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雙贏是現代人的發展智慧(3)(1 / 3)

從這裏,我們不是正可以看出,過分的貪圖虛名,就必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隻有在得到東西的時候就已經十分滿意,並且知道其界限,才可以身不受辱,不遭遇危險,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

《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從前一個名叫智伯的人,非常驕傲,在進攻範中行時,打敗了範中行;又打敗了韓國與魏國,並且分割了他們的土地。但是,智伯還是不滿足,於是出兵攻打趙國。在與趙國作戰的時候,韓國與魏國也乘機起兵攻打智伯,於晉陽城下打敗了智伯。智伯身死,頭顱被敵人做了飲酒的器皿,而自己的國家也被韓、魏、趙三國瓜分了,成為天下人的笑柄——而釀成此禍的根源,就在於智伯的不知足。

蘇東城也有一首詩說:“蝸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蝸牛的殼雖然很小,但是它可以在這個小小的殼中活得很自在,而如果它不停頓地向高處爬,失去了它的安身立命之基,就有性命之虞了。豪奢無度的人,有再多的財富也會感到不夠用,而那些雖然生活節儉、清貧但已經很滿足的人,卻一定會比那些豪奢無度的人生活得快樂。

人與人的社會為什麼會不斷地產生摩擦與矛盾?其中一個最為基本的因素,或者就是人永遠不知道滿足,有無限的欲望的緣故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無論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願望得到百分之百的實現。於是,不能實現,或者隻實現了一半,則會產生不滿,進而產生衝突,而爭鬥也在所難免——如果你給了我金銀,何不把你手中剩下的那塊玉也給了我?既然你已經讓我擔任辦公室主任,何不把公司副經理的職務也讓我兼任呢?如果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會產生,就會發生爭執,平添許多煩惱。因為這些人即使身居於富豪之位,如此的貪戀不休,也不異於自願淪為乞丐。

三、雙贏的基本“遊戲”規則

了解了雙贏的六大文化基因密碼,我們再來看一看雙贏的基本“遊戲”規則:

①贏在成敗之間;②贏在福禍之間;③贏在名利之間;④贏在貧富之間。

這四大“遊戲”規則將使我們知道怎樣轉敗為勝,怎樣化禍為福,怎樣名利雙收,怎樣享貧納富。引導我們從各個方麵實現雙贏人生。

1.贏在成敗之間

體驗成功的喜悅固然令每一個人心向神往,經曆失敗的痛苦也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然。那麼,該如何才能贏在成與敗之間呢?

一個人要想在現代社會中取得成功無疑取決於方方麵麵的因素,能力、機遇、個性、運氣……一些研究成功現象的心理學家將個人品質中追求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稱作“情商”素質。情商是一種心靈力量,是一種性格涵養,是一種人格品質,包括了控製情緒、人際溝通、自我激勵等等個人進入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品質。情商高的人,才更可能成功,而成功以後,更需要良好的情商素質來正確地看待成功。

成功是對能力的一種肯定。但過去的成功,並不能代表現在,更不能預示將來。因而不應為過去的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滿足於已有的成功而不思進取,自高自大。如果初中是一路順風、名列前茅,前入高中卻不再繼續努力,而是沉醉於過去的成功,其結果必然是失敗。

“天生我財必有用。”即使我們現在沒有成功,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將來不會成功。生活中隻有沒有成功的人,從沒有不能成功的人。重要的是努力,不斷激勵自己——激勵是成功的靈魂。北京大學培養出的理學博士張築生,在上小學時作文常名列前茅,可是算術成績卻很糟糕,曾經有一次不及格。他曾談到:“當我走過補考的教室時,臉燒得像熟透的柿子,從那以後,我發憤而起……”正是這種自我激勵和努力,使他成為一個理學博士。

不斷的成功易使人產生驕傲和自滿情緒,因而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未嚐不是好事。經曆過風吹雨打的鮮花比在溫室中的鮮花更有生命力,身處逆境時能學到在順境中學不到的東西。“失敗是成功之母”,願意冒失敗的風險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人,才能獲得更多更好的成功機會。

生活中總有失敗之時,不要把暫時的失敗看得過重。當事情向壞的方向發展時,也不必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簽,也不應因暫時的失敗而痛苦、焦慮、灰心喪氣。愛迪生發明電燈時,先後試驗了7600多種材料,失敗過8000多次,才獲得成功。如果某次考試考砸了,某次比賽中失敗了,並不能說明“我完了”、“我沒有用”。失敗和挫折,使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之處,並看到努力的方向。

失敗者都不是因為摔倒而失敗的,隻是因為他們摔倒以後還消極地呆在地上才失敗的。所以,在什麼地方失敗,就該在什麼地方勇敢地站起來,做生活的強者。請記住:如果我們從失敗中學到了什麼,那我們實際上就沒有失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