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始終不斷地處在誠實與欺騙的衝突之中,這是事實。當我們自己尚且要欺騙一下自己的時候,我們怎麼能指望別人全部誠實無欺?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實:我們隨時可能受騙或騙人。我們必須學會承受這些過錯,因為這是凡人所難免的。但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某種經驗,使我們得以避免謊言並發揚自己誠實的品質,但是,對互愛關係而言,如果想要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持久並得到發展,那麼坦誠與真實應當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目標。
2.忍讓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似乎隻注意競爭的實惠,而看不到忍讓的益處。其實,這是現代人生的一大盲點。能忍則安。忍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勤勞、質樸、吃苦、耐勞這種精神什麼時代都應提倡和發揚。
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對社會和他人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角度看,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少不了忍來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發展,用忍來維護安定團結的秩序。忍讓對他人來說是尊重,對自我則是一種約束和克製,有忍耐力的人實際上是有涵養,有自持力,有深識的人。忍讓在人的一生中既是全身遠禍的護身符,又是成就大業的智慧和策略。所謂“一忍敵百勇”,正說明關鍵時刻忍的力量是無敵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國無寧日,家無寧日,家有寧日,社會秩序穩定。所以,每一個公民在對社會盡維護正常秩序之義務時,在家庭、鄰裏之間,社區之間也必須盡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一個完整的家庭中,每一個成員能夠互相忍讓、諒解、寬容,多為家庭整體利益著想,克服個人主義思想,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出現寧靜和諧的生活氣氛,否則,就大不一樣。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都是一個理兒。唐初就有一個叫張公藝的人以治家有方而聞名於世。他一家九代人居住在一起,唐高宗去泰山的路上,專程到他家去看望,問他何以使九室和睦相處?張公藝什麼話也沒說,隻提筆為皇帝寫了一個大大的“忍”字。唐高宗見了,忍不住流下熱淚,感動至極,特賜給張公藝許多綢緞以為獎賞。九室同堂在今天聽來無疑是家庭神話,但張公藝以“忍”治家之道卻令今人借鑒。一個家庭不要說九室同堂,即使小兩口過日子琿常常為家務事,兒女情打個雞飛狗跳人不寧,俗話說“舌頭哪有不碰牙”,“瓢勺哪有不相撞”之理。既然家庭矛盾時有發生,又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那就為了這個家庭互相忍一忍。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每個家庭成員幸福的保證、安心工作的保障。也是健康的需要。
作為一個單位來說,許多經曆不同、性格各異的人在一起共事,難免會產生各種矛盾,如果大家都由著性子來,隻要自由,不講紀律,個性越強,這個單位會越亂。好比一架鋼琴,按照樂譜去彈,會彈出優美的音樂,離開樂譜亂彈,大家一齊下手去按鍵,鋼琴發出的就隻能是刺耳的噪音。所以要執行紀律,紀律是根據大家的共同利益製定的,不等於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所以遇到不可心的規定和紀律時,個人就要忍耐,你忍耐自己的不高興,認真執行紀律,就是對集體的盡職盡責。
在公共場所,如商店、影劇院、體育場、公共汽車上,尤其需要遵守社會公德、需要忍。公共場所的人,來自天南地北,人們的興趣、愛好不同,民族生活習慣、語言表達方式不同,特別是人來人往、摩肩擦踵,難免碰撞,要是誰都想在公共場所如入無人之境般的自由自在,那就會摩擦“生電”,碰撞“起火”。所以要減少碰撞,就要強迫自己去自覺遵守。坐公共汽車或到商店買東西,人多就應耐心排隊,如果你忍不住要到前麵加個“塞兒”,他忍不住也要到前邊擠一下,那就非亂套不可。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必須強化法製,健全各種規章製度,約定俗成公共道德規範。但這不是不給人們自由。“法製”、“製度”、“規範”隻限製絕對自由,並不扼殺個性。相反,“法製”、“製度”、“規範”越完善、越健全、越普及,人們的個性越能得到自由的發揮,因為秩序的穩定,國泰民安,民主空氣就濃厚,這種良性循環恰恰是社會進步的內在精神力量。認清這一點,就會主動、積極地去盡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就會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節製個人不合理的、影響社會秩序、破壞公共關係的欲望、個性,以適應社會,適應環境,同時自我心理也會獲得心甘情願做出忍耐、忍讓的平衡,甚至為能節製自己贏得一片安寧而深感欣慰和愉悅。
3.守信
當今的廣告大戰充分體現了企業對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視,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廣告的承諾,可以和誠實守信的名聲相比。一個守信的人,麵容上有自尊,目光裏有自信,行動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