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遠開創了紫砂壺式的自然型風格。他把樹樁、梅花枝、花卉等自然物運用於紫砂壺上,使紫砂壺充滿自然意趣,也使單純的幾何形類紫砂壺走向沒落。
⑤陳曼生與曼生壺
陳鴻壽,字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癖好茶壺,工於詩文、書畫、篆刻。他在乾隆年間作客宜興時,親手繪製十八壺式,並廣交文學界、藝術界人士,請他們在壺上或刻詩或作畫,掀起了陶藝的熱潮。
由陳曼生設計、楊彭年製作、陳氏鐫刻書畫的紫砂壺世稱“曼生壺”。曼生壺造型簡潔樸素,取材寓意深刻;陳曼生所題壺銘注意與壺形切合,有獨到之處;銘文意境高遠,書法配合得當,融砂壺、詩文、書畫於一體,將紫砂藝術引入了新的天地,一直為鑒賞家們所珍藏。
曼生壺的出現不但意味著一項新藝術的誕生,最重要的是它集聚了當時文學界、藝術界精英的心血和智慧,是他們共同勞動的結晶。
4、近現代紫砂壺藝發展
紫砂工藝在清代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總體工藝也越來越精細。清代宜興紫砂壺壺形和裝飾變化多端、千姿百態,受到國內外愛茶人士的歡迎。當時我國閩南、潮州一帶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壺幾乎全為宜興紫砂器具。17世紀,中國的茶葉和紫砂壺同時由海路傳入西方,西方人稱紫砂壺為“紅色瓷器”。
近現代,顧景洲、朱可心、蔣蓉等人承前啟後,使紫砂壺的製作又有新的發展。顧景洲近作提璧壺和漢雲壺都是紫砂佳品。
名手所做紫砂壺造型精美、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美術作品。過去有人說,一兩重的紫砂茶具價值一二十金,使土與黃金爭價。明代張岱《陶庵夢憶》就曾記載:“宜興罐以供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其名貴可想而知。
5、紫砂茶具走出國門
早在15世紀,日本、葡萄牙、荷蘭、德國、英國等國的陶瓷工人就先後把中國的紫砂壺作為模本加以仿造。
18世紀初,德國人約·佛·包特格爾不僅製成了紫砂陶,而且在1908年寫了一篇題為《朱砂瓷》的論文。20世紀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馬、倫敦、巴黎的博覽會上展出,並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覽會上獲獎,為中國陶瓷史增添了光彩。
紫砂茶具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新加坡、羅馬尼亞、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紫砂茶具有“名器名陶,天下無類”、“陶中奇葩”、“中國瑰寶”、“名陶神品”、“泥土等同黃金”、“寸柄之壺,盈握之杯,珍同拱璧,貴如珠玉”等美譽,為中外陶瓷鑒賞家、收藏家所珍視。
明清景德鎮瓷茶具
元明之際,鬥茶之風不再,散茶成為主流,相應的就出現了有利於襯托散茶綠色湯汁的白瓷及素淡雅致的青花瓷。同時因散茶衝泡藝術的發展,壺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成了自斟自飲的佳具。這一時期,紫砂茶具十分名貴,而唯一能與之比拚高低、分庭抗禮的就屬瓷茶具了。“景瓷”一直與“宜陶”並稱,“景瓷”即江西景德鎮生產的瓷器。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塗上一層透明釉,爾後在窯內經1300℃左右高溫還原燒製而成的器具。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稱為“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要廣。元代以後,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雲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產,但無論是釉色、胎質,還是紋飾、畫技,都不能與同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相比。
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的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
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後代。
景瓷
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主要是青白釉瓷器。
景德鎮製瓷業雖曆史悠久,相傳南朝已開始燒製青瓷,但直到宋代,景德鎮瓷業燒造技術才日趨成熟,進入真正的發展階段。及至明代,恰逢明人崇尚白盞,於是景德鎮瓷業真正適應了時代的需要,而攀向曆史的頂峰。
明代景德鎮的瓷器產品幾乎占領了全國的主要市場,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
景瓷的主要器形有碗、盤、碟、杯、盞托、爐等。裝飾以刻花和印花為主,釉色青白,瑩縝溫潤。
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以此泡茶,愈顯湯色青翠,味甘香濃。
白瓷中又以永樂甜白最負盛名。甜白之名,因胎薄釉瑩,給人恬靜、甜潤的感覺。又可稱“填白”,由於在這種白瓷上可以填補上彩色再燒製成彩瓷。
按製瓷工藝分類,景瓷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和顏色釉四大類。
①釉下彩
指將五彩紋樣繪於瓷器胚胎上,施以白色透明釉或者青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
瓷質地瑩潤潔白,色調對比鮮明,紋飾秀麗雅致。青花瓷即釉下彩。青花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首,具有白瓷之美,又具有鈷藍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