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胡小姐到銀行去取錢,許多顧客在排隊。突然從外麵闖進來幾個三十歲左右的人,要插在胡小姐前麵辦理業務。胡小姐一看不對,就說:“你們要排隊啊!”對方說:“我們有急事。”胡小姐說:“誰沒有急事?再急也得排隊!”對方氣勢洶洶地說:“我們就不排隊,怎麼著?”胡小姐說:“你們怎麼不講理?沒看見我後麵排著那麼多的人?”
對方不由分說就把他們的單據從櫃台前麵的玻璃孔裏塞進去,胡小姐伸手又把它拿出來。“你找死啊?”對方虎視眈眈。銀行保安聽到動靜跑過來,拉走了那幾個“加塞兒”的人,櫃台前又恢複了秩序。如果沒有保安,胡小姐真不敢想象會發生什麼事。
其實胡小姐這樣的遭遇,大概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陌生。“文革”後剛進入中國的老外,最不理解的就是國人總是拒絕排隊,前擁後搶,顏麵丟盡。
幾十年了,改善不多,現在中國城市發展很快,但是讓老外朝中國人搖頭的,依然是排隊。不過到了麥當勞等西式快餐廳,隊伍再長人們也安心排著,因為老板規定:營業員必須照應排隊秩序。可見國人不是不想排隊,而是排隊沒有得到鼓勵。
想一想我們自己,乘車時會主動排隊嗎?在超市購物付款時會排隊嗎?
到銀行辦理業務時會排隊嗎?大多數人都會回答:不一定,既然別人不排,我為什麼要排?當然如果這些地方秩序好,也會跟著排隊;但如果秩序混亂,根本沒人排隊的話,就會跟著擠。
這是一種消極的從眾心理。禮儀專家分析,通常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能夠主動自覺排隊的人少之又少。或者有這個意識,但由於沒有大環境的肯定和鼓勵,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去做一個所謂的“文明”之人。於是大家相互效仿,就形成了亂擁亂擠的現象。
而一個真正具有文明素質的人,在任何場合下都會懂得排隊。
餐廳或食堂裏,排隊等候要有一定耐心,不要插隊,也不要敲擊碗筷,給場所製造不安的氣氛。排隊時彼此的距離可稍近,但不要緊挨著排在前麵的人。
等候公共汽車時應按順序排隊,遇到老人、兒童或孕婦要謙讓對方,讓他們排到自己的前邊。登車時不要擁擠占座,要有秩序地禮讓乘車。
在機場、火車站等場所,等候出租車時應該到指定區域排隊,招手上車。
由於出租車也是按順序前行,應選擇等在前麵的車輛,不要幹擾出租車本身的等候順序。
麵試時,也需要按順序進入考場。應在填寫完相應材料後排隊等候,不可未經允許就到考試場地張望,也盡量不要大聲詢問麵試完畢的人,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在排隊時,不可高聲喧嘩或與他人交談,但可輕聲祝福前者應試成功,等叫到自己時再進入麵試場地。
在銀行辦理相關業務時,應在銀行劃定的區域內按順序排隊。在前人臨近窗口辦理個人業務時,後者應主動遠離,在1米線後麵等待。窺視、越步上前詢問或未等前人辦完就爭搶辦理業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在排隊時,個人物品應拿好,以免別人碰到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遵守公共秩序是每個人的義務,所以批評、製止不守秩序的人,也是在幫助維護公共秩序,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如果大家都肯出來說一句公道話,不守秩序的人就會感到不好意思,也就逐漸沒有市場了。
你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請別插隊,大家都在排隊呢。”你周圍的人也許會聲援你,一起譴責插隊的人,比較自覺的人都會有所收斂。如果這一招不奏效,你可以向維持秩序的保安或其他工作人員求助,請他們維持秩序,製止插隊的人。
不排隊、“愛加塞兒”是國家常見的不良習慣之一。在餐廳、汽車站、銀行等公共場所。都要按順序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