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論浮華(2 / 2)

在於藝術審美上糾結於浮華的這種愚蠢也還算小事,畢竟凡俗的人是廣眾的,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謂是凡俗者;而高超的文學藝術工作者,便是把“高大上”的要旨表現的通俗廣眾,而不是有多麼高雅,讓人看著雲裏霧裏的。還有一種高超的,便如魯迅等人的雜文和小說,浮華地讀是一種好感,究深了讀又是另一番體驗,而且越深究深思便越是深刻、深度的體驗感悟,這也是極為優秀的。而不似我們如今的作品,橫豎都是俗,甚至於那種輕浮虛妄的調子還叫很多人厭倦;這樣的東西是活不長的,就像殘酷的娛樂圈一樣,很多人火過一次,就慢慢銷聲匿跡了,而那自那一次火後,便再也燃燒不起來了。

可惜的是,浮華這樣的世俗者性,卻更深一步地影響思維和思考。現如今的那些展現給青少年的文藝作品,泛濫成災,正如我上文所說的一樣,都是主動製造浮華。於是我們的學生、我們的青年都怎樣了呢?他們開始不懂得如何思考,或者可以說,是幾乎不思考。

有人說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是“灌輸式教學”。此話誠然!即是讓教學者把考點排列成行為伍,再叫學生像如小抄寫員或是“背而考者”一般灌輸式地吸收,而不是真正的學習,也沒有多少積極的思考。在思考與讀書方麵,我是有體會的:在我讀書思考十分積極的時候,我在晚上回想,甚至可以說“現在的我都可以把早上剛起床的我踩死”;而在前幾周,我癡迷於死板和荒唐的行為時,竟然時隔兩三周卻絲毫沒有進步,亦或是有了進步卻也因其微小而感受不到。所以說,進步是能夠感受到的;之所以青年學生們厭學,其一是因為我們的教學的確有問題,其二便是學生自身是從未有過認真的思考的,因此體驗不到進步的喜悅,也就自慚形穢、自甘墮落下去了。

思維沒有深度、思考不深刻,這在人的言行上都能夠看得出,而往往這樣子的昏迷而浮華者卻往往很滿足,還要做些感慨。之前在魯群裏,有一網友便自得於自己的不行,他說:“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讀魯迅了。”於是惑齋先生便說了一句話,我個人很有知音:“寧願保持沉默讓人看起來像個傻子,也不要一開口證實自己確實是個傻子。”

那末,浮華者的挽救,便需要各人來努力:首先便是護好腦袋的,別讓那些野塚裏的歪弄愚拙率先將你的思想淪陷,因為當你浸泡在一個環境接受一種文化的時間久了,你縱是想要洗刷那些汙垢,也都還會擔心:“那樣會不會很痛啊?”於是,潛移默化的,便不願改掉,並且要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還要辯解道:“雅俗共賞啦~~~”那才是最可悲的,甚至比由始到終思想都在淪陷的人還要可悲。

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