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所有的茶食店都是現做現賣,自產自銷。進入店堂,便會聞到誘人的香味。這些茶食店,大都開設在城區,最出名的要屬大江橋的越香齋和同馥和、望江樓的洪福泰、丁家弄口的同裕和,後來又有縣西橋的德和與華泰、上大路的稻香村和大豐、大雲橋的頤香齋。隨後,東關、東浦、柯橋、下方橋、鬥門等鎮上也開設了茶食店。
1947時紹興茶食業同業公會有會員店25家,那時茶食業非常興盛。1953年,城內就有茶食店9家。到1955年9月,為便於管理,各店的製作工場全部集中,成立了茶食聯製工廠,實行聯產分銷。1956年後,歸於糖業糕點公司。隨著商業網點的調整和兩個聯製工廠並入紹興糖糕廠,原有的茶食店除華泰一家仍保留店名外,其餘都並入食品商店或副食品商店,自產自銷的情況也隨之消失。不少產品由手工製作改為半機械化生產,品質也大不如從前,比如香糕,若不用炭火焙烘就難以達到原有的品質。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掀起了飲食新潮,年輕的消費者的愛好有所改變,於是各式餅幹、麵包、曲奇、蛋糕、咖啡之類流行於市場,致使傳統茶食出現滑坡。但人們的消費是多樣化的,隻要確保茶食的質量與特色,傳統茶食今後依然會有一個好的銷售市場。
基諾族茶食
基諾族愛吃涼拌茶,這是中國古代食茶法的延續,也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食茶法,基諾族稱這為“拉拔批皮”。
涼拌茶以現采的茶樹鮮嫩新梢為主料,再配以辣椒、黃果葉、大蒜、食鹽等製成。製作時,將剛采來的鮮嫩茶樹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後放在幹淨的碗內。再將新鮮的黃果葉揉碎,把辣椒、大蒜切細,將適量食鹽放入盛有茶樹嫩梢的碗中。最後,加少許泉水,用筷子攪勻,片刻,即可食用。
喝煮茶是基諾族最常見的飲茶方式。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內取出適量已經加工過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當茶汁被浸出時,便可將壺中的茶水注入竹筒飲用。
瑤族茶食
瑤族的飲茶習慣很獨特,人們都喜歡喝一種類似菜肴的鹹油茶,認為喝油茶可以充饑健身、祛邪去濕、開胃生津,還能預防感冒,是一種健身飲料。
鹹油茶的製作,很注重原料的選配。茶葉要選茶樹上的新梢,采回後,經沸水燙一下,瀝幹備用。配料要選用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類,或配有炸雞塊、爆蝦子、炒豬肝等。另外,還備有食油、鹽、薑、蔥或韭等佐料。它的製作過程是先將配料或炸、或炒、或煮,製備完後,分別入碗。然後起油鍋,將茶葉放進油鍋中翻炒,待茶色轉黃,發出清香時,加入適量薑片和食鹽,再翻動,隨後加水煮沸,待茶葉汁水浸出後,撈出茶渣,再在茶湯中撒上少許蔥花或韭段。片刻,再將茶湯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用調匙輕輕地攪動幾下即成。
由於鹹油茶加有許多配料,可以說它是一道菜,又由於喝鹹油茶,是一種高規格的禮儀,因此,按當地風俗,客人喝鹹油茶,通常不少於三碗,這叫“三碗不見外”。
土家茶食
土家人多居住在高寒山地,雲霧山中出好茶。但土家人一向有喝油茶湯的習俗。平常一日三餐,幾乎餐餐都喝油茶湯。來客,紅白喜會,主人首先是燒油茶湯迎賓。油茶湯成為土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和飲料,正如山歌唱的:一天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肉都不香。
土家人之所以愛喝油茶湯是因為油茶湯有油有鹽,油炸後的茶葉又香又甜。連茶葉一起吃掉可以使人充分吸收其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硒,同時湯中有薑和蔥、蒜等,具有殺菌防暑作用,能夠生津止渴,即便爬坡上嶺喝生水也不容易生病。就像土家人所說:油茶湯,噴噴香,一天三大碗,幹起活來硬梆梆。
喝油茶湯習俗的起源已難以考證,但據清代的《來鳳具誌》記載:土人以油炸黃豆、包穀、米花、豆乳,綠蕉諸物,取水和油,煮茶葉作湯泡之,餉客致敬,名曰油茶。可以想見,這個習俗古已有之,經代代相傳而流傳至今。
燒油茶湯很有講究,關鍵在於茶葉炸的這一過程,通常的製作方法是:先放少量茶油入鍋,待油老時便放入一小撮新茶葉,待茶葉炸得黃而不焦時,迅速往鍋中加入少量冷水,再加入薑末、大蒜等。等茶汁、薑汁、蒜汁被充分煎出時,再加入水和食鹽,湯開即成。食用鮮美可口,提神醒腦。
有貴賓來,就要燒“八寶油茶湯”,就是在湯中加入油炸的黃豆、米花、玉米、花生、核桃、粉條、肉丁、幹豆腐丁等,喝來清香撲鼻,餘味悠長,既解渴,又解餓。土家人的八寶油茶湯的食物幾乎把所有的豆類、穀類、肉類、蛋類都用來泡湯,每戶人家都有一口專門燒湯的鐵鍋。土家人一般不用筷子、湯匙喝湯,但他們卻能連湯帶茶葉和油炸物均勻地喝入口中,而初到山寨的客人隻能望湯興歎。如果看土家人的喝法,就會發現,他們的喝法是很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