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以德報怨,何須與小人計較(1 / 2)

寬恕,能化幹戈為玉帛。學會以德報怨,不與小人計較,有益於單位團結合作的大局。

許多人在遭遇打擊後,覺得隻有以牙還牙、以毒攻毒,才能一泄心頭之恨。然而,看看衝突中留下的傷痕,想想衝突後對集體、對自己、對他人的傷害,一時的痛快又有何益呢?更何況,人們不可能場場必勝。背負著自尊的傷害,在內心積聚憤怒和複仇之火時,燒焦的是我們自己的身心,失去的是自己生活的快樂。

恨隻能產生更多的恨。一方麵,在憎恨別人時,我們心裏總是希望那人遭到不幸,而懲罰卻又往往不能如己所願,於是失望又會使我們失去了往日的輕鬆和歡快;另一方麵,在憎恨別人時,我們會隻看到他人的短處,而在言語上貶低他、在行動上敵視他,結果使人際關係越來越僵。而且今天怨恨這個、明天怨恨那個,朋友會越來越少,職場氣氛也會越來越惡劣。

既然“怨恨”於事無補,我們為何還要固執地堅持呢?如果以德報怨,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我們就能使自己始終處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心情舒暢地工作和生活。雖然我們寬恕的是別人,受益的卻是自己。

以德報怨是一種高貴的品格,體現了一種博大的胸懷。唐朝大將郭子儀,不僅以其平定安史之亂的事跡贏得了人們尊敬,更因其心胸坦蕩無私、以德報怨而深受人們讚賞。

在“安史之亂”前,郭子儀與李廣弼同在朔方節度使手下共事,二人一向不和,雖同坐一條板凳開會,但從不交談。李廣弼曾對人說:“讓我與郭子儀位列一起,我真感到恥辱,他不過是個有名無實的家夥罷了。”郭子儀聽罷,也就一笑了之,並未深究。不久,安史之亂爆發,朔方節度使調回京城,位置也就空了出來,郭子儀和李廣弼都是最有可能升任這個位置的。

不久,任命下來,郭子儀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李廣弼在其手下聽候差遣。李廣弼左思右想,深為恐懼,心想自己肯定會受到迫害。為了保全家人,一天,他跪拜於郭子儀麵前說:“郭將軍您大德大量,我一向是個粗人,多有得罪,死不足惜,願將軍能放過我那可憐的一家老小。”郭子儀大驚,忙親自扶李廣弼起來,拉著他的手說:“李將軍,你多慮了,把我郭某看成什麼人了。如今國家處於危難之中,你我兄弟應攜起手來以大局為重,精忠報國,共擊叛賊,我哪能做出使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呢?”從此,二人和好,合力共擊安史叛軍。

756年,李廣弼指揮的大軍被叛將史思明圍困於嘉山,危在旦夕,而當時唯一能救他們的是遠在幾百裏外的郭子儀大軍。李廣弼心想,我命休矣,路途遙遠,危險重重,郭子儀怎能舍身來救以前的仇敵呢。就在千鈞一發之際,郭子儀親率大軍,星夜兼程,飛馳來救。李廣弼被郭子儀一心為公、以德報怨的胸懷所深深打動,從此緊隨郭子儀轉戰南北,成為郭子儀最得力的左膀右臂,為平定“安史之亂”建立了不朽的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