮力,會立刻掉下來摔死。但事實,非洲蜂不僅能飛,而且是飛行隊伍裏最為強健、飛得最遠的物種之一。
這裏麵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奧秘呢?動物學家們給出了合理的解釋:非洲蜂天資低劣,但它們隻有學會長途飛行的本領,才能夠在氣候惡劣的非洲大草原活下去。簡單地說,非洲蜂若是不能飛行,它們就隻有死路一條。
什麼叫“置之死地而後生”?非洲蜂給出了很好的回答。非洲蜂更讓我們相信,在一個執著頑強的生命裏,隻有超強的壓力才能產生超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