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父慈子孝和為貴(1 / 1)

有的人會認為,對陌生人或家庭成員以外的人,講禮儀是有必要的。而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相處,關係密切,就用不著講客套話了。其實不然,親人間也要講禮儀。

家人之間雖然存在特殊的親情聯係,但講禮儀是對家人真心誠意的尊重,而不是什麼虛情假意。中國古話講:“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妯娌和而爭論息,夫婦和而家道興。”可見家庭中,“和”是關鍵,所謂“家和萬事興”,就是這個道理。而“和”的本質就是“禮”。如果我們每個人與家人都能互相體貼關心,彼此寬容體諒,處處以禮相待,那家庭生活一定會和睦溫馨,充滿歡聲笑語。

家是我們人生的起點,是生活的港灣,家庭生活是社會生活的提前訓練。

要從家庭生活中,從與我們最親最近的家人相處中,開始學習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家庭中的領導。那麼對於家庭禮儀,父母理應起到帶頭表率的作用,而且父母的文化素養、性格愛好,對於子女的性格成長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父母在子女麵前,需要注意哪些禮儀呢?

首先,要做到孩子在場時,不要吵架。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麵吵架,會使孩子覺得與別人直接發生衝突沒什麼,使孩子失去和諧的家庭環境,缺少安全感,並且無法學會與別人恰當地解決衝突的方式。父母之間應該相互謙讓,互相體諒。

其次,父母不要對孩子撒謊。那樣孩子也可能學會撒謊,而且會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給以後的教育帶來障礙。

孩子雖小,也需要尊重,這種認識在西方國家已經被普遍接受,而在中國卻比較欠缺。這和我國過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有關。但是父母隻有尊重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加自尊、自信,養成獨立的能力以及為自己負責的習慣。父母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盡量給以答複;孩子的朋友來家裏做客,父母要表示出歡迎和尊重;在孩子的朋友麵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平時要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以鼓勵孩子。

而在中國,許多家庭實行的是“精神上的折磨,物質上的溺愛”教育。

這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在精神上應該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愛和支撐,而在物質上,則應該讓孩子適當吃一點苦,不能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樣,孩子將失去自立能力。

當然批評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要講究方法,選好時機,要就事論事,不要傷孩子自尊。

父母還要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對孩子不管不問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擠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以便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父母要提高家庭透明度,把問題公開,使子女了解家長的情況。

言教更要身教,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作為父母,不能隻注意怎樣說,還要注意自己是怎樣做的。

那麼反過來,子女對父母應該遵守哪些禮節呢?

古時候非常講究孝道,子女每天早晚要向父母請安;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現代社會已不需要這樣拘泥於教條,但是作為子女,充分尊重父母和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是應該的。

現在有些學生對家人往往不講禮貌,不注意尊重父母長輩,如稱呼家長“喂,喂”,與家人搶電視,父母身體不適時,不知關心體貼問寒問暖,自己能幹的事也要指使家人幹,等等。雖是一家人,但長此以往,也會無形中傷了父母的心。對父母永遠都要尊重,不能沒大沒小。

另一方麵,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一輩子都需要報答的。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每一個人都是父母從小拉扯大的,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

父母到了晚年,做兒女的應該對他們的養育之恩進行報答: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的安慰。即使不在父母身邊,經常性的問候也是必要的。有一首歌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體現了父母對子女情感上的期待。而且在父母眼裏,子女永遠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嘮叨,也應理解是出於關心和愛護,不要顯出厭煩和抵觸情緒。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幫父母多做一些家務活,多和他們聊聊天。父母生日的時候,在可能的情況下,為他們準備一些小禮物,在一起吃頓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對於父母失落、孤獨的心,是最好的安慰。

另外,作為子女不要幹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問題,子女應為父母的幸福著想,多支持理解,不要粗暴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