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視力和視力發育及弱視的防治
人類外環境的80%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視覺在人類除能辨別外界物體明暗和顏色特性以外,還對物體的空間屬性,如大小、遠近等的區分起著重要作用。魚眼很大隻能看1m多遠;蜻蜓是複眼有兩萬多個小眼,但隻能看10m,而且連圓形、方形也辨別不出來,貓狗都是色盲。因此,人類的視覺分析器是最發達和完善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不但需要單眼視力好,更需要雙眼能互相配合精確地判斷物體存在的三度空間位置、形狀、大小。移動方向和大致速度等項。最簡單的比喻是防空陣地對來犯敵機的兩個探照燈的配合定位和中間髙射炮的配合射擊。這就好像是人類雙眼單視功能,依靠它獲得雙眼視野的部分重疊產生寶貴的物體立體和方位感覺。而單眼隻能憑物體的陰影和本身的經驗(經驗中的物體大小和近物體較大、遠物體較小)來判斷大致情況是不夠完善的。
視力表示視覺中形覺的功能狀態―很容易用視力表測定出來,是最常用的視覺指標之一,我國現用“標準視力表”是以1.0為正常值。
要知道人不是一生下來視力就是正常的。例如一個月的。嬰兒隻能看見眼前手動,一周歲也隻不過0.1視力,至5周歲才開始達到或接近正常成人的水平(1.0),這是因為視覺的發育與小兒身體的生長密切相關。當然外環境的光線刺激也是不容忽視的,這就是外因通過內因發揮作用。例如有學者將生下不久的幼猿的一隻眼睛蓋上。經過一個月後,被蓋眼的視力變壞,遠遠不如另一隻未被蓋的眼睛,但將該眼打開不久,視力可以很快恢複正常。這種實驗在視力發育成熟的動物中進行;結果是陰性的。即好眼被蓋很久其視力也不會下降的。據研究,人類在5歲以前,視力是相當可塑的,5~12歲可塑性逐漸變差,到成人就絕對不可塑了。
如果幼兒在視力發育期由於某些先天或後關原因,使一眼未得到外界光線和物體的刺激和訓練,那麼日子久了這隻眼就會視力下降,而且到醫院眼科檢查,除視力不正常以外,也往在不能發現眼內有什麼問題,即便驗光配鏡也不會滿意的。像這種視力下降的現象,醫學上稱作“弱視”。弱視近年來引起極大的重視。這是因為這種病隻要早期發現,早期治序可以洽愈。一旦錯過視力可塑期,即便每日到醫院去訓練,效果也是不好的。可惜目前許多小兒弱視多是在合並出現斜視以後或是投考小學時做視力檢查才被發現的。因此建議小兒在5歲時一定查一次視力,以便早日發現和治療並避免上小學後耽誤學習。目前已經知道小兒生下來眼皮下垂、角膜有混濁、晶狀體有混濁(學名先天白內障)等……都可以阻礙外界光線入眼影響視覺發育。這種叫做“視覺遮斷性弱視”,此外還有從小雙眼高度遠視(也可能是髙度近視)不戴鏡或是兩眼屈光不正(近視或遠視)相差懸殊以及斜視(斜眼)合並弱視和多伴有眼球震顫的先天性弱視等共五種弱視情況,可根據以上線索早期發現及時送專科醫院診治,莫失良機。
說起弱視的治療並不複雜,最。常用的是遮蓋療法,即是將好眼遮上,強迫小兒經常使用壞眼,以提高視力。有時壞眼戴用紅色膠片(要求特定波長)或是應用各種器械訓練,個別有斜視的才需要手術矯正,總之上述這些療法大都需要小兒定期去醫院複查,有人還要每天去醫院訓練,所以老師和家長要絕對配合才行。在施行遮蓋療法時,絕對不許偷看,不然則前功盡棄。但有時同輩小孩玩笑,給病孩起個“獨眼龍”綽號,這很可能傷了病孩的自尊心而不堅持接受治療,從而失效。這也要求老師和家長支持,做好小兒的工作(病孩及其同學等)。
二、視力檢查和應注意的問題
視力檢查是發現眼病的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所以要想早期發現眼病莫如從小開始視力檢查。正規的成人檢查視力的辦法,一般從5歲就可以施行。不過應注意小兒的特性即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所以連續測試時間過久,所獲結果常常前後矛盾。最好能在幾天內先後測試幾次,求其平均值比較準確。
對於3~5歲小兒更應在檢查前教會小兒識別視標缺口方向的方法。可用黑紙剪出一個“E”字模型,教小兒自己用手轉動著模擬所看到的視力表視標缺口的方向.有時給小兒用他們感興趣的物體圖像視力表(如汽車、小動物和玩具等)或是手形視力表(目前已有印製)。小兒初次測驗視力時最好先雙眼都不遮蓋(雙眼同時試),待合作後再分別遮蓋一眼,每眼單獨測試,這樣小兒容易逐漸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