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每年的這個時候,紐約的大街上都彌漫著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櫥窗的玻璃上都描繪著雪花,白色的雪花中裝飾著耶穌基督和馴鹿,裝的滿滿的禮物盒陳列在櫥窗中,讓人一目了然。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觀光客們拿著照相機拍照。
從郊外到紐約市中心,一路上都掛滿了巨大的紅色、綠色的彩燈,在寒冷的空氣中顯得特別刺眼。人們仿佛沉浸在這樣鮮豔耀眼的光景中,連喘口氣思考一下的時間都沒有。
在繁華的第五大道上,華麗的巨型玩具店前的表演吸引了成百上千的行人。
穿著白色禮服、黑色T恤的英俊白人男子甩著一頭飄逸的長發在自行車上大聲叫喊。隨後傳來了穿著長到腳踝的紅色連衣裙的女人們仿佛天籟般清脆的合唱聲。
白人男子向路上的人大聲喊著:“拒絕購買,拒絕消費”。
而在玩具店的入口處,服務員向帶著孩子的母親微笑著說:“為小孩買個禮物吧。”
“媒體總是鼓動人盡情消費,而事實上,人們每購一次物,那些居住在海邊的貧困人群就會被榨取一次,他們身上的生存重擔也會隨之增加。”
“都怪那些無恥的大企業,環境被他們破壞了,食物雖然變得便宜了,但卻滿是農藥。這樣下去,我們必然會丟掉工作,像海邊的窮人們一樣貧窮。”
“孩子們請注意,請你們醒醒吧,你們眼前的景象都隻是幻覺,以跨國企業為名的大怪獸出現在了虛偽的童話王國裏……哈利路亞。”
唱這些歌曲的是比利牧師,他是名福音派的聖樂歌手。比利牧師從1998年開始在紐約的市中心,利用合唱團來發起並推行“不購買運動”。
比利牧師說:“我們消費者應當相信民主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生活在現代社會,完全不買東西是不可能的。但是,聰明的消費者可以在購物的時候注意選擇、深入思考。事實上,我們正麵臨著一場關鍵的比賽。”
比利牧師所說的關鍵比賽,並不僅僅是美國所麵臨的事情。2007年2月,比利和他的聖歌隊在曼哈頓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前,向人們揭露了某些企業進軍海外的真相,隨後他就被美國當局逮捕了。
在被釋放以後,一家位於紐約的獨立市民媒體“現在就要民主”邀請他上節目。當被問到為什麼以星巴克為目標時,比利牧師回答道:“經營者、紐約市內小的連鎖店、大型的零售店與大企業間存在的差距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當時的代表和星巴克的管理者對此做出了回答。
星巴克的勞工組織,埃塞俄比亞的活動家,以及比利牧師的行為使得這一切發生了改變。麵對埃塞爾比亞政府試圖將在國內生產的咖啡豆進行商標注冊的行為,為了防止自己公司的利潤大幅減少,咖啡經營連鎖店星巴克公司提出了堅決的反對意見。然而在社會輿論壓力之下,星巴克公司最終與埃塞爾比亞政府簽訂了商標特許權的合同。
正是因為這份合同,埃塞爾比亞的貧農們每年將獲得8800萬美元的收入。
“以前,發展中國家的貧困被人們認為是大洋彼岸其他人的事情。”比利牧師對紐約的貧困救濟非政府組織“一百萬人大救濟”的創立者朱麗亞?帕特納說,“所以我們市民也隻需要將我們的貧困和勞動狀態,向自己的政府提出抗議就可以了。但是,現在世界上到處都存在著壓榨,在這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一國政府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跨越國界的大企業。對於這麼大的變化,人們卻沒有認識到,隨著整個體係在迅猛地推進,我們越往前走,隻會越感覺自己無能為力。”
除了朱麗婭正在試圖改變和解決的貧困問題,我們人類還麵臨著數不勝數的國際問題,環境破壞、食品危機、能源短缺,安全保障等等問題,對於這些國際社會共同的難題,民眾如何跨越國界團結起來聯手解決?目前,國際上研究這個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
英國《衛報》的專欄作家喬治?莫比奧特?艾倫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解決環境問題不僅僅需要依靠技術,更要依靠我們每個人環保觀念的變化。不僅僅需要有良知的消費者,還需要每一位地球村的村民都要有對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擔負責任觀念。一個人的小小一步行動將會給整個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這才是恢複健康的地球環境最快的捷徑(GeorgeMonbiotAllen,HowtoStopthePlanetBurning,LaneBooks,2006)。
許多為了脫離貧困而參軍入伍的年輕士兵,從伊拉克戰爭歸來之後,與他們的母親開始舉辦很多反戰的集會。他們試圖告訴人們,這種令人絕望的製度使得孩子們為了生存權而不得不選擇戰爭。而要想保護無辜的孩子們,最大的目標是要改變現在這種對貧窮漠不關心的社會輿論。
