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茶的品鑒(16)(1 / 3)

悶黃是黃茶類製茶工藝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同時是形成黃色黃湯品質特點的關鍵工序,也稱為“悶堆”、“初包”、“複包”或“渥堆”。黃茶悶黃工藝的具體操作,有的是堆積半成品茶葉,有時還拍緊蓋上棉套,有的用紙包緊茶葉,有的隻悶一次,有的要悶兩次,方法不一,工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殺青後悶黃,如溈山白毛尖。

②揉撚後悶黃,如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廣東大葉青、溫州黃湯等。

③毛火後悶黃,如霍山黃芽、黃大茶等。

④悶炒交替進行,如蒙頂黃芽三悶三炒。

⑤烘悶結合,如君山銀針兩烘兩悶,而溫州黃湯第二次悶黃時則采用了邊烘邊悶,故稱為“悶烘”。

黃茶的品種不同,悶黃的方法也不同。通常分為幹坯悶黃和濕坯悶黃兩種。

①幹坯悶黃,是初烘幹後再進行裝籃堆積悶黃。初烘葉含水量較低,變化速度緩慢,變黃時間較長,如黃大茶,初烘至七八成幹時裝籃悶黃,悶黃需要約7天才能達到要求。悶黃是形成黃茶黃湯黃葉品質特征的關鍵工序。

②濕坯悶黃,就是將殺青葉或經熱揉後的揉撚葉進行堆悶。因為含水量高,兒茶素等成分自動氧化而變黃,如溈山毛尖,經過大概7個小時的時間即可變黃。

(2)影響悶黃的因素影響悶黃的因素主要有茶葉的含水量、葉溫及悶黃時間的長短。含水量越多,葉子的溫度也越高,那麼濕熱條件下的變黃進程也愈快。

悶黃過程要控製葉子含水率的變化,要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尤其是濕坯堆悶要注意環境的相對濕度和通風狀況,必要時應蓋上濕布以提高局部濕度和阻止空氣流通。

悶黃時理化變化速度較緩慢,沒有黑茶渥堆劇烈,時間也較短,所以葉溫不會有明顯上升。製茶車間的氣溫,悶黃的初始葉溫,悶黃時的保溫條件,對葉溫影響較大。為了控製變黃進程,一般要采取趁熱悶黃,有時還要用烘、炒來提高葉溫,必要時也可以用翻堆散熱的方法來降低葉溫。

悶黃時間長短與變黃要求、含水率、葉溫密切相關。在濕坯悶黃的黃茶中,溫州黃湯的悶黃時間最長(2~3天)最後還要進行悶烘,變黃程度比較充分;北港毛尖的悶黃時間最短(30~40分鍾),變黃程度不夠重,因而常被誤認為是綠茶,造成黃(茶)綠(茶)不分;溈山白毛尖、鹿苑毛尖、廣東大葉青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悶黃時間5~6小時左右。君山銀針和蒙頂黃芽悶黃和烘炒交替進行,不但製工精細,而且悶黃是在不同含水率的條件下分階段進行的,前期黃變快,後期黃變慢,曆時2~3天左右,屬於典型的黃茶。霍山黃芽在初烘後攤放1~2天,變黃不明顯,所以有人說霍山黃芽應該屬綠茶。

黃大茶堆悶時間有5~7天之久,但是由於堆悶時水分含量低(已達九成幹),所以變黃十分緩慢,它深黃顯褐的色澤主要是在高溫老火的過程中產生的。

3.黃茶種類及品飲

(1)君山銀針這是黃茶中的極品,產自湖南省嶽陽市洞庭湖君山島,以注冊商標“君山”命名,為黃茶類針形茶,屬芽茶。其芽頭肥壯重實,緊實而挺直,長短大小均勻,恰似一根根銀針;內呈橙黃色,外裹一層白毫,茸毛滿披,芽身金黃光亮;色、香、味、形俱佳,世稱“四美”。湯色橙黃明淨,香氣清爽,滋味甘醇,葉底嫩黃勻亮,即使放置很久味道也不會發生改變;產品分特號、一號、二號三個檔次,以壯實、挺直、亮黃為上品。

君山銀針不但是茶中佳品,而且是一種造型優美的藝術珍品。在1956年國際萊比錫博覽會上,被譽為“金鑲玉”,並贏得金質獎章;1957年被定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其售價也創我國當今名優茶之最。君山銀針,以其高超品質,奇異風韻,贏得了中外茶學界和品茗者的極大興趣和高度評價。

①采摘:君山銀針的原材料采摘要求相當嚴格,應該芽頭壯實、挺直,大小長短均勻,白毫完整,色澤鮮亮,香氣清爽。通常在清明前三天左右開始采摘,摘時直接摘采芽頭。為避免擦傷芽頭和茸毛,盛茶籃內襯有白布。芽頭要求長25~30毫米,寬3~4毫米,芽蒂長約2毫米,肥碩重實,一芽頭包含三四個已分開卻未展開的葉片,每500克成茶約有2.5萬個芽頭。

采摘標準極端苛刻:雨天不采、露水芽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開口芽不采、凍傷芽不采、蟲傷芽不采、瘦弱芽不采、過長過短芽不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九不采”。

②製作:采摘後的鮮芽,應該經過揀剔除雜,輕放薄攤,製作工藝完全手工操作。

銀針茶的製作工藝精湛,對外形不作修飾,務必保持其原狀,隻從色、香、味三個方麵下功夫。當代,隨著科技的發展,製作上也逐步進行了改革,道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操作要領和技術要求,製作特別精細而又別具一格,分殺青、攤涼、初烘、初包、複烘、攤涼、複包、足火八道工序,需經過三晝夜,長達70多小時之久才能製成品質超群的君山銀針茶。

③品飲

選茶具君山銀針的衝泡過程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所以品飲君山銀針不要錯過觀賞的機會。衝泡這種茶要最好用無色潔淨透明的玻璃杯,並且注意杯蓋要嚴實不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