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我們求名世好,求利也罷,都必須用正常手段去謀取,切不可玩弄一些陰謀詭計,隻有如此,我們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4.贏在貧富之間
古人說:“君子之擇,五世而斬”,意即是說,無論是官職有多大、財力有多雄厚,充其量不過能傳三、五十年而已,在三、五十年之後,一般就會有很大的變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對此富貴與貧賤之間的變易現象的描述。
窮困的人,總是為自己的生計問題而痛苦不堪;但是知道享受貧窮的人,卻自由自在。據說日本大學生最新的傾向之一,就是熱衷於“享受貧窮”。外國的我們且不談,因為中國人的思想對此有著非常豐富的認識。
“享受貧窮”的含義,就是甘於寂寞、忍耐寂寞和享受這一份寂寞,之所以並不是在貶義上稱之為“安貧”與寂寞,就在於它是因為不執著於世俗的一切,諸如財富、名譽、權力等等東西——有致富的能力卻安於貧困,則是你用你自己人格的全部力量,經過艱苦的奮鬥之後,才可能達到的境界。
人格的力量往往會使我們享受內心的固有財富,並使內心的財富煥發出來。這種“財富”因超越時代、社會而具有最高價值。領悟到這種妙處的中國的詩人謂之為“誰家無明月清風”。
這種本質接著了一種豐富的愛好自然和妙賞人生的藝術家態度——經由它對自然之感受,常能醫療一些心靈上的創傷,並使心靈的內在價值煥發出來;複由享受簡單生活的訓誡,而替吾人保持了聖潔的理想。“破襤衫裏盛清風”,衣衫雖然破破爛爛,但是卻能享受到自然所賜予的恩惠,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境界啊!
於是,在中國古代,當大智大慧的人看破這一點時,就遁跡於山林之內,享受那清風朗月。當有錢的富人們將自己的小花園百般點綴時,卻不知這些人卻是將整個宇宙當作自己生命之欣賞的對象的。詩人濟慈就寧願長時間地守著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而以為那真是人間無比的至樂!
而更為難得的,則是“衣衫襤縷而心似錦緞”,一個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還有什麼能使他破敗呢?!所以明代的陳繼儒以為:把自己的家門掩上,點起一炷香來,蕭閑無事,就已經是擁有了一份難得的清福。如果能再得幾本喜歡讀的書,那就更為幸福。但是,領略不到這便是人生之幸福的人,心靈就會總被一些雜亂的想法所侵害。
因此,古人的教誨應該牢記:富貴是無情之物,你看他越重,它害你也就越大;而貧賤則是耐久之道,你待它愈好,它益你也就越多。
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盡心盡力地去做好,並且在做事中得到一種快樂與滿足,這就是追求幸福的至道。
另外,經過自己的努力而積累的東西,無緣無故地送給別人,的確是讓人一下子不能平靜,但是如果嚐試一下將這些多餘的財物捐獻給公益事業,讓那些無力享受福祉的人也來分亨這樣的福分,心中就會感到十分的坦然與充實。如果在關鍵的時刻向痛苦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就會感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