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國的第一飲料,是清新、淡雅,具有修身養性功能的飲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從古至今,客來敬茶,必不可少。
飲茶之道源於我國的佛教,當初寺院裏為了防止和尚打坐犯困,才養成了喝茶的習慣。如今在正式的宴請場合,飯前餐後,飲茶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品茶對於中國人而言,也是一種文化底蘊的表現。
我們這裏要講的不是複雜的茶道,而是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飲茶禮儀。飲茶的禮儀是飲食禮儀中的重要部分,應和就餐禮儀同等視之,做到文明、禮貌。
首先說說茶具。茶具以陶瓷製品為佳。主人要特別注意不能用殘破的茶杯或茶碗待客;還要注意茶杯或茶碗裏麵有無茶鏽,有的話,一定要清洗掉。客人少時用杯,多時可以用壺。新鮮茶用杯,便於欣賞;隔年茶用壺,可以藏拙。
取茶時,要用叉或小勺,不能用手抓:一是不衛生;二是茶有很強的吸附力,手上的異味會汙染茶葉。
端茶用托盤,拿茶杯時手觸杯身,不要抓著杯口,因為不衛生。茶水不要沏得太濃或太淡,每一杯茶七成滿就可以了。正規的飲茶,講究把茶杯放在茶托上,一同敬給客人,杯把放在左邊。
送上茶後,作為客人,要表示謝意,一般是稍稍欠身,點頭致意。有的地方用手敲三下桌子,表示謝意。據說這是乾隆巡視江南時,微服出訪,主仆互換,仆人不能當眾給他叩頭,隻好用手在桌上向前彎曲三下來代表,久而久之,人們就用叩桌三下代表感謝了。
隻要倒好了茶,一點不喝是不禮貌的,因此客人多少都要喝一點。
喝茶要注意,茶是用來品的,而不是用來解渴的。作為客人,在飲茶時要懂得悉心品味,這樣不僅體現自身的教養,也是對主人的尊重。在飲茶時,應一小口、一小口地細心品嚐,每飲一口茶後,應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咽下去,這樣才香。喝茶千萬別大口吞咽,一飲而盡,喝得“咕嚕咕嚕”作響,順著腮幫子直流,那就成了所謂的“牛飲”,讓人聯想起梁山好漢喝酒的派頭,是煞風景的。當主人告之所飲的是名茶時,飲用前更應仔細觀賞一下茶湯,並在飲用後加以讚賞。
茶水中的茶葉該怎樣處理呢?要記住,茶葉是不能吃的。在飲蓋碗茶時,可用杯蓋輕輕將漂浮在上麵的茶葉拂去,但不要用嘴去吹。萬一茶葉進入口中,不要吐出或者嚼食,不讓人發現咽下就好了。
茶太燙的話,也不要去吹,就像喝湯或喝咖啡,無論多熱,都是不能吹的。
主人要為客人續茶,不能讓客人自斟自飲。客人如果不想再喝,可以用手遮一下杯口。
在喝茶時,往往需要互相交談。但是最好不要在說話的時候同時飲茶。
不論是在自己或對方講話時,突然轉而飲茶,不但會打斷談話,也顯得用心不專。隻有在自己不是主要交談對象時,或與他人的交談告一段落後,才可以喝一口茶。
飲茶絕對不能有以下失禮的舉動:作為客人,把不喝的涼茶、剩茶隨手潑在地上——這是不禮貌的;茶壺嘴對著人——這在過去有侮辱人的意思;作為主人勸茶——在過去,再三請茶是提醒客人告辭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