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成功心理的三個支撐點
對大多數人而言,追求成功就是生活的意義之所在,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為什麼有的人如願以償,而有的人雖然作過一些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基本的一點,就在於是否具備成功者所持有的心理素質。當一個人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邁出第一步的時候,這種心理素質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一個缺乏積極心態的人,不會為改變自身的現狀而去努力進取;一個自卑的人,不會充滿自信地去迎接各種各樣的挑戰,也無法勇敢地去戰勝挫折和磨難;一個沒有熱情的人,不會讓自己的夢想和智慧像火一般地熊熊燃燒,從而轉化為成功的動力;一個聽任命運擺布的人,更難以激發出自己的潛在能力和創造精神。
培養一個成功者所應有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創造力
所謂創造,指的是人們綜合各方麵的信息,形成一定的目標,產生有社會價值的新方法、新觀念、新的物質成果的活動過程。
一個成功者,必然是一個內心時常湧動著創造衝動的人,必然是一個時常燃燒著創新欲望的人。
歌德說:
創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種神聖的爽朗精神總是同青年時代和創造力聯係在一起。天才和創造力很接近。天才的這種創造力總會產生結果,總會長久地起作用。
成功者未必都是天才,但他必定是一個對自己的創造潛能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並且很善於發掘和開拓這種創造潛能的人。
創造不僅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驅動力,而且體現了人類自身的心理需求。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說:創造,創造才是惟一的救星,把生命的殘渣剩滓都丟進波濤裏去吧!乘風破浪,到藝術的夢裏去!
越是創造,越是充滿著愛。
創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也是人類最神奇的本領之一。
人類的文明,是在不斷創造中誕生和完善的;人類的曆史,也是在不斷地創造之中得以延續的。人類通過創造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而使自己成為真正的“萬物之靈”。沒有創造,便沒有人類,便沒有人類存在的價值,更不會有人類的未來。
人生來就有創造的願望和創造的潛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智力健全的人都是一個潛在的成功者。成功者與尚未取得成功者的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他是否對自身的這種潛能有著足夠清醒的認識。
人的智力中最重要的是創造力。
創造力是創造新思想、新事物的才能。不論古今中外,人們常對這種能力抱有一些浪漫的想法,認為創造力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譬如,在古希臘,柏拉圖認為詩人受到藝術女神繆斯的啟迪,創造出弦歌妙韻、動人詩篇。在中國,也有不少關於創造力的神話傳說。譬如,李白之所以有雄奇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傳說因為他是“天上謫仙人”。
由此可見,創造力在東西文化中,均常被視為人神交感所產生的才能。這種才能既然是天賦,便不是凡夫俗子殫精竭慮便可獲得。反之真正有創造才能的人,一言一行皆具創意,用不著耗費心力、艱苦琢磨來培養創造能力。這種玄妙的看法,往往使人覺得創造力是不可強求,也無從以智力和努力提高的個人特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創意的出現也是一種不可預知的變數。
事實並非如此,近20年來,心理學家注意到創造力不單是促進個人成就的重要才能,也是推動文明和科技發展的基本因素。因此,他們開展了一係列有係統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他們對創造力作出了具體細膩的描述,提出了多種測量創造力的方法,辨認出促進創造力的心理和環境因素,並把創造力與分析能力、意誌力、務實能力聯係起來,使我們更了解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創造力並不是一種浪漫的,凡人不可高攀的,與智能、毅力毫不相幹的能力。反之,它是一種紮根於生活,可以用來達到個人目標的能力。創造力高的人固然具備破舊立新的素質,但這些素質仍需依賴個人的知識、智慧和意誌力做藥引、做燃料,才能提煉出創新的成果。