紐約的非營利組織“伊拉克歸國士兵反戰會”的創立者加利特?裏本哈根說:“在運動中闡述反戰意圖隻是一個方麵,我們首先要明白戰爭是商業競爭所導致的結果,深刻地理解到這一點是解決問題所不可缺少的。
雖然進行戰爭活動的是政府,但是僅僅依靠國家層麵上的和平與戰爭的對立,是難以動員人們參加戰爭的,反戰活動家們必須要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對歸國士兵,對支援民營化戰爭的戰爭承包公司和全球派遣公司的實際情況的宣傳,都還太少了。
對大企業最大的支持,實際上來源於我們從未曾進行過的懷疑和反思,反思那種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我們應當認識到自身的責任,首先我們應該有能夠站出來說話的人,這樣才能說服別人。”
美國現存的醫療製度不斷將弱者拋棄,這樣的製度必須停止。而這首先需要我們改變對醫學學生的教育。第三章中提到的全美醫學學生協會的一位職員認為,從事醫療事業的工作者與被壓迫的患者一起成為了美國醫療保險政策的犧牲品。其最大原因在於,醫療工作者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引起壓力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支配製藥和保險公司的市場原則至上的體製。因此,將這些作為常識告訴那些尚未走向社會的學生們是非常重要的。
“將每天的醫療現場比作戰場毫不誇張,年輕的醫師因過度勞累而死亡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如何維持生存的問題成為他們每天都要思考和麵對的問題。在市場原理的主導下,人們幾乎沒有精神上的從容可言,這樣的狀況現在才改變恐怕已經太遲了。”
2004年,美國市民社會協會在因特網上開通,成為第一個反對《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的網站。針對全國的教師和父母,該網站公布對各州的研究報告,向人們揭露了這部法律所帶來的拋棄弱者的政策對教師和孩子們造成的巨大的傷害。市民社會協會這樣的非營利組織,力圖將“世界正在經曆著改變”這樣一個認識,傳達給經濟、科學、社會係統、安全保障等等各方各麵的人,並警告人們,現在各國發生的事情不再隻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而是在整個世界同時發生的事情。
另一個由一些搖滾歌手和音樂家建立起來的“地下行動聯盟組織”,在網上向全美國的年輕人揭示了“美軍征兵的謊言”,這個組織告誡年輕人不要被卷入戰爭,並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年輕人依次說明應該進行的具體行動。
這個集團中的一位成員諾克斯?凱奇說:“讓人們認識到現狀是非常有益的事情。在網上這樣的宣傳則更容易進行,而現在尤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拿出所有的可能辦法,來進一步推動年輕人的行動。”
本書中記載的許多事例,不僅僅是美國這個國家發生,而且其他國家也麵臨著同樣的狀況。
與過去的美國一樣,日本曾經也有中產階層占支配地位的時代。那時,學生在大學畢業之後馬上就能找到工作,之後成家立業,購買房屋,退休之後拿著養老金度日,這便是所謂的“一億總中流的人生計劃”。但是,“緩和規製”、“民營化”、“自我責任”等等關鍵詞也在加速改變日本社會,日本的中產階層中有很多人成為過勞死和公司裁員的犧牲品。“窮忙族”、“網吧難民”、“醫療製度的崩潰”、“派遣勞動者”、“教育差距”等等詞語經常充斥在各種媒體中。
日本的小泉內閣、安倍內閣都在推進著民營化的步伐,社會保險製度,養老製度的改革,監獄等逐漸改組的民營化改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於政府負擔越來越重而進行民營化程度越來越高,這種簡單的考慮是非常危險的,我所采訪的許多美國人就此提出了警告。美國夢讓那些貧弱的美國人深信,自由和競爭就等於每個人獲取平等的機會。為了更加順利地支持民營化,政府竟然將市場機製引入那些醫療、生活,以及與孩子們的未來息息相關的教育領域,這些領域完全是不應該被市場化的,這些行為應當得到製止。可是,究竟人們要將民主主義破壞到什麼程度才會警醒呢?
2006年7月公布的對日經濟審查報告書(OECD)的數據顯示,根據“OECD相對貧困率排名”,日本的相對貧困率僅次於美國,位於第二。所謂的相對貧困率,是指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程度的指標。如果日本國內存在著廣泛的中產階層,那麼這個數字就不會上升。然而,日本一味地模仿美國所帶來的後果就是,日本的中產階層淪落為貧困階層,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而且,以後的教育差距也會進一步擴大。日本已經逐漸形成一種部分精英階層、特權階層、低收入勞動者三個階層組成的社會結構,而他們之間收入差距隻會變得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