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茶之器具(7)(1 / 3)

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

工夫茶所用的茶具精巧、細致,凡傳統工夫茶的器皿都能用到,主要包括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紅泥火爐、砂銚、羽扇、鋼筷、錫罐、茶船、茶巾、竹筷、茶幾、茶擔等18種,除了錫罐、竹筷、茶擔以外,其他均為常用茶具。茶壺、茶杯、茶盤、茶船、茶罐、茶巾等器具的使用皆有講究,絲毫不得馬虎。工夫茶具十分精巧,種類又多,令人愛不釋手。

茶壺

茶壺俗名為“衝罐”,多用江蘇宜興朱砂泥製成,以小、淺、齊、老為佳。其色澤有朱砂、紫砂、綠砂、古鐵、栗色、石黃、天青等;款式有花形、柿形、菱形、鼓形,還有六角、栗子、珠子、圓、蓮子等形狀,式樣精美,玲瓏雅致,韻味十足。

在茶壺中,紫砂壺的名氣最盛。宜興紫砂陶起源於宋代,曆經明、清兩代的發展,到今天,紫砂壺的造型藝術日臻豐富、完美。衝泡工夫茶所用的茶壺多出產於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台灣同胞喜用紫砂壺沏泡台灣茶,並一致認為唯有用宜興紫砂壺才能沏出真茶之味,才能更得壺之真趣。

茶杯

自古以來,品飲工夫茶的茶杯就以小瓷杯為主。

清代人施鴻保在他的《閩雜記》中說:“漳泉各屬,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川為尚。”

而在《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中,有對品飲工夫茶所用茶杯的更詳盡的描述:“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其器具亦精絕。用長方磁盤,盛壺一杯四,壺以銅製或用宜興壺,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

若琛杯是前人品飲工夫茶之最佳器具,其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有“若琛珍藏”者,係康熙年間產品。

《夏門誌》(公元1832年)對若琛杯有如下的記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琛杯。茶葉重一兩,價有貴至四五番銀者,名曰工夫茶。”

清代張心泰《粵遊小識》也有記述:“潮郡尤嗜茶……以鼎臣製宜興壺,大若胡桃,滿貯茶葉,用堅炭煎湯,乍沸泡如蟹眼時,灌於壺內,乃取若琛所製茶杯,高寸餘,約三四器,勻斟之……”這段文字明白說出“若琛所製茶杯”,至於若琛為何時何地人氏,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如今,日常品飲工夫茶均采用精美小杯,直徑僅3厘米左右,質薄如紙,色潔如玉,俗稱“白玉杯”或“白果杯”。

選購此種茶杯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

目前,流行的白玉杯是以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為佳。另外,也有人使用花瓷或紫砂小杯品飲工夫茶,但終究不如白玉杯純淨及便於襯托烏龍茶橙黃的茶湯。

茶洗

茶洗就是用來洗茶的工具,此工具從明代流傳至今。

古代的茶洗

在明代,製茶法都是日光萎凋,這種方式容易使茶中混入雜物,因此在泡茶時要將第一泡倒掉,即洗茶。而這個洗茶的過程就是在茶洗中進行的。

17世紀中期,明代人馮可賓編撰了《茶箋》,書中詳細記載了用竹筷夾茶葉“反複滌蕩,去其塵土黃葉老梗使淨”,然後放入壺中,蓋好燜一會兒,再用沸水衝洗的洗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