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3 中國兵法《鬼穀子》——我的理解(2 / 3)

二曰:“戰則要依勢。”

古代凡有大作為的人都有許多特殊的才能。有的能知過去未來,有的能揣摩對方的心思。有的通過觀察事情的趨勢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和應對方式。佛經上也講過,人的修行達到某種程度後,就會出現世通。世通能知過去未來,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也有很多人具有特意功能,能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但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有這等修為的。如果大多數人要成功,靠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則有點審時度勢的意思。人要想取得勝利,不外乎是這些。兵家雲: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而大的趨勢,不外乎天時,地利,人和,將和,法和。聖賢之所以能成功,多半是能審時度勢,把握大的趨勢,取利避弊,靈活運用逆向思維,公正客觀的考慮。

如果你想發出大一點的聲音,那麼請先沉默一陣子,瞬間爆發的聲音是巨大的。如同宇宙爆炸學說講的,當質量堆積到一點,承受無限的壓力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是可以塑造新的世界的。如果你想通過擴張來發展自己。那麼請你先學會收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有的時候,你想增高就必須先把自己降低。想要取得,就必須先做到給於。

《三十六計》裏有一計是這樣說的。暗渡陳倉:“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別人說話的時候,是動的,那麼自己就要沉默。研究他語言的漏洞。此乃“勢”的問題。可以是劣勢,可以是天時地力,也可以是人勢。所以善戰者的人,求之於勢,而不依附於人。兵家雲:“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那麼人和之勢如何去理解呢?然而我們都知道兵之道,在於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

如果你想要想清楚這個問題,不妨看看呂不韋是怎麼從一個商人變成一個國家的宰相的。說的通俗一點,秦始皇的爸爸當年被困在外地當人質,呂不韋路過時發現了這個絕好的商機。於是乎,腦際極好的呂不韋看準商機,不但投資給贏政他爸爸財力物力,最後還把自己的老婆也陪了進去。好在沒有陪了夫人又折兵。最後還是做了宰相姓呂的聰明的隨了這個勢,然後當了宰相以後,把李斯送去給贏政當老師。李斯想了想,贏政卻有過人之處,將來必定能統一六國。李斯隨後也有一番作為。但勾心鬥角之事再所難免。我們很多時候要像這些人學學,看看人家是怎麼看問題的。

三講“貌合神離”

君臣之間的上下級關係,有的時候貌合神離。

看似好的,其實未必真的好;表麵上不好,其實也未必是真的不好!所以看問題要看本質,抓事情要抓重點。一切要用智慧和謀略,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道德,友情,金錢,美人等謀略,歸其根本是一種想要控製別人的計謀方式。但人與人之間關係是複雜的,隻有人心是複雜的,不為人所能控製的。有人不是常說:“知人知麵不知心嗎?”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中,不能隨心所欲的生活。太多的局限性,有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悲哀。

兵家雲:“內,晉見言辭,名曰說客,楗乃謀略。”

說客應是沉穩的人。他的謀略應循序漸進。在心裏掂量得失明白大意分寸。當合二為一時才去實施。實施的時候又能合乎時宜。隨機應變。最高的謀略乃是:“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說客要察言觀色。重大局輕小利。觀察要知道對方的用意。有不合乎時宜的,就算得到了,計謀也不能成功。成事要合乎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多想,要善於發現。當一切合乎時宜,就能成成功。成功則要做到知己知彼,否則隻能失敗。成功的人,會用計謀和言語去遊說,一步一步由表及裏。但一定要符合時宜。加之突如其來的環境突然變化,隻有一計---三十六計,走為上。

四言:“遠交近攻,查缺補漏。”

兵家雲:“遠交近攻: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事物是發展的,漸進的。如此說法自有其中的道理。你身邊,常有小的禍患存在。而你卻不易察覺。總是到了事情的危難關頭,你才想到求救。成功者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控製局勢發展,能根據其中的變化審時度勢,出謀劃策。我們常講,未雨綢繆,我們之所以失敗。常常是因為一點小事。而小事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也能演變成很大的事情。防患未然源於細微的查缺補漏。亂世出英雄,天下局麵混亂,如果沒有英明的領導者,大臣不能盡忠,那麼小人就會用讒言擾亂軍心。聖賢藏於深山,小人出於奸道。小人謀私,聖賢為公。小人常常因為貪圖利益而做出諸多的欺詐。古人雲:“唯女子,小人難養也。”君臣之間如果相互猜忌,整個國家,整個時代就會離崩潰不遠了。君臣反目,亂世就應運而生。所以國家就有重大的缺失。有遠見的高明誌士,能把握大局,觀察細微,分析情形。防患於未然。他們深知,如果統治者不明智,那麼國家隻能覆滅。良臣擇木而棲。有千裏馬還要有伯樂。

故兵家雲:“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掛在不斷的變化隻中。隻要是變化就一定有漏洞,不能不去觀察。觀察然後得相應的計謀。所以,明君賢將之所以能戰勝別人,比別人傑出。是因為觀察別人,知道敵人的弱點。

五曰:“欲擒故縱,欲蓋彌彰。”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兵家雲:“計利以聽,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審時度勢,進可攻退可守,依照形勢處理事情。先要看看他的矛盾,能客觀的分辨事物,能看到內因外果,能知道虛實,能居安思危知道遠近事情。然後衡量它。如果其中有這些事情,就可以征伐,可以戰勝,可以為我所用。引用深奧道理的謀略,先以為對方製造聲譽來嬴取歡心,再以各種技巧來箝製他。虛實之間其實變化無窮。不能馬上贏得戰爭的勝利,應打疲勞戰術。使他疲憊,然後在摧毀他。或者利誘他。等待他放鬆的時候打敗他。將帥如果要打天下。要按天時的興衰,依地勢的強弱況。考慮國家財力交際的長短。觀察統治者的用意,知道他的喜好和厭惡。用各種技巧才鉗製住他。投其所好,攻其不備。用假象來迷惑他,再用計謀攻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