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眼睛需要戴矯正屈光用的眼鏡
談起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不同年齡、職業和本身屈光不正的種類等,都是影響選擇的因素。現在按不同年齡組(參照《辭海》分類法)分別加以敘述。
(―)幼兒後期(4~7歲學齡前期)此期仍在眼球生長發育期,故遠視眼較多。一般5歲已能做視力檢查。爭取在家人陪同下多查幾次。如果發現視力明顯異常,特別是雙眼視力相差較大或是有斜視等表現時,應該去專科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診和治療。如果確診為近視,就應該十分重視。因為這麼小的年齡出現了近視,將來很可能進展為髙度近視(惡性近視)。
如果為遠視並超過3.00~4.00(度)以上,看近物需要過度的使用調節力。特別人類在看近物時,雙眼調節的同時還要眼球向內旋轉(內聚),以便雙眼看物呈一個,這種本能的“聯合”行動,是為了獲得清晰的物像和位置。既然前述的遠視眼已經用眼調節過度,與此伴隨雙眼的內聚也將過度。過度的內聚就要產生內斜眼病(俗稱“鬥雞眼”父更為不幸的是斜視與弱視又密切相關,所以幼兒期出現這三種互相關連的病症,應該早期戴鏡,不然出現了斜視弱視不但治療起來困難,有時還需要手術。故堅持戴鏡是必不可少的。對於輕度近視或遠視無斜視弱視的此期可暫時不戴鏡,但預防工作不容忽視。
(二)小學兒童期(7~13歲)
此期兒童生長發育已進入緩慢階段(女孩在後期可進入青春發育初期,發育有突增情況),且已開始上學,需適應緊張的學校學習生活。本來兒童在10~12歲,大多數出生具有的遠視眼經生長發育都已變成了正視。如果仍有度數較高的遠視眼,即便不出現斜視和弱視,這些孩子常會因緊張學習引起過度調節和內聚,產生視力疲勞,出現頭癰、眼脹甚至於惡心、眩暈,以至於不能看書持久、厭惡讀書、喜歡到戶外玩耍,從而學習成績不好等現象。但上述致病原因,常常連自己也不知道,有時卻懷疑是內科或神經科引起來的頭痛不適,其實隻要配一副合適的遠視眼鏡就一切都解決了,更可避免斜視、弱視的出現。
此時期出現的近視力好、遠視力不好的現象與成人相比,多是具有假性近視成分或就是假性近視眼,所以要到眼科去做散瞳驗光,不可任意挑選一副近視眼鏡戴用。因為有的學者已證明所謂假性近視眼,經散瞳驗光,結果多數是正視,少數才是輕度遠視或逬視。
其他如高度近視及斜視弱視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更應積極動員學生本人以及學校老師配合,早日完成治療和堅持預防措施。
(三)青少年中學大學時期(13~24歲)
一般青年人有輕度近視,無症狀又無工作和學習上的不便時,可暫不配鏡。即便中度近視,開始也多給較淺一些的眼鏡,以使他留有一些調節餘地。
對於有惡性近視眼傾向的,除加強預防工作外,可考慮戴用硬角膜接觸鏡。據國外報道有製止近視進展的效果。
(四)中老年時期(35歲以上)
中年以後,調節和內聚力都已不像以前那樣旺&了,因此隻要刮得好的眼鏡可經常戴用,多年不必更換,但是到了老年(45歲以上),即便是正視眼,看近時因調節力不足而需要戴用老花鏡。遠視眼當年齡較大時會提前感到屈光度不夠用似的。這是由於以前部分的隱性遠視(因青壯年旺盛的調節力而未能顯現的一部分遠視)已逐漸變為顯性遠視的播故。此外近視眼的調節力常較正視眼弱,所以偶然會早些出現花眼的現象。類似這些情況都應該重新驗光配鏡。
45歲時配的老花鏡本來戴著十分合適,至50歲突然感到戴這副老花鏡看書反而不如不戴的好。這在過去常常被宣染為“返老還童”征象,歸功於這位老人養生有術,從而登門求教者不絕。實際這是老者雙眼晶狀體出現了腫脹混濁(白內障)、致使晶狀體屈折能力增加的緣故,需要治療。配眼鏡不久一旦晶狀體混濁發生了變化,眼鏡就無用了,所以不能不慎重使用。
中年以後,最應該注意的是離度近視眼,此時近視度數多已超過6.00(度)。如達8.00(度)以上,則不戴鏡不但工作困難而且閱讀時必須把書拿到離眼很近,此時雙眼不易做出相應的內聚幅度,也就是說雙眼的調節與內聚不能很好地配合一致了,結果常常拋棄視力較壞的一眼於不顧。而僅用視力較好執一眼去看,那麼這隻被廢棄不用的眼將偏到一邊變成外斜。這種外斜叫做“廢用性外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