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的公司應邀參加一個研討會,該次研討會邀請了很多商界知名人士以及新聞界人士參加。老總特別安排小劉和他一道去參加,同時也讓小劉見識見識大場麵。
小劉早上睡過了頭,他趕到時會議已經進行了20分鍾。他急急忙忙推開了會議室的門,“吱”的一聲脆響,他一下子成了會場上的焦點。剛坐下不到5分鍾,肅靜的會場上又響起了搖籃曲,是誰在播放音樂?原來是小劉的手機響了!這下子,小劉可成了全會場的“明星”……沒過多久,小劉就“另謀高就”了。
不管是參加自己單位還是其他單位的會議,都必須遵守會議禮儀。因為在這種人員高度聚焦的場合,稍有不慎,便會有損自己和單位的形象。
參加會議,如果有工作裝,應該穿工作裝。要比規定開會時間早到5分鍾左右,而不要等開會時間到了,才不緊不慢地進會場,以免對別人造成影響。
參加會議,要了解會場座位的安排。一般情況下,會議座次的安排分成兩類:方桌會議和圓桌會議。
一般情況,會議室裏都擺放長方形的桌子,包括橢圓形,就是所謂的“方桌會議”。方桌可以體現主次。在方桌會議中,特別要注意座次的安排:如果隻有一位領導,那麼他一般坐在這個長方形的短邊這邊,或者是比較靠裏的位置。就是說以會議室的門為基準點,在裏側是主賓的位置。如果是由主客雙方來參加的會議,一般分兩側來就座:主人坐在會議桌的右邊,客人坐在會議桌的左邊。
還有一種情況,為了避免主次之分,以圓形桌為布局,就是“圓桌會議”。在圓桌會議中,可以不用拘泥於禮節,主要記住以門作為基準點,比較靠裏麵的位置是比較主要的座位就可以了。
開會時坐姿要端莊,身體要挺直,表現出精神飽滿的狀態,切忌撓頭、抖腿等不雅的舉止。在會議中,最好把手機關掉,起碼也要調到震動狀態,這樣既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也不會打斷發言者的思路。
聆聽別人發言時要專心致誌,與發言人保持目光接觸,仔細聽清對方所說的話。不要私下小聲說話或交頭接耳,不要三心二意、東張西望,這些都會影響聽講的效果,也會影響發言人的心情。聆聽的過程更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要邊聽邊想,敏銳地把握發言人話語裏的深層含意。隻有準確地把握了他人的真實想法,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別人發言結束時,應鼓掌致意。
中途退場,應輕手輕腳,不影響他人。
在會議中選擇哪些座位比較好呢?社會學家研究發現,中國人和歐美人相比,比較崇尚“謙虛”,在人多的場合不愛出頭。比如在會議上,中國人往往愛挑不起眼的位置就座,而不像西方人那樣愛坐前排。但是在公司中,這樣對我們的事業可能不利。
Linda到這家中等規模的公司已滿三年了,在這個人員流動性比較大的公司裏也算得上是老員工了。身邊的同事走的走、升的升,隻有她原地踏步。
其實Linda的能力並不差,在職場上如此不如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太默默無聞、羞羞答答。心理學家發現,座位的遠近反映了自信心的大小和地位權力的微妙差距。盡管你專業知識非常過硬,但坐在後麵會顯示出自己沒有強烈的進取心,在公司中的作用也較不重要。
事實是,除非你主動出擊,通常領導是不會注意你的。你可以主動利用部門全體會議甚至公司大會,向老板報告團隊的最新工作績效,反映自己優秀的工作能力和潛在的協調、領導能力,同時主動與其他相關部門建立關係,介紹你的職務,讓他們了解你能為他們做什麼,你有什麼資源可以分享。
在會議中發言,要讓高層主管和全體同人在有限的時間中專心傾聽你的發言,引起思索,留下深刻印象,報告內容就必須簡短有力、條理井然。噦嗦而無頭緒的發言,不僅會讓聽眾失去耐心,還會使他們懷疑你的專業水準。
而直接有力的開場白、清晰的觀點陳述、必要情況下的強調,則會使你驕人的業績、優秀的職業素質立刻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會議采取較隨意的自由發言的形式,則要講究發言的順序和秩序,不要爭搶發言。在大會上與別人爭話筒,隻能給人留下“半瓶子醋”的印象。自由發言的內容同樣應簡短,觀點明確;如與他人有分歧,應以理服人,態度平和。自由發言要聽從主持人的指揮。
會議上如果自己是挨批評的目標,要“拉下麵子”,誠心誠意地、專注地接受領導、同事對你的批評,千萬不要擺出一副玩世不恭、淡而化之、無所謂的態度。這種態度很容易使你忽視工作中失誤的地方。如果聽不進別人中肯的意見,你將來在工作中就容易犯類似的錯誤,而且會給同事、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