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妙言巧語,化解危機(1 / 3)

為人處事中,有時是因為別人故意刁難,也有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常常會使自己陷入危機之中。聰明的人都能利用巧妙的語言化解困境,轉危為安。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景公很喜歡捉鳥兒玩,還找了個名叫燭鄒的小童來專門管理他的鳥兒。

有一回,燭鄒不慎讓一隻景公最喜歡的鳥兒飛逃掉了。景公不由大為惱火,就下令將他關進大牢,準備要殺了他。這燭鄒是晏子好友的兒子,他知道了,連忙來見景公說:“這個燭鄒小兒也實在可惡,居然放了大王的心愛之物。臣以為他有三大罪狀,先讓我數落他一番,然後再殺,讓他死個明白。”齊景公一聽,就答應說:“好吧。”當即讓人將燭鄒押來。

晏子看著嚇得瑟瑟發抖的燭鄒,清了清嗓子,一本正經地說道:“燭鄒!你知罪嗎?大王如此器重於你,讓你管鳥,你卻讓它逃走了,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為了一隻鳥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這事傳出去,讓天下人認為我國重小鳥而輕人命,敗壞我們大王的名譽,這是第三條罪狀。你真是罪該萬死!”說到這裏晏子停了一下,轉過身來對景公說:“燭鄒小兒犯下如此三條大罪,臣請大王即刻下令將他斬殺。”

景公聽罷,不禁額頭上冒出些汗來,笑著連連說道:“不殺了,不殺了!晏子好張利嘴,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明明想去幫助一個人,卻從相反的方向去做,卻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風險性,必須要巧妙,才能為對方所接受而達到目的。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一個怪問題:“京城共有多少人?”劉墉雖辭不及防卻非常冷靜,立刻回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墉答道:“人再多,其實隻有男女兩種,豈不是隻有兩人?”乾隆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有幾人去世?”劉縮回答:“隻有一人出生,卻有十二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道:“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十二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十二?”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確實,劉墉回答得極妙——皇上發問,不回答顯然不行;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這才急中生智,以妙答趣對皇上。

紀曉嵐才清四溢,出口成章,古今詞賦皆信手拈來,又異趣天成,為大清第一文聖,他集機敏、圓滑、詼諧、幽默於一身,成為乾隆皇帝身邊須臾不可離的大人物,甚至連皇帝玩笑都敢開。就算是無意中惹怒皇帝,他也能以妙言巧語化解危機,讓皇帝轉怒為喜。

盛夏時節,一天,紀曉嵐和幾位同僚一起,在書館裏校閱書稿。

紀曉嵐因為身體肥胖,經不起炎熱酷暑,於是就脫掉了上衣,赤著膊子,把辮子也盤到了頭頂上。

不巧,這時,乾隆皇帝慢慢走進館來。

當紀曉嵐發覺時,已經來不及穿衣服了,於是他趕緊把脖子一縮,鑽到了書桌下麵。

其實,乾隆早就看見紀曉嵐的動作了,但他佯作不知,就在館裏故意與其他官員閑聊,遲遲沒有離去的意思。

後來,他又靜坐在書桌旁,擺手示意其他的官員不要做聲。

暑伏酷熱,紀曉嵐在桌子下麵大汗淋漓,實在熬不住了,又聽見外麵靜悄悄的,自以為乾隆已經走了,於是便伸出頭來向外窺探,問同僚們:“老頭子走了嗎?”他話音剛落,就發現皇上正坐在自己的身旁呢!

乾隆聽了不覺好笑,同僚們亦忍俊不禁。

乾隆佯怒道:“紀曉嵐,你好無禮,怎麼能講出這般輕薄隨便的話!為何叫我‘老頭子’?如果你解釋得體,就饒恕你,否則就砍了你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