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茶之器具(1)(2 / 3)

《茶經》全文近8000字,全篇字字珠璣,真可謂惜墨如金。作者卻不惜筆墨,在《茶經·四之器》裏用洋洋數千言詳細地記述了飲茶器具,並將其分為8大類24種共29件。

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於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所未曾見到過的。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開列的28種茶具,按器具名稱、規格、造型和用途,在後麵將分別簡述。

唐代金銀茶具

自秦漢至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他飲具共用中分離出來。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銀器具。

到隋唐時,金銀器具的製作達到高峰。

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

唐代琉璃茶具

伴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斷傳入,我國才開始燒製琉璃茶具。

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麵圈足淡黃色琉璃茶盞和素麵淡黃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國琉璃茶具,雖然造型原始,裝飾簡樸,透明度低,但卻表明我國的琉璃茶具在唐代時已經起步,在當時堪稱為珍貴之物。

唐代的元稹曾寫詩讚譽琉璃,說它是“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

唐代陶瓷茶具

我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為主。在瓷器發明之後,陶質茶具就已經逐漸為瓷質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唐代六大名窯

除越窯外,唐代還有六大名窯:

邢窯

窯址在今河北邢台。以燒白瓷著稱,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澤純潔,造型輕巧精美,已達到現代瓷的標準,陸羽在《茶經》中稱之“類銀”、“類雪”。

婺州窯

創燒於三國,盛於唐宋。唐宋時期,位於現在的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衢縣、江山一帶。婺州窯生產的產品在品種和造型方麵與甌窯、越窯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黃或泛紫,釉中現奶白色星點。

壽州窯

窯址分布在安徽淮南市的上窯鎮、李嘴子、三座窯、徐家籲、費郢子一帶。創燒於隋代,繁盛於初唐和中唐,衰亡於唐末。主要產品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產品胎體厚重,胎質粗鬆,釉下施用化妝土,釉色以黃為主。其著名的產品有“鱔魚黃”。

洪州窯

位於江西豐城曲江鄉境內。創燒於南朝,盛於隋至中唐,晚唐停燒。唐代大量生產茶碾輪和盤心圈狀凸起的茶盞托。釉色可分為青綠、黃褐和醬褐,裝飾手法有點飾褐彩印花、堆貼、提塑。

嶽州窯

窯址分布在湖南湘陰的窯頭山、白骨塔、窯滑裏一帶。所製瓷器釉色青黃、胎骨灰白,主要產品有盤、碗、壺、罐、瓶等。嶽州窯創燒於中唐,衰亡在五代。

鼎州窯

位於陝西銅川黃堡鎮。唐代生產青瓷,兼燒黑釉瓷器、唐三彩。

一代名窯——越窯

陸羽在《茶經》中讚譽的越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對於唐代的茶碗,陸羽有“碗,越州上”的說法,這主要是因為越窯的青瓷碗有利於襯托那時的茶人所欣賞的湯色。

秦漢以前,古人所用的器皿多為陶製品。漢以後,才出現瓷器。東漢晚期,瓷器的燒造技術進一步發展,成熟的青瓷在浙江東部地區燒製出來。這一時期生產出大量的瓷器製品。至唐代,茶文化的興盛又帶動了瓷器生產的發展,瓷製茶具也大量生產出來。越窯是當時享有盛名的瓷窯之一。

越窯分布在浙江上虞、餘姚一帶。自漢代越窯開始燒造原始瓷器,到南朝時,已燒出了成熟的青瓷。那時越窯生產出來的器型僅有碗、壺、罐、穀倉、托盞等。唐代和五代時期是越窯的繁盛時期。中唐以後,越窯青瓷成為中國南方瓷器的代表,與北方的邢窯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麵。越窯生產出來的青瓷,胎體輕薄,釉色青中閃黃,有青玉的質感。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陸羽將當時七處瓷窯生產的茶碗作比較,認為越瓷第一,因為越瓷“類玉”、“類冰”且“色青宜茶”,宜襯托茶色。唐代越窯生產出來的青瓷器型增多,有碗、盤、洗、盞、罐、釜、瓶、執壺、燈等多種。而且唐代越瓷以素麵為主,隻有少量劃花裝飾。

晚唐至五代時期,越窯地位愈高。除供應民間外,還為宮廷燒製貢瓷。燒製出的最佳製品稱“秘色瓷”,胎體薄,胎質細膩,造型規整,釉色青黃如湖綠色。五代錢氏吳越國宮廷壟斷了越窯的部分產區,越窯成為我國最早的官窯。

五代時的越瓷走出了唐代以素麵為主的局麵,除刻劃、堆貼花紋以外,還出現了釉下褐色彩繪,至北宋則出現了豐富的刻劃花,且瓷器的器型和紋飾大都受金銀器製作工藝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