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用勤刷法。有些人在泡茶時把茶水淋在壺上,並趁壺熱吸收之際,用毛筆或小刷子勤加刷洗。這樣雖然使茶汁均勻地刷在了壺上,但是看上去的光亮其實是一種假亮。
台灣壺藝
紫砂壺是許多人購買茶壺時的首選。在台灣,紫砂壺的風格也非常獨特,具有一定的發掘價值。
台灣壺藝萌芽大約起於30年前,相對於大陸悠久的壺藝曆史,台灣壺藝才剛剛起步,其作品和工藝尚不成熟,但卻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在台灣,從事壺藝工作的人多為知識分子,他們深諳茶道,體悟到了茶的精髓,並製作出千姿百態的台灣壺。台灣壺與台灣茶特有的風味相結合,展示出了台灣茶藝的獨特韻味。
紫砂壺是陶瓷家族中的驕子,它表裏不施釉。據傳,蘇東坡設計的一件樹提壺取以自然的古青樹枝作為壺的把手,配以赭色瓜形壺身,刻上古樸的瓦當和精妙的書法,清雅古樸,被曆代文人雅士視為兼有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品。
今天,不論是紫砂壺的造型還是質感,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被國際友人讚譽為“世間茶具稱為首”,大師顧景洲的“提璧壺”和“漢雲壺”被列為國際交往的禮品。此外,我國還專門為日本消費者設計了一種藝術茶具——橫把壺,按照日本人的愛好在壺麵上雕刻以佛經為內容的精美書法,成為日本消費者的品茗佳具。
目前,紫砂茶具品種已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增加到六百多種。由於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所以用它燒成的茶具泡茶,色、香、味皆蘊,夏天不易變餿,冬季放在爐上煮茶不易炸裂。例如,紫砂雙層保溫杯就是深受消費者歡迎的新產品。
閩粵一帶的人們喜歡喝烏龍茶。烏龍茶香氣濃鬱,滋味醇厚,而衝泡時,在茶葉投放前應先以開水淋器預溫,茶葉投放後隨即以沸水衝泡,並以沸水淋洗多次,以透發茶香,因此衝泡烏龍茶使用保溫和密實性很強的陶器茶具最為適合。但陶器茶具不透明,沏茶以後難以欣賞到壺中芽葉的美姿,這是其一大缺陷,不適宜泡飲名茶。
陶製煮水壺的發展
在最初的茶道中,茶具包括了所有的從煮水到淨潔茶具的所有用品,而在現代人的泡茶觀念中煮水器具似乎已被完全忽略,其實這是現代人所犯的一個嚴重的錯誤。在嚴格的茶道中,所有的用具都不可忽略和缺少。
專為泡茶而設計的電茶壺,曆史也很悠久。從早期電湯匙的電熱管,到現在采用先進的耐熱陶瓷電熱片,從閃亮的不鏽鋼壺身,到隻裝成高溫烤漆的外表,不但方便美觀,耐用性也增加了不少。
也有人覺得不鏽鋼的燒水壺太現代化了,會破壞品茗的情調,所以陶製的燒水壺目前仍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一般的陶壺不外乎是放在煤氣爐或酒精爐上加熱,但陶作坊生產的燒水壺,底部有一片加熱片的特殊處理,除了能在煤氣爐、炭爐或酒精爐上加熱以外,也能置於電爐或電磁爐上使用,但最好是一開始就決定用哪一種加熱方式,如果常常換來換去,就會減低使用壽命。
講求方便快捷的現代人,居住空間的日漸縮小,如果想用炭爐起火,享受一下古人所謂“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品茗樂趣,實在不容易。
現在,市麵上出現了專門的燒水壺組,包括陶缽、基座、爐架、火交、燒水壺、電爐盤等。這些產品滿足了愛茶人除了可以生一爐炭火,享受思古幽懷的情趣,也可以用電爐取代炭火。這樣的產品非常有新意,隻是售價不低,而且體積龐大,實非一般的小空間的品茗可以搭配。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國的飲茶器具,除陶瓷器外,多用竹木製作而成,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列出的茶具中,多數是用竹木製作的。這種茶具的來源廣、製作方便、對茶無汙染,對人體又無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歡迎。
在我國很多茶區,有很多人使用竹製的茶具或木碗來泡茶,它們物美價廉,但現已很少采用了。
不過,現代用木罐、竹罐裝茶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烏龍茶木盒,在盒上繪以山水圖案,製作精良,別具一格。另外。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二黃竹片茶罐也是一種贈送親友的珍品,具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
竹編茶具由內胎和外套組成,不但色調和諧、美觀大方,而且能保護內胎、減少損壞;同時,泡茶後不易燙手,並富含藝術欣賞價值。因此,多數人購置竹編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擺設和收藏。
金屬茶具
金屬茶具是指用金、銀、銅、錫等金屬材料製作而成的茶具,其中以錫製的貯茶器具為優。
錫製貯茶罐多製成小口長頸,蓋為圓筒狀,密封性強,因此其防潮、防氧化、避光、防異味的性能都較好。
金屬作為飲茶用具,一般評價都不高,在唐代宮廷中曾采用。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隨著茶類的創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包括銀質器具在內的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