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太陽(1 / 1)

前些日我趁閑時在學校裏作了一張關係圖,大體是以徐誌摩和魯迅為兩個中心所引申了一係列的民國時期的曆史人物,並為兩位同學看,於是這兩位女同學開始紛紛說到:

“徐誌摩喜歡這麼多個女的,這個渣男!”

“林徽因從前和冰心是閨蜜,但是為了爭奪一個男人結果就鬧翻了。”

“林徽因原來嫁給梁思成了呀?她為什麼要嫁給梁思成啊?要不然徐誌摩就不會死了。這個小賤人!”

“蔣介石其實愛的不是宋美齡,而是宋慶齡。”

“我記得徐誌摩好像跟一個他學生結婚了,是誰來著?”

“你知道嗎,魯迅之前有一個女的,後來又跟一個女的結婚了……”

……

我在一旁偏過頭去聽,似乎便就是這幾句探討;波瀾起伏中,我倒有點兒萬般無奈了——現在的青少年們,究竟心裏頭都在想些什麼?

他們關注著什麼?

他們知道些什麼?

現今這個時代是科技時代,有著信息化的文明,還有足至於小康及以上的生活——這是就大多數群體而言。於是便借由著這樣的一個機會,青年人們過起了揮金如土的奢靡生活,有“青春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也有偏偏要以自我為賈寶玉一般要叛逆天地高堂的,還有作為毒害信息的郵遞員的…..且不細細究說這隱喻的意思,單是尋其根源處,便是一種小而淺卻深且長的自私。其淺了發展,便徒為一種“不肯努力”、“好吃懶做”(馬相伯《中國人的心理》),倘若根深蒂固了,即為一種垢藏於心的汙病,就會有“隻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睛假寐”的“怕事、自私”行為(龍應台《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中國的人便是這樣針對自己的同胞的!殊不知,經過九曲回環式的連環效應,終於還是會教這種“助惡者”經受其同樣的痛難!是故我們的國人是憎惡他人的,也就由得他們的晚輩、新一代的青少年變得冷漠,一雙雙冷眼裏折射出來的不是威嚴,而是空啊!

人說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依我看,青少年個個都是太陽,可求而未可即;況且他們是有熱情的,爐火中燒著,奉獻給了不需精神的漠土,像如對自己的善待雲雲,不過抑或是有奉獻給了自己的愛人的,畢竟是“學生戀”,總是要在所不惜的。“再不愛就老了!”

青少年是太陽,渺遠,高傲,頑固,一觸即怒。我大體曾說,太陽,既是熱情的載體,又是憂愁的意象;而若添加到青少年身上來,似乎更為恰當,也即教這太陽既是希望,也是絕望了罷。而至於太陽本身的誠和愛、光和熱,大體也都消磨殆盡。

魯迅先生是最呼喚我們人民的誠與愛的。“魯迅在小說中集中批判這個問題(我們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正是在呼喚人間的‘誠和愛’,也是為了呼喚人們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如‘凶獸’樣的反動統治者。”(黃中海《走近魯迅?小說背景和主題》)

這樣的一個時代裏,沒有多少反動統治者,但卻由此而更是應當被人所注意的;現在的這個時代,就猶如一隻鼓囊囊的大氣球,隨時打氣便隨時都有要爆炸的危險。在這樣一個時代裏,我們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青年人,更應當發散出自己的光和熱,而切莫暗遁在陰險僻落的地方獨自嬉耍。

今天的青少年,我想,是最需要注意的;既要有關懷,也要有批判,且都要智慧地追求實際,而不是去巧妙地盲從速率。盲從那些不合邏輯的東西的人,猶如是在夢裏;而現實則從不會善待活在夢幻的人。我希望作為家長教師都要重視起對青少年的正確教育,引導他們讀書,教會他們理論,活躍他們思考,強化他們辯證。否則,我想青少年也可大多作為“泥塑木雕的偶像”(陳獨秀《偶像破壞論》)也好,去叫人給破壞掉!

青少年啊,我不能要求你們做什麼,那就隻好請求,請求你們去讀些書本,讀些切實有用而有益的書本吧;我請求你們去思考,去辯證地思考。倘使不想教你們的大腦淪為身體肢幹中最無謂的飾品,那就磨煉地使用它、運轉它。如若唯有星空令你們著迷,那就去做你們的星辰,不要再充當太陽;閃著光、閃著,星星便一顆顆墜落而殞了,太陽卻還是那樣勇敢而執燃。

五月八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