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夢,幫你吹散心靈的迷霧(7)(2 / 3)

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努力走出殼。但同時,也不必對這種退行心理過於排斥,覺得時時刻刻都不能處於其中。

微博上,每當我談到一種有問題的心理時——其實任何心理都必然有一定的問題,總有人問:怎麼破?這次也不例外,許多網友問該怎麼消除這一心理。

任何心理的形成,都有其合理性。急著破,就是否定了這種心理的合理之處。

若說,退行到媽媽子宮的想象,是誰都可能發生的。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這是誰都可以找到的一種溫暖與安慰。並且,很多時候,它真的能給我們力量。

所以,比破掉它更重要的是接納它、覺知它,有時甚至還要清醒地回到這種狀態中,主動尋找那原始的安慰。隻是,不要太長時間甚至是永遠滯留於這一胎兒時期的溫暖。

特別重要的是,這種退行,都是因外界的挫折,暫時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能力。所以,尋找退行之安慰的同時,必須認識到自己遭受的挫折是怎樣的,然後麵對它,並調動各種資源去化解它。現實世界的挫折,才是真正需要破的。

實際上,受傷時,回到一個安全島,積攢力量再出發,這是一生的隱喻。

子宮,是最初的安全島。出生,則是最初的挫折。

幼兒時,這個安全島就變成了媽媽。這時的經典畫麵是,幼兒在玩耍,玩耍即他在探索外部世界。他可以很投入地玩耍,但前提是媽媽必須在,媽媽不在,探索就難以進行了。探索受挫時,他也會尋找媽媽,或回到媽媽身邊,尋找媽媽懷抱的溫暖,然後,繼續前行。

成年人,則要構建一個家,在外麵衝殺受挫時,回到家的港灣充電,然後繼續衝殺。

隻是,子宮的溫暖,是媽媽給的,這是一種恩賜,而家,則要自己構建,構建的同時,完善自我。

心靈與夢一起成長

夢是一個光怪陸離、支離破碎的世界,我們因而將夢視為異己。

然而,一旦對夢有了理解,你會發現,夢其實是一個有跡可循,甚至穩定連續的世界。

許多人會做同一個主題的夢,甚至重複做一模一樣的夢。

這些頻繁出現的夢境,必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假若你學會了與夢溝通,學會了聆聽你內心深處的聲音,那麼你會發現,這些原本看來僵化的、刻板重複的夢境,忽然有了變化,有了成長。

同時,你的心靈也在成長。

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這豈不是極大的浪費?

申荷永老師不讚同這一觀點,他說:“上帝不會讓你浪費三分之一的時間的,他會讓你做夢。”

夢是什麼?

作為知名的榮格派的心理學家,申荷永老師說,夢是通向無意識的通道,“我一向認為,夢一定是積極的、補償性的、具有保護作用的。可以說,夢必然是來幫助你的”。

大多數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都處於嚴重的分裂狀態,這是這個世界總是陷入分裂狀態——譬如戰爭和衝突——的根本原因,也是無數個人的生活總是陷入分裂狀態的根本原因。

“最危險的東西來自人心,”申荷永老師說,“這不是因為人性惡,而是因為我們對內心所知甚少。”

心靈和諧的要義在於真實,而隻有一顆單純的心才能捕捉到真實。但是,我們習慣了從規則中尋找答案,習慣了靠理性和頭腦去尋找答案,於是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遠。最終,我們會變得非常麻木,活得越來越不真實,心靈也因而越來越不和諧,並且內心的不和諧一定會體現在自己與別人的生活中,結果是內心的不和諧導致了家庭、社會乃至世界的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