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雙贏是現代人的發展智慧(3)(2 / 3)

如此以來,我們成也是贏,敗也是贏,豈不就實現了“雙贏”了嗎!

2.贏在福禍之間

在老子思想中一個最為著名的思想,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而成語則以“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最為著名。

韓非曾對老子的這句話做過解釋:人如果怕招災惹禍的話,心裏就會懷有畏懼之心,心裏有這種畏懼之心,在做事的時候,就會小心謹慎,品格與行為都趨向於端正,而且,隨著這種品格與行為的成熟,人的思想也會隨之而成熟,這樣就會遠離禍患,直至沒有禍患的發生;沒有禍患發生,就可以安居樂業,以盡天年,處於真理之中,凡事必能成功。

安居樂業,以盡天年,身的就會康泰而長壽;凡事必能成功,自然就會富有而高貴。康泰而長壽,富有而高貴,這就是“福”的意思,但是這種福卻是從對禍患的恐懼之中產生的,所以說“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就會富有而高貴,因此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就都要講究完美。在講求這些完美的同時,人的驕傲之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生發出來。當一個人被驕傲之心占據時,他的行為就往往會出格,做一些壞事,這注定一個人已離身敗名裂不遠了。而它卻是從有福之中產生的,所以說:“福兮,禍之所伏”。

從這一角度來看,在災禍的裏麵,未必不隱藏著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隱含著禍患的根源,這種得失禍福的循環,讓人難以捉摸,就像命運和人在開玩笑一樣,隻有掌握了它的規律,才能贏在福與禍之間,實現福與禍的雙贏。

如果一個人能在平素生活中,時時感到被一種喜悅之情所充溢,則無疑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福分。《萊根譚》中有一語曰:“福不可邀,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因為所謂的幸福是無法用人力去獲得的。所以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保持愉快的心境,而把它當作人生之幸福的始基;同樣,當所謂的災禍襲來之際,人也是無法躲避開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在災禍還沒有到來之間,時時注意如何種下災禍的種子。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就是能在平時,常常消除怨恨他人的念頭,積怨既消,自然就會離災禍較遠了。

但是,如果相反的,是利益就行一步,是禍患就先退一步,而且在背後還經常講人家的閑話,也許不但福得不到,而禍已先死了,以致於“雙贏”變成了“雙輸”。

3.贏在名利之間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所謂人各有誌,就是這個意思。自古以來,胸懷大誌者多把求名、求利當作終生奮鬥的兩大目標。二者能得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無憾;若能盡遂人願,二者兼得,更是幸運之至,名利雙贏。

先說求名。客觀地說,求名並非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想玷汙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於追求,隻要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求名心太切,有時就容易產生邪念,走歪門。結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很多,確實發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氣,還想名聲大震,於是邪念膨脹,連原有的名氣也遭人懷疑,更其可悲。

唐朝詩人宋之間,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誦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天覆去隻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麵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為己有。於是起了歹意,拿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

再說求利。名和利是一對孿生兄弟,相互追隨,誰也離不開誰。但是現實中人有重名不重利者,自戲為散淡之人,人稱清謙廉之士。有人重利不重名,講究實惠,認為名譽好聽不好吃,無用。有人追名逐利,什麼也舍不得放下,總想名利雙收。三種人三種人生觀、名利觀,哪個更高潔,更可取,不言而喻。實事求是地說,人生無利則無以生存,無以養身,不能養身則無法立業。所以不能簡單地把求利之人都視為小人,這要看為誰謀利和以怎樣的手段謀利,獲利後又怎樣對待和利用所獲取的利。今天,獲利多少常常成為一個人價值大小的衡量標準。一個企業不贏利,說得再動聽,仍舊沒什麼好名聲;一個企業領導,隻會搞花架子,卻無創利本事,不是好領導。在當今社會中,人人離不開錢,這是三歲兒童都知道的事。我們吃飯要用錢,穿衣要用錢,住房要用錢,讀書上學要用錢,文化娛樂要用錢,活著辦喜事要用錢,死了辦喪事要用錢,甚至避塵修道的出家人出要用錢、幾乎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錢。沒有錢,活著寸步難行;沒有錢,死無葬身之地。錢能給人們帶來歡樂,使人們生活舒適安逸,免去饑寒交迫之苦;錢能給人帶來自信,不必張口求人,使人們辦事順利。可見錢真是個好東西!當今,上至領導,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想賺錢,就連過去自詡清高的讀書人,也都紛紛下海去經商去賺錢。因為沒有錢,你寫的著作隻是廢紙一堆,無法變成鉛字;沒有錢,你寫的劇本無法搬上舞台,搬上銀幕;沒有錢,你的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為經濟效益。所以,以商養文,用經濟手段辦學,促進科技發展,成了知識分子自救的一種手段。誰還能對錢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