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慧眼看職場(2)(1 / 3)

這類人具有挑戰精神,不怕挫折和失敗,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意願,頑強地奮爭,去爭取目標的實現。他們還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態度,不能安於在指令下做一些不需承擔風險和責任的工作,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怕孤軍作戰,要能獨當一麵,並有總攬全局設想。

不是每一名精英,都是成大功立大業的。但是,做人處事自有風格,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是他的本色。

如果你的老板是精英,你絕不可滿足於惟命是從,形影不離,他晉升你也跟著晉升。碰到這種老板,你一定要虛心學習他的長處,提高自己的才能。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曲終人散時,別人都受益匪淺,而你卻兩手空空。

如果你的同事是精英,而你們又誌同道合,則大可聯手創造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如果一山不能容二虎的話,則可各施所長,在各自的領域一爭高下。如果以上都行不通的話,你就不妨助他成功,自己多少也落得個識才的美名。

有了精英人才為部下,你應有自知之明。知道他終非池中之物,有朝一日定會超過你。這時你就要虛心地接納他,給他有益的資助與肯定。這種做法在會計學上稱之為“投資”,到時候一定是有利潤的。

4.透過現象識“玉璧”

有時,事情雖然還沒真正發生,跡象其實已經顯露。如果不能從初期的跡象去掌握即將發生的事實,這是非常危險的。有智慧的人則不然,隻要見到一點跡象,就能判斷出事情未來的發展,而采取合宜的行動。

日行千裏的良馬,如果沒有善於駕馭的馬夫,就會被牽去與驢騾一同拉車;價值千金的玉璧,如果沒有善於鑒別的玉工,就會被混同於荒山亂石之中。人才如果不受他人賞識,就會被埋沒。這充分說明識別人才至關重要。

唐朝詩人楊巨源《城東早春》寫道:“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明末清初人王相評注道:“此詩屬比喻之體。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位微卑賤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若待其人功業顯著,則人皆知之,如上林之花,似錦繡燦爛,誰不愛玩而羨慕之?比喻為君相者,當識才於未遇,而拔之於卑賤之時也。”這段評注啟示人們:識才,不僅要看到那些功成名就者,更要注意尋找那些暫時不為人所知,而實則很有才華和發展前途的人。

由於人的性靈品質的不一樣,加上個人修養和環境、營養等因素的影響。精明的外部表現並不十分明顯,特別是人在失意落魄、沮喪頹廢的時候,正如人們常說的落草的鳳凰不如雞。君子有落難而窘迫的時候,小人也有得意猖狂的那天,一般人是難對此一目了然、一洞澄明的,需要用經驗和感覺去判斷。許多人都有這種能力,一看某人就知道他聰不聰明,道理就在於此。

需要指出的是,看上去呆頭呆腦的人往往是大智若愚的智者。“窮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就是說明智慧高、知識深的人外在表現是木訥的。丘吉爾和愛因斯坦小時候都被老師認為是劣等生,但他們以各自的非凡成就在幾十年後反駁了老師的看法。

據《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向趙惠文王推薦藺相如的是趙宦者令繆賢。為了使趙王能夠重用藺相如,繆賢公開了一件隱私:“我曾經犯過罪,私下商議想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說:‘你怎麼結識燕王的呢?’我就告訴他,我曾經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對我說:‘很願意跟你交個朋友。’因此我想去投奔他。藺相如勸我:‘當時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你又被趙王寵幸,燕王要巴結趙王,所以想同你結交。現在的情況是你要從趙國逃走投奔燕國,燕國懼怕趙國,必定不敢收留你,說不定還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原籍。你不如赤身伏在腰斬的刑具上向大王請罪,則僥幸可能免罪。’我聽從了他的話,幸虧大王也赦了我的罪。因此我認為他是個有勇有謀的人。”趙惠文王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召見藺相如,隨之,演出了千古傳為佳話的那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繆賢這種勇當伯樂,舉薦“千裏馬”的做法,是值得後人仿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