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恐怖或恐怖之物。
如三位網友的分享:
·感覺房子附近沒有人,黑洞洞的,樓梯間有窗戶,可以看到外麵白色的月光,客廳裏有暖黃的光,房間有點暗,鏡子裏是黑白混雜的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挺嚇人的,感覺是恐怖本身……
·先是看見麵目猙獰的自己,但一秒鍾後是她深深的悲傷的樣子,很心痛。
·金碧輝煌的客廳,極黑的小房間,骷髏,但是有顆跳動的紅心,有光照進來,光照到的地方,好像有血肉生成。
第一位網友的分享,讓我想起了張曉剛的一幅畫。或許,能配得上“恐怖本身”這個詞的事物,隻有讓嬰兒獨自待著時的體驗,那時一切外在和內在之物都是恐怖,都像是死亡。
第三位網友的分享很經典。金碧輝煌的客廳,意味著一種表麵的喧囂、熱鬧與繁華。而極黑的小房間,是自己的內心藏著一個嚴重缺乏情感滋養的骨架,但好在有一顆跳動的心,並且意識之光照進來,就可以看到一些被忽視的血肉,即情感。這位網友,可以試著有意識地想象,讓光一寸寸地照亮整個骷髏。
11.鬼。
如三位網友的分享:
·長發白衣女鬼,不過是在小房間的左側,並非在鏡子裏,一進門就看到了。
·鏡子裏看到全是帶血的臉,像鬼片一樣。小房子裏到處都是灰塵,髒亂。
·看到一個上吊的女人。
第一個網友的女鬼意象,或許是童年時的重要客體,譬如對壞媽媽的感知。第二個網友看到的血臉,可能是被遺忘的受傷感的表達。
鬼,一般是各種意象練習中都容易出現的東西,它是我們對一些不能接受的壞自我以及壞他人的象征性表達。
12.惡魔與天使。
如五位網友的分享:
·看到了惡魔,然後又看到了天使。
·一個狡黠漂亮的直發女子,一開始衝我眨眼睛,後來她身後出現一個黑色的猙獰的魔鬼,魔鬼想要威脅她;沒想到這個女人一點都不害怕,還能和魔鬼相處。最後魔鬼變好了,甘願當女人的仆人。
·我在鏡子裏看見一個怪物,像牛魔王似的東西。
·一個瘦弱的小魔鬼,它說,你要不時來看看我。我說好。我感覺它是我內心深處的負麵情緒,一旦情緒得到宣泄,它就會轉化成天使精靈,這應該是一股生命的動力吧。
·看見一個魔鬼,渾身燃燒著火焰,噴出的火像是要吞沒我。我驚愕地對著鏡中的我問“你怎麼了,你怎麼這麼慘”,感覺鏡中的魔鬼自我有可憐的一麵。魔鬼猙獰、掙紮、憤怒,又無力,對我說“我怎麼這麼慘,我恨你”。我覺得魔鬼口中的“你”指的不是我,而是父母和其他人。
惡魔與鬼看起來類似,但在我的理解中,它們很不同。鬼,是一些可怕的體驗;而惡魔,則像是我們原始的活力。隻不過,活力沒有被看見時,它就會變成惡魔;而一旦被看見,就會變成天使,或者變成我們自身的力量。
什麼是活力呢?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講,它有兩部分,性欲和攻擊欲。牛魔王,或是性欲的象征。第四位網友清晰地感覺到,其小魔鬼是“內心深處的負麵情緒”,看起來是憤怒,而一旦轉換,即成為“一股生命的動力”。第五位網友說的魔鬼,則是憤怒的升級——仇恨。
13.理想人物。
如兩位網友的分享:
·周潤發一邊摳腳一邊包餃子。
·我看到鏡子裏的是我偶像。
這類似於“理想的自我”。
14.未來的自己。
一網友說“我看到鏡子裏,我披著婚紗坐在那裏”,這代表的就是一種重要的渴望吧。
真要歸類的話,意象的種類還會有很多很多。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朱建軍的《意象對話》一書。
對這些意象,我做了簡單的解讀,解讀時我常使用“或許”“可能”等詞,因為我真的並不知道確切意思是什麼,這都取決於做練習的人自己的解讀。
解讀的辦法,是和意象進行對話。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看自己想對鏡子裏的意象說什麼,然後代入意象的角色,看看意象想對自己說什麼。如果有對話,就不斷進行下去。
同樣,如果感覺到這個對話很嚇人,不要勉強,就停下來。這個對話過程最好有專業人士陪伴。如果沒有專業人士陪伴,有一個自己信任的、溫暖的朋友或親人在旁邊也可以。或者,在身邊放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當自己被嚇著時,它可以安慰自己。
如果對話能流暢進行下去,那你就會發現,那些可怕的意象是可以因你的對話而發生很好的轉換的。其實,這就是將意識之光照進潛意識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