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用人時先看其德,後觀其才。否則縱有精明頭腦,超人才能,也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為任用這樣的人,隻能得不償失。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這句話非常有力地揭示出了“才德”兩者之間的不可替代性,也可以作為領導選取人才時的一個警示。
3.慧眼識英才
耶穌基督曾對他的門徒說過:“你們是這世上的鹽。”這有兩層含義:一是為人類這碗高湯提味;二是清洗人類社會腐爛的傷口,讓他感覺到痛,但是消毒。精英,曾作為一個知識群體,一種思潮,一個努力方向,而讓人仰止崇拜。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實在是因為那些有真才實學者,信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主張,他們不願在人前賣弄斯文,而是將滿腹經綸化為謹慎謙恭。相反,那些人前顯聖、恃才放蕩者,往往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故察人者不可不知。
凡是要考察一個人,當他仕途順利時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麼人,當他顯貴時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麼人,當他富有時就看他所養的是什麼人,聽了他的言論就看他怎麼做,當他空閑時就看他的愛好是什麼,當和他熟悉了之後就看他的言語是否端正,當他失意時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當他貧賤時就看他是否有所不為。要使他喜歡以考驗他是否能不失常態,使他快樂以考驗他是否放縱,使他發怒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我約束,使他恐懼以考驗他是否不變而能夠自持,使他悲哀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製,使他困苦時是否能夠堅韌等等,在職場中,一雙慧眼可使人才聚於麾下,無往而不勝。
“人是公司最好的產品。”這種說法來自於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他可稱為是第一個看準人才價值的人。一般產品,對於廠家來說不過是換取金錢,而人這種特殊商品對於本公司來說,除了創造價值之外,還能夠激發出企業團結協作的巨大潛能。所以,有人說,愚蠢的商人花錢,聰明的商人用人。
因此,在職場中,無論是作為同誌還是同事或者是下屬,都要具有一雙識人的眼睛,看清自己生存奮鬥的環境趨利而避害,擺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夠直向人生的風雨,做一個成功人士。在生活中,考察一個人才能的大小,往往要看一個人的工作方麵,而才氣的大小則因人而異。雖然工作分量很重,但是,隻要有這個能力,就能輕易地完成。如果不具備做這份工作的能力,則隻會把事情弄砸。所以,過量的工作如果交給才能小的人,一旦失敗並不是才能小的人的錯,是錯在領導用人不當。
對一個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來就越得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法國軍事學院學習的戴高樂上尉就預見“下一次戰爭將是坦克戰”。他於1934年出版的《職業軍隊》和《未來的陸軍》兩本書中,又明確地提出精良的裝甲部隊將是未來戰場上的決定勝負的主要突擊力量。當時,法國統帥部對此不予理睬,而德國將軍們卻很重視。當時德國裝甲兵總監兼任陸軍參謀長的古德裏安等根據《職業軍隊》提出的見解,創建頭三個師的坦克部隊。接著在二次大戰開始不久的1940年5月,他們便運用集群坦克攻擊法國。法國隻支持一個半月就俯首結城下之盟。為此,法國人痛心地說,“德國人贏得勝利,隻花了十五個法郎(指戴高樂那本書的書價)”。
荷葉剛剛露出水麵一個小小葉角,早有蜻蜓立在上邊了。好的人才一出現,就會被目光敏銳者所發現。
鑒於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價值也不可全憑相貌或年齡來判斷,而應該視才能而定。因此,一個人究竟是能成事或者不能成事,隻要看他的才能就知道了。
人才大致可分為大器、中器、小器三種。大器之才,即使工作繁重,也毫無怨言,不會拘泥在小事上。該做的事一定全力以赴,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也不會耿耿於懷。該說話時,就抒發己見,不該說話時,就保持沉默,能適時地進退。這種人,將來成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他已具備了領導的才華。中器之人,平時雖如大順者般態度大方,可是一旦麵臨抉擇,就會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小器之才,為人處世多以自己為中心,遇有不順心的事就大發牢騷,甚至譴責他人,聽不見別人的忠告,最終也隻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與幫助,隻剩孤芳自賞的份了。
所謂的精英人物,一般都具有如下的特點:
這是胸懷天下一類的豪傑人物。他們不但胸懷奇謀,智慧超群,更可貴的是他們有敢於行動的勇氣和策略,能夠機敏靈活地應對各種突變,而不會驚慌失措。
新穎的見解表現在創新、探索上,是可貴的創造性品質,現代企業將敢於提出並善於提出新見解的人,看得比僅有勤奮品質的人更重要。
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的人是最富有魅力的。麵對超速運行的信息社會,按照既定模式辦事的人,隻會適應平庸的領導,這類人到新的環境,會努力開拓視野,以適應現代社會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