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雙贏是現代人的發展智慧(2)(2 / 3)

商戰如此,做人也如此,“人無信不立”。信譽是人的第二生命。

一個受人尊重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守信的人,是一個將自己的誠篤深印在他人腦海中的人。曾任美國總統的林肯為避免不必要的諾言,常問來客幾個問題或告訴他幾則故事,巧妙地將他們支開。他從不輕率許諾,一旦答應,則一定是言必信,行必果。

美國一位小銀行家,由於偶然的原因導致了他的銀行破產,他變賣家產,傾其所有地償還儲戶的存款。那些生活困難、爭需用錢的儲戶優先得到了還款。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和家人含辛茹苦,省吃儉用,靠艱苦的體力勞動將欠款全部還清。他以生命維護的信用和他的美名一道傳遍全美國。

在個人生活或工作中,我們可能由於誠實、守信而暫時丟掉某些我們想要的東西,但是,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失掉一點短期的利益算不了什麼,關鍵是要建立信用,樹立守信的形象。

4.寬容

屠格涅夫說:“不會寬容別人的,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但是誰能說自己是不需要寬容的呢?”

在我們這個世界,盡善盡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維納斯斷臂之後,不是有許多好事之徒,提出種種奇思異想試圖接上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嗎?於是,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者能取得普遍的讚同。

我們和我們周圍的人,都是些普通人物,更不是完美的人物。天底下可以有絕代佳人。但絕沒有無短處、無癖疵的朋友。因此,我們要時刻有一顆寬容的心。

現實生活中,一個很難容人、心胸狹窄的人,稱讚起大海的寬闊與壯美,總令人感到好笑。待人以寬,能使我們取得和睦相處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位偉人之間友誼的波折充分說明了寬容的重要。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寫信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告訴了馬克思。過了幾天,收到馬克思的回信,信的開頭寫道:“關於瑪麗的噩耗,使我感到極為意外,也極為震驚。”但是下麵話題一轉,馬克思又談到自己陷於一種怎樣的困境,往後就再沒有什麼安慰的話了。恩格斯讀了很不高興,他給馬克思寫信,發了一通火。馬克思接到信,心情十分沉重,他感到自己那封信出了大錯,但一時又難以把問題說清楚。過了10天,待老朋友的情緒“冷卻”下來,馬克思才寫信認錯,解釋情況,表白了心跡。恩格斯的內心也已釋然,回信道:“我感到高興的是,我沒有在失去瑪麗的同時,再失去最老的最好的朋友。”這樣,兩個偉人用坦率和真誠,鞏固了珍貴的友誼。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交往越深,了解越深,若發現朋友的若幹缺點就大驚小怪,甚至影響友誼,是大可不必的。有句諺語說:“誰要求沒有缺點的朋友。誰就沒有朋友。”人人都有缺點,我們對待別人,既要看到其短處,更應看到長處,要從大處著眼。常抱一顆體諒之心。

被譽為“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以豐富的經驗,娓娓縱談經營人生之道時,其中就有一“道”是以《水和人心》為題的寬容體諒。他談道:

“在社會上,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無疑是一顆體諒的心。即使是件微不足道的事。隻要有互相體諒對方的心,就是荒漠的甘泉。當人間失去了這種互相滋潤的泉水時,就會產生幹裂。此時,社會上的每一分子就變成粒粒塵沙,失去了聯係,猶如烏合之眾。隻要有些不如意的瑣事,就各自飛散起來。

“連接土壤的力量是水,而使人類社會生活走向和諧和安康的,是互相體諒的心。”人們在相處的日子裏,由於誤解,有時也會大發雷霆,言辭過激,做法欠妥,處事不當,但隻要不傷大雅,不關原則,就應互相寬容。何況古人告誡我們,如果一個人無嗜好、無缺點,八麵玲瓏、四麵討好,是隨人俯仰、圓滑透頂的家夥,是不能與之交往的。如果我們缺少寬容之心,反唇相譏,以牙還牙,那麼,不僅暴露了你氣量狹小,難於容人,而且晴空朗日的友誼天地也將布滿陰霾。

“宰相肚裏能撐船”。胸懷寬廣,豁達大度的人,不僅能健康長壽,而且多能有所建樹。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就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他曾和管仲結下“一箭之仇”。齊桓公繼位後,對管仲真有“戚戚之心”、“得食其肉不厭”之慨。後來,齊桓公聽取了鮑叔牙的勸諫,主動諒解了這“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國,稱管仲為“仲父”。管仲輔佐齊桓公南征水戰,殺敵立功,終成霸業。齊桓公這種不計私怨的寬廣的胸懷,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5.給予

人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和問題,物質上需要幫助、支持,精神上需要理解、鼓勵,興趣上需要滿足、發揮,如果我們能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及時給予人以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和安慰,對他人必將產生巨大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