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雙贏是一種生存哲學(1)(2 / 3)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神韻無窮,充滿睿智。世界的一切並沒有像想象的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壞。每個商人都有一把算盤,想要把對方的算盤珠由你如意地撥弄既不可能,也不現實。保持平衡的心態,左右取中,上下求中,方可左右逢源,上下和諧,立於不敗。

2.“和為貴”的哲學理念

常言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現代中國商人的成功之道。

中國有個典故,說的是戰國時代,秦(秦國)強,趙(趙國)弱。秦王常常給趙王出難題,趙國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聰明過人,總是在關鍵時刻幫助趙王化解難題,深得趙王的信任,很快封為上卿。趙國武將廉頗極為不滿,認為藺相如靠張嘴,居然爬到我頭上,要給他一點厲害看看。藺相如則時時躲避廉頗,猶如老鼠怕見貓似的。對此,許多人困惑不解。

藺相如對手下說,不是我怕廉頗,而是為了趙國的利益。秦國之所以對趙國不敢輕舉妄動,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將相不和,秦國必然有機可乘。廉頗知道這一切後,深感內疚,並負荊請罪。此後他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將相和,邦國興”。這是就一國而言。就一個公司或企業而言,如果能內部和諧、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麼,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好漢三個幫,一道籬笆三根樁”。一個人能力再強、本領再大也不可能孤軍作戰,獨闖天下。個體單幹,永遠成不了大氣候,有人說,中國人一個人就像條龍,三個人一起像條蟲。而日本人一個人時像條蟲,而三個人一道像條龍,無怪乎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民族。起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和為貴”思想,居然成為日本的民族精神,成為日本商人構建企業文化的重要思想支柱。

在現代社會商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和個性。人的本能是樂於個性的展示和情緒的宣泄,隨心所欲是痛快的。但是,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尊,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在乎別人就是在乎自己。宣泄的痛快往往會帶來宣泄後的痛苦,創造和諧不容易,引起矛盾和衝突則易如反掌。要籌辦一桌宴席是複雜的,要掀掉一桌宴席是簡單的,合作是一種人生緣分,應該珍惜之。但是,正如《三國演義》開篇之首所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與人合作必然有矛盾,有分歧,尤其與能人合作,大家都有自尊心,不可隨心所欲。在商戰中,能人自有能人的價值,看到能人的價值的商人是有遠見的,能吸引眾多能人一道合作的商人是高明的。“士為知己者死”,是中國能人的共同特征,作為業主的商人應虛懷若穀,方能容納百川。要王道,不要霸道。

現代商人的和為貴理念並不是不講原則,沒有衝突。同一個公司發展計劃、同一個銷售策劃,往往有幾種不同的方案,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意見,隻有充分地探討、比較、權衡,才能從中擇優,統一思想。在商場上,“一言堂”或“言而無策,議而無決”,獨斷專行或凡事和好都是注定要失敗的。有分歧才有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產生更好的意見和方案。商人應該具備發掘下屬才幹、歸納下屬思想、調動下屬積極性的能力,使合作者和員工既能保持良好的個性和創造性,又能形成合力和“和力”。

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曾與田島先生(曾任索尼公司要職)為工作之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田島先生憤然提出辭職,他不願意呆在一個意見相左的公司裏。一般人是不能容忍這種衝突的,但是盛田昭夫則說:“如果您和我在所有問題上都意見一致,那我們兩人才完全沒有必要在同一個公司效力,我們當中才真正有一位要辭職的呢。索尼公司之所以能不犯錯誤,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不正在於你我之間的意見相左嗎!”為了公司的整體利益,任何事都能求大同,存小異。因為同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內,分則兩敗俱傷,和則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