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茶之器具(2)(2 / 3)

2、材質獨特

宜興的陶土品種繁多,分布於宜興南部丘陵山區,其中,丁山、張渚、渚東為主要產地。

宜興陶土礦主要種類有白泥、甲泥、嫩泥、紫砂泥等。其中,紫砂泥是宜興的特產,也是紫砂陶的主要原料。

燒製紫砂壺的紫砂泥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紫砂壺由這三種基泥單獨製造,或以不同成分配比,用不同溫度燒成,因而呈現出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黑而不墨的特色。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色澤紫色,質地細膩,可塑性強,透氣性好,燒製出的茶具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紫泥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目前僅產於黃龍山一地。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麵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具的顏色更為豐富多彩。

紅泥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主要產於川埠境內的西山和趙莊。紅泥礦石呈橙黃色,亦稱“石黃泥”,原礦需經手工挑選。紅泥不利獨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妝土。

宋時的紫砂壺胎質較粗,造型多為傳統實用器皿,體型大,製作不及後代精細。明清時期為紫砂壺製作的興旺期,其壺小壁厚、保溫聚香的特點深受茶人的歡迎。

對於曆代著名藝人工藝傑作的讚譽和肯定,可以在曆史文獻的記述中窺見。

明朝熊飛曰“景陵銅鼎半百清,荊溪瓦注十千餘”,說的是景陵銅鼎五十錢可以買到,而荊溪的砂壺價值一萬多;《茗壺圖錄》記述“明製一壺,值抵中人一家產”。可見,紫砂壺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實用性,而是上升到了具有珍藏價值的藝術品的層次。

紫砂壺博得了不少文人的喜愛,而文人的參與也提高了紫砂壺本身的藝術價值。

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書法作品,始自晚明而盛於清嘉慶以後,並逐漸成為紫砂工藝中獨具的藝術裝飾。不少著名的詩人、藝術家曾在紫砂壺上親筆題詩刻字。鄭板橋曾自製一壺,親筆刻詩雲:“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3、紫砂名家:供春

真正使紫砂壺盛名遠揚的是明代人供春,他是我國第一位紫砂壺名家。

供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童。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陪讀於宜興金沙寺,平時他常幫寺裏老和尚摶坯製壺。

寺院裏銀杏參天,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供春常模擬樹瘤,捏製樹瘤壺。這種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製壺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的製壺大師。

據周高起所著的《陽羨名壺係》記載,供春做壺時“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揀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視以辨真。今傳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鐵,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

後人將供春的製品稱為“供春壺”,其壺色幽暗呈栗色,好似古金鐵鑄就,造型敦厚周正,實為珍貴。

由於年代久遠,供春壺傳世品極為罕見。現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的“供春款樹瘤壺”被公認為是供春之傑作。

①製壺“四名家”

供春之後,明代同為製壺名家的有董翰、趙梁、袁錫、時鵬,此四人號稱為“四名家”。

四名家均為製壺高手,作品罕見,因製作出的茶壺款式各異而被冠以“方非一式,圓不一相”。

②李茂林與“匣缽”法

同製壺“四名家”一個時代的李茂林發明了“匣缽”法。這種製壺法就是將壺坯放入匣缽內燒製,使壺坯不染灰淚,這樣燒出來的壺表麵潔淨,無油淚釉斑,色澤均勻一致。這種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③“壺家妙手稱三大”

“四名家”之後,又出現了號稱“壺家妙手稱三大”的時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其中,時大彬影響最為深遠。

時大彬是供春的徒弟,也是明代最有影響力的紫砂藝人之一。他製作的壺小巧玲瓏、質樸古雅、色澤如栗,更能增添品茗的雅趣。他製作的調砂提梁大壺呈紫黑色,泛出星星白點,壺身上小下大,重心穩定,是一款古樸雄渾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時大彬製作的砂壺壺蓋與壺身吻合十分緊密,隻要把壺蓋合上,稍稍旋動,就能吸住全壺。

相傳,時大彬所製的“六合一家”壺可分為底、蓋、前、後、左、右六片,將六片合在一起後注入茶水,茶水滴毫不泄漏。這種神奇的技藝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堪稱一絕。

時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其師傅供春的傳授技藝。時大彬多做小壺,點綴在精舍幾案之上,更加符合飲茶品茗的趣味。“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豔說大彬壺”,表明了當時人們對其製壺之法的推崇。

④紫砂名匠:陳鳴遠

清代陳鳴遠擅製各式壺,製壺技藝十分全麵。其所做之壺款式新,色澤美,線條清晰,輪廓明顯,壺蓋有行書“鳴遠”印章,至今被視為珍藏品。他的代表作有“四足方壺”等,其傳世款式有“梅幹壺”、“梨皮方壺”、“南瓜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