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茶的品鑒(15)(3 / 3)

第一道程序:“焚香”。茶人們將這稱為“天香生虛空”——唐代詩仙李白在《廬山東林寺夜懷》中的一句詩。一縷香煙,悠悠嫋嫋,它能把我們的心帶到虛無空靈,霜清水白,湛然冥真的境界,這是品茶的理想境界。

第二道程序:“鑒茶”。茶人們將這稱為“萬有一何小”——南朝詩人江總在《遊攝山棲霞寺並序》中的一句詩。“三空豁已悟,萬有一何小”。這句詩充滿了哲理禪機。所謂“三空”,就是佛家所說的言空、無相、無願之三種解脫,因三者共明空理,所以稱為“三空”。修習茶道也需要豁悟三空。有了這種境界,那麼世界的萬事萬物(萬有)都可納入須彌芥子之中。反過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從小中又可以見大,以這種心境鑒茶,重要的不是茶的色、香、味、形,而在探求茶中包含的大自然的無限信息。

第三道程序:“滌器”。茶人們將這稱為“空山新雨後”——這道程序依舊是小中見大。杯如空山,水如新雨,意味深遠。

第四道程序:“投茶”。也就是用茶導把茶荷中的茶葉撥入茶杯,茶葉如花飄然而下,所以又稱“花落知多少”。

第五道程序:“衝水”。茶人們將這稱為“泉聲滿空穀”——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詠《蛤蟆碚》中的一句詩,在此借用來形容衝水時甘泉飛注,水聲悅耳。

第六道程序:“賞茶”。茶人們將這稱為“池塘生春草”——晉代詩人謝靈運在其代表作《登池上樓》中的名句,這句詩語出自然,不加雕飾,看似脫口而出,但卻生機盎然,正好可以借用來形容衝泡白毫銀針時從玻璃杯中看到的趣景。在衝泡白毫銀針時,開始茶芽浮於水麵,在熱水的浸潤下,茶芽逐漸舒展開來,吸收了水分後沉入杯底。這個時候茶芽條條挺立,一個個嫩芽嬌綠可愛,在碧波中晃動似乎在迎風曼舞,又像是要衝出水麵去迎接陽光,這種趣景好比“池塘生春草”,讓人觀之塵俗盡去,生機無限,意趣盎然。

第七道程序:“聞香”。茶人們將這稱為“誰解助茶香”——陸羽的好友、著名的詩僧皎然和尚在《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中的詩句。盡管一千多年來,萬千茶人都愛聞茶香,但又有幾個人能說得清、解得透茶那清鬱雋永神秘的大自然之香呢!

第八道程序:“品茶”。茶人們將這稱為“努力自研考”——唐代詩人王梵誌在《若欲覓佛道》一詩中的結束語。品茶在於去探求茶道的奧義,在於去品味人生,領悟自然,這正像王梵誌欲覓佛道一樣,應當“明識生死固,努力去研考”。

保健白毫銀針,味溫性涼,有健胃提神的功效、祛濕退熱之功,常作為藥用,有降虛火、解邪毒的作用,常飲能防疫祛病。甚至可以說,飲一杯白毫銀針,可以使大家對新的一天中許多嚴峻現實引起的精神緊張,有安定舒緩的作用。在華北地區被看成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藥。

黃茶品鑒

黃茶是中國特有茶類之一,生產曆史悠久。自唐代蒙頂黃芽被列為貢品以來,曆代有產,產區主要浙江平陽,湖南君山、溈山、北港,安徽金寨,湖北遠安,四川蒙山,廣東韶關等地。

黃茶是人們在炒青綠茶的過程中發現的,由於茶葉在殺青、揉撚後幹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黃茶是輕發酵類,發酵度為10%~20%,加工工藝近似綠茶,隻是在幹燥過程的前或後,增加一道“悶黃”的工藝,促使其多酚葉綠素等物質部分氧化。

由於品種和加工技術不同,黃茶的形狀有明顯差別。如君山銀針以形似針、芽頭肥壯、滿披毫的為好,芽瘦扁、毫少為差。蒙頂黃芽以條扁直、芽壯多毫為上品,條彎曲、芽瘦少為差。鹿苑茶以條索緊實卷曲呈環形、顯毫為佳,條鬆直、不顯毫的為差。它的品質特點表現在黃葉黃湯、香氣清爽、滋味醇厚,性質屬涼性。

黃茶是漚茶,在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者,都可飲而化之。

1.品飲

茶具:使用玻璃杯(或蓋碗),最好的是以玻璃杯泡君山銀針,可以欣賞茶葉似群筍破土,緩緩升降,堆綠疊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觀。

投茶量:按茶具容量置入四分之一茶葉。

水溫:85℃。

衝泡時間:第一泡30秒,第二泡1分鍾,第三泡2分鍾。

2.製作

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點是多一道“悶黃”工序。黃茶製作的典型工藝流程是殺青→悶黃→幹燥。“悶黃”是黃茶製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因為在幹燥前增加一道“悶黃”工序,內含物發生變化,使得黃茶香氣變濃,滋味變醇,因此具有黃湯黃葉的特點。有些黃茶不需要揉撚,有些卻需要揉撚,因茶而異,可是悶黃的過程是所有黃茶都有的。

(1)悶黃在濕熱悶蒸的作用下,葉綠素被破壞而產生變化,成品茶葉呈黃或綠色,使茶葉中的遊離氨基酸及容易揮發的物質增加,茶葉滋味甜醇,香氣濃鬱,湯色呈杏黃色或淡黃色,故名悶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