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每天對艱辛一笑,享受輕鬆的人生(1 / 3)

笑著工作最輕鬆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這個人的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醜、可愛與可憎,全操縱在你的手中。一個天性樂觀,對工作充滿熱忱的人,無論是在洗馬桶、挖土方,還是在經營著一家大公司,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天職,並滿懷著深切的感情。對工作充滿熱忱的人,不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會像希爾頓一樣:哪怕是洗一輩子馬桶,也要做個洗馬桶最優秀的人!

假使你對工作,是被動的而非主動的,像奴隸在主人的皮鞭的督促之下一樣;假使你對工作,感覺到厭惡;假使你對工作,沒有熱誠和愛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為一種愛好,而隻覺得其為一種苦役,那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定不會有很大的作為。

不要把工作看成是一種謀生手段,一種苦役,而應該把工作當成一種樂趣,這樣你才能為工作投入,甚至為它癡迷,這時所有的困難都會變得輕鬆起來,因為工作已經成為一種快樂和享受。

國外一家報紙曾舉辦一次有獎征答,題目是“在這個世界上誰最快樂?”從數以萬計的答案中評選出的四個最佳答案是:

作品剛完成,自己吹著口哨欣賞的藝術家;

正在築沙堡的兒童;

忙碌了一天,為嬰兒洗澡的媽媽;

千辛萬苦開刀之後,終於救了危急患者一命的醫生。

看來,工作著的人是最快樂的。確切地說應該是:正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的人是最快樂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快樂的人,往往是生活中沒有自己喜愛的事可做的人。

我們常常認為隻要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完成任務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領所謂的工資了。可是,我們沒有想到,我們固然是踩著時間的尾巴上、下班的,可是,我們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氣沉沉的、被動的。其實,工作就是工作,它永遠不可能像休閑度假一樣充滿了新奇和喜悅,關鍵是你如何在其中尋找並創造樂趣。

創造工作樂趣的秘密之一就是能“看到超越日常工作的東西”。它讓你將原本乏味無比的事情變得妙趣橫生。這正是工作的本質所在。

有人問三個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麼呢?”

第一個工人沒好氣地嘀咕:“你沒看見嗎?我正在砌牆啊。”

第二個工人有氣無力地說:“嗨,我正在做一項每小時9美元的工作呢。”

第三個工人哼著小調,歡快地說:“你問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地告訴你,我正在建造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

工作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分量愈來愈重,甚至成為評量成功的重要準則。不管你為哪家公司、哪個組織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一種樂趣。在今天,享受工作樂趣的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視為一種終生的成長曆程。

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公司做過不同的工作,而世界各國的年輕人,也都有過跳槽的經曆。換句話說,工程師可能變成企業家,音樂家可能變成數學老師,而護士也可能變成科學家。重點是要找出什麼是你喜歡而且擅長做的,並且將你的熱情與事業結合在一起。你最好找一份能夠發揮潛力,能夠激勵自己的工作。從長遠來看,做自己喜愛的工作的人,將能賺到更多的錢。

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愛與厭,苦與樂,大都存乎一念之間。有人天天鬱鬱寡歡,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有人天天心情舒暢,把工作當成享受。“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這不僅強調了每一項工作的重要,更說明了每一項工作都是大有可為的。工作帶給你的是快樂還是煩惱,主要在於你對工作的態度。

幹好工作首先要熱愛工作,而熱愛的前提之一,就是找到工作的樂趣。之所以提倡尋找工作中的樂趣,主要是因為有些人感覺不到工作的樂趣,甚至僅僅看到了工作的難度與壓力、艱辛與枯燥。熱愛工作,我們才能變得輕鬆,變得從容,變得愉快,進而有所成就。

當然,還有別的享受努力工作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隨時提醒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當我們工作的時候,別人將受惠於我們的付出。如果我們從事健康醫療事業,我們的努力可能會改善他人的生活品質;如果我們從事教育事業,我們可能會改變別人的人生,即便是從事像縫製降落傘這樣單調的工作,我們也應該記住,這些降落傘可能會拯救他人的生命。

學會有效地管理時間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越來越大。有人抱怨一個星期有三到四天的時間在加班,沒有時間鍛煉身體,身體經常處在一種接近透支的狀態;也有人抱怨雖然職位已經到了中層管理層,但仍沒有安全感,因為知識的更新速度太快了。

其實這些問題都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每天列出許多計劃,晚上回顧的時候,卻發現忙的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重要的事情一件也沒有做,這都是因為缺乏管理時間的技能,才不能很好地利用時間。

時間是世界上最平等的資源,每個人每天都擁有24小時;時間又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資源,每個人每天又隻有24小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懂得充分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大多數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管理時間的高手,而失敗者則幾乎都不善於管理時間。

威爾遜從小家境貧寒,10歲起離家當學徒工,每年隻有一個月的時間在學校接受教育。在這樣貧困的生活中,威爾遜下定決心,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他深刻地理解閑暇時光的價值,像抓住黃金一樣緊緊地抓住了零碎的時間,不讓一分一秒的時間從指縫間溜走。

經過11年的艱辛勞動和努力掙紮,他21歲時離開了農場。但此時,他已經設法讀了1000本優秀的著作,這對於一個生活在貧窮中的孩子來說,是多麼難以辦到的事情啊!

離開農場8年之後,他發表了著名的反對奴隸製度的演說,12年後又進入了國會。後來,他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

一個人珍惜時間,就是愛護他自己的生命。大發明家愛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項發明,這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時間進行研究的結果,馬克思去世前還在爭分奪秒地寫《資本論》。這些事例都生動地說明了:一個人要想在有生之年做點貢獻,就必須愛惜時間。

有許多名人都很會利用時間。法國著名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年輕的時候,為了改掉睡懶覺的壞習慣,規定仆人在每天早晨用這樣一句響亮的話來喊醒他:“起來吧,偉大的事業在等待著你!”還有更絕的方法: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布豐,早晨難以按時起床,他雇了個仆人來催促他,交代仆人每天早晨5點鍾一定要把他叫起來,並且規定,如果叫不醒,可以把他拖到地板上。要是他發脾氣的話,仆人可以動武。

惜時如金,是一切成功人士必備的素質。“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把一切事情都留待明日去做,將一事無成。要想成功,就必須善於管理時間,把握現在,珍惜分分秒秒。

比利時《老人》雜誌曾在全國範圍內,對60歲以上的老人開展了一次題為“你最後悔什麼”的專題調查活動。調查結果很有意思:

72%的老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以致事業無成;

67%的老人後悔年輕時錯誤地選擇了職業;

63%的老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

58%的老人後悔鍛煉身體不足;

56%的老人後悔對伴侶不夠忠誠;

47%的老人後悔對雙親盡孝不夠;

41%的老人後悔選錯了終身伴侶;

36%的老人後悔自己未能周遊世界;

32%的老人後悔自己一生過於平淡,缺乏刺激;

11%的老人後悔沒有賺到更多的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