同樣是一塊橡膠,有些人隻看到它是一塊橡膠,而其他人在需要時,則可看出它的眾多用處來。美國哈佛大學的艾倫·蘭格發現能否利用身邊平凡不過的東西,發揮出不平凡的用途,和人們如何認識周遭的事物有很密切的關係。在一項被稱為處理壓力的心理學實驗中,研究員先請參加實驗的大學生把搞來的私人物件留在實驗室外。然後,研究員向該學生展示三件東西,其中一件是一塊罕見的黑色橡膠。研究員逐一介紹每一件東西。在介紹黑色橡膠時,研究員對其中一組學生說:“這是一個準確推進器。”對另外的學生卻說:“這可能是一個準確推進器。”又或說:“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跟著,研究員請學生回答一些關於那三件物件的問題。學生在回答時,需將答案用鉛筆寫在電腦答案紙上。當學生填妥答案後,研究員佯作驚惶,告訴學生剛才給他們的指示原來是錯的,答案應填在答案紙的另一欄上。可是現在所有答案紙已經用完了,實驗室內又沒有橡皮,又不能把填妥的答案刪掉。研究員問學生該如何是好呢?研究發現,當研究員將橡膠介紹為準確推進器時,學生雖然不知道什麼是準確推進器,但對橡膠的用途已有了定論,認為那塊橡膠隻能作準確推進器使用。在這情況下,隻有1/4的學生想到那塊橡膠可以暫充橡皮,擦掉答案紙上的鉛筆痕跡。但當研究員說橡膠可能是準確推進器,學生便想到那片橡膠可能還有其他用途。在這情況下,65%的學生想到可以用橡膠擦掉答案紙上的答案。如果研究員說自己也不知道那塊橡膠是什麼,也有55%的學生想到可以把橡膠當做橡皮使用。在一連串其他的實驗中,他一再發現相同的結果。
從上例中可以看出:在認識外界的新事物時,如果認為每事每物都有固定的特性和用途,便可能會令人產生盲點,忽略事物的其他功用。這一點和釋道兩家的觀點不謀而合。釋道兩家均認為宇宙萬物皆流變不居,沒有定性。能吃透這點,便能產生大智慧;若不能,硬要為每一事物定下名目,拘泥執著,便容易因過於偏執,窒息了創意。
創造力高的人,能推陳出新,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凡的新意來。他們較不急於為周遭的人和事下定論,對他們來說,一枝花可以是一枝花,但也可以不是;無用之用,亦可為大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約定俗成的知識、理論和思潮,對他們來說,都未必是恒久不變的定律。即使是已經發生了的曆史事實,也可以在思想中倒逆,產生新穎的假設,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結果來。
愛因斯坦年輕時醉心科學。他對當時盛行的科學理論很感興趣,鑽研甚深,但他卻不盲目地接受這些理論。反之,他常常將物理學的概念,在抽象思維中反複地把玩。他在16歲時進行了一項思維實驗,令他靈機一動,想出了相對論的藍本:他假設自己乘駕著一束光線,以30萬公裏/秒(18-6萬英裏/秒)的速度飛馳,他在“禦光急馳”之際,感受到的那種恒定性空間擺動,這跟當年盛行的電磁波傳播光學論中所描述的擺動不同。就是這個思維實驗激發他對時空構造的物理學理論作出了革命性的重整。
豐富的想像力,尤其是創造性想像的能力,在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所發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無數作家、藝術家,憑借著他們豐富多彩的想像,為人類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傑作;無數科學家憑借著他們的創造性想像和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在人類科學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現象中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創建,愛迪生的一次又一次使世界為之一新的偉大發明,所有這一切,無不緣於他們那種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豐富的想像力。
美國學者,《創造的秘密》一書的作者阿瑞提也說:創造力能使人獲得一種滿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給一個人提供了一種對於自己及對於生活的積極態度。
創造活動可以被看成具有雙重的作用:它增添和開拓出新領域而使世界更廣闊,同時又由於使人的內心體驗到這種新領域而豐富和發展了人本身。
創造能使人擺脫平庸;創造能使人神采飛揚,才思敏捷;創造使人精神振奮,對生活,對事業充滿愛心;創造使人充滿著活力和成功的熱情。
創造的欲望,創造的熱情和勇氣,以及不囿於成規的創造性思維,是成功者最基本的心理素質之一。
二、挑戰自我
成功者都是勇於挑戰和敢於麵對挑戰的人。
成功者們往往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變革精神。他們總是提出種種不同凡響的新的設想;他們不願墨守成規;他們對新生事物和事物的未來趨勢極為敏感;他們不得不在各種各樣的挑戰和應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成功者要向困難的環境挑戰,變不利環境為有利環境,甚至努力創造出有利於自己的事業發展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