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F有明確的體會,她說,從夢中醒來後,她深切地明白,她生命中的那些問題仍然存在,但不同的是,它們變小了,她可以輕鬆麵對了,而且她深信一定會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給我的感覺是,她剛來找我做谘詢時,她的任何問題都好像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問題,將她整個人籠罩住了,令她動彈不得。但慢慢地,她和這些問題拉開了距離,有時她能夠像一個旁觀者一樣,跳出來看這些問題。現在,這些問題則像一個小圓球一樣,可以被她捧在手中,認真而輕鬆地觀察。
她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加上這次解夢,她總共來找我做過四次心理谘詢,難道我像神仙一樣點化她了嗎?
當然不是,關鍵是她很快有了一個重要的覺悟:每當有問題出現時,她不會像以前一樣,立即陷入問題中,並急於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先去感受一下自己。
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每當碰到問題時,她會立即對自己說:“別忙,我先感覺一下我自己。”
找到自己就不會失控
通常,這種“感覺一下我自己”的辦法是做一個深呼吸,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體上,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反應和內在體驗,然後才麵對問題。
假若環境允許的話,她會躺下來,細細地感受自己的身體。
不過,最初告訴她這個辦法時,我講得比較籠統,並沒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辦法教給她,所以她摸索出了自己的辦法。一開始,她試著去感受自己的手,但覺得這太簡單,好像除了感覺外還應該做點什麼,於是她就想象,自己的每一根手指和腳趾好像小樹苗一樣會緩緩長大。並且,她也不是從頭到腳這樣按順序去感受自己的身體,而是感受完了手就去感受腳。結果,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隻要專心做這個練習,她都是沒做完一遍就會睡著。
這個練習的核心是與自己的內在取得連接,當我們可以很嫻熟地做這個練習後——這一點很容易,我們也就可以在生活中隨時找到與自己內在連接的感覺。這樣一來,不管外麵發生什麼事情,隻要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內在,我們就不會輕易失控。
F說,她每天都會做這個練習,而且一天會做很多次,結果她麵對事情時越來越鎮定,好像真的有了一個空間籠罩在她身邊,令她任何時候都能和問題保持一點距離,從而可以比較自如地去觀察這個問題。
和人分享這樣一個夢,真是很美的事情,隻是我忘了告訴F一個感受:我有點羨慕她,羨慕她能這麼快就達到這樣的境界,盡管這個練習是我教她的,但我並沒有達到這一境界。
這個練習以及F新形成的行為習慣——“別忙,我先感覺一下我自己”,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關照你的內在”。當遇到什麼人或事時,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而是先來關照自己,先與自己的內在取得連接,然後帶著這種連接去做選擇。這時,你就會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你的選擇,這是由你自己做出的選擇,隻有你為此負責。
如果說我在做心理輔導時必須要教來訪者什麼,那麼這是必要的一步,因為隻有當來訪者願意做到這一點時,真正的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有了那樣一個夢後,F的內心境界進入了新的層次。這時,她可能會和以前一樣做出同樣的選擇,但因為內心發生了變化,這一選擇的意義也就不同。
同樣地,如若L能做到這一點,對“好人”的邏輯不再執著,而是從自己出發時,他一樣還可能會繼續做一個好人,但一個有明確的內在的好人,和那種注意力都放在別人身上的好人,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兩種“好人”我都接觸了不少,前一種好人會令我生出親近他的渴望,而後一種好人,會令我有逃離他的衝動。
與你的鏡像自我對話
一個人的瘋狂和不正常的程度取決於他的個性和他的本質之間的分歧程度。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與他真實的樣子越接近,他就越擁有智慧。他對自己的想象跟他真實的樣子相差越大,他就越瘋狂。
——羅德尼·科林
前不久,我去北京講課,想到了一個練習:
舒服地坐端正,閉上眼睛,先感受一下你的身體。放鬆,想象你在走一段樓梯,走近一棟房子,打開大門,進入客廳,你看到一扇更小的門,打開這扇門,進入一個房間,房間裏一麵鏡子對著你,從鏡子裏,你看到了什麼?
(說明:做這個練習時,如感覺非常難受,別勉強自己非做下去。特別痛苦的話,需要專業人士陪伴,至少,別一個人做這個練習,身邊有親友陪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