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雙贏是現代人的發展智慧(2)(3 / 3)

生活原本不是占有。人生的意義,世界的真諦,在給予。給予,即是愛;占有,獲取,不屬於愛。隻有心甘情願的付出,盡心竭力的奉獻,不需償還的給予,才是愛;想的是被他人占有,或者為他人獻出一切,才是愛。“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隻要我先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溫馨與幸福!

給予,有有條件的,有無條件有;有有限的,有無限的;有忘我的,有為我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在物質給予的,有等價的,有不等價的,有先給後取的,有先取後予的。精神的東西,理解與鼓勵;物質的東西,互相饋贈。這些不是本身的幾句話和經濟價值,裏麵包含著關心、同情、幫助和支持的無價之物。在取和予的關係上,作為交友,應當首先是予,即奉獻,然後才是取,即獲取。古希臘哲學家伯利克說過:“我們結交朋友的方法,是給他以好處。當我們真的給他人以恩惠時,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的得失而這樣做,乃是由於我們慷慨而這樣做,並不後悔的。”

總之,凡不準備承擔付出的人,最終得到的是痛苦和孤獨。朋友間的幸福快樂,更多地存在於慷慨地給予之中。因為“不行春風,難得秋雨”!

給予他人,也要善於給予。隻要善於給予,那麼能夠給予的東西就太多了。為別人奉獻自己,犧牲時間,也是一種給予;為別人的幸運和成功而慶幸,也是一種給予;能從別人的觀點看事物,容許別人有自己的意見和特色,也是一種給予;謹慎——避免鹵莽的言行,耐心——傾聽別人的傾訴,同情——分提別人的悲痛等,都是一種給予。

某年,美國紐約流行性感冒非常嚴重。醫生和護士應接不暇。紐約市某俱樂部的若幹會員決定助一臂之力。他們都是上了年紀的富人,如果捐出一大筆錢來,實在易如反掌。但是,他們沒有那樣做,卻穿上白製服,為醫院刷地,替病人洗澡,侍候病人,安慰垂危的病人和死者的家屬。疲勞和傳染都不能挫傷他們的熱情與熱心。他們給予的不是錢,而是獻出自己。

一位女影星,她想要的東西都有了。有一天,她無意中談到需要一樣小東西,可是沒有空上街。鄰居某廠紡織女工黃嫂自告奮勇地替她代勞。想不到,女影星竟眼淚汪汪地說:“你真好,竟為我跑那麼遠的路!”黃嫂沒花多少時間替她辦完事,女影星簡直感激涕零。這裏,最好的禮物莫過於自己的時間。可是,許多人寧願花錢,而吝嗇時間。

小楊家在1998年的大水中在劫難逃。“重建家園”的時候,同廠的幾個“窮哥們兒”說:“咱們拿不起錢,可是拿得起力氣。正好,這次我們輪休,就到你家打打小工、幹幹零活吧。毋須招待,保證茶水供應!”小楊正為人手短少而發愁心焦。“窮哥們兒”到了他家,不僅為施工增添了歡樂輕鬆的氣氛,而且賣力氣勁兒夠絕的,汗流浹背不說,重活、髒活搶著幹,頭發、臉上、鼻孔、耳朵及全身盡是泥灰。小楊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新房落成那天,首先舉杯向“窮哥們兒”連連稱謝,可真是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了。這幾個“窮哥們兒”,不僅給予了時間,而且給予了可貴的忠誠和力量。

是的,隻要我們肯動腦筋,就可以給予人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果大家都這樣互相給予,生活中的“雙贏”豈不隨處可見。

6.知足

擺脫煩惱,永葆快樂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知足”。所謂的“知足者常樂”。正是這個意思。這也是雙贏文化基因密碼中甚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一個永不知足、貪婪成性的人,是永遠也不會同別人“雙贏”的。

所謂的“知足”,是指已經得到的東西,在據為己有時,必須知道界限,並且無論怎樣,都要感到滿意——碗中的水盛得太滿,就會溢出來;刀刃磨得過為鋒利,就會卷折。

在古代中國,對“知足”看得最為透徹的,當屬老子。《道德經》四十四章子裏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身外的名聲,與自己的生命比起來,哪一個要顯得親切?身外的財貨,與自己的生命比起來,哪一個貴重——得到名與利,卻失去生命,哪一樣對我們更有害呢?為了滿足自己的無邊無際的私欲,即使賺得了整個世界,卻把自己的性命賠上去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