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兩全其美——雙贏的政治法則(1)(2 / 3)

誠然,鬥爭是取得權力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暴力是奪取權力的途徑,但不一定是最佳途徑。獲取權力和利益,和平或友善的方式同樣可以達到目的。

3.化敵為友是良策

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把對方置於死地,是一種選擇,但如果不與對方爭鬥,而是變敵人為朋友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那麼這種選擇無疑是最佳選擇。這種政治上的高超技藝在曆史的長河中時常閃現。如王旦化敵為友的故事:

寇準與王旦同朝為官,寇準老是攻擊王旦,說他的短處,王旦卻專門讚揚冠準。宋真宗對王旦說:“你盡管說寇準好,他卻說你的壞話。”

王旦說:“道理應當如此,我做宰相時間長了,布政治事過錯一定不少。寇準對陛下沒有隱瞞什麼,益加可見的忠直,這正是臣敬重他的原因。”

宋真宗卻認為王旦賢能。

在官場上寬宏大度,往往可以化敵為友,加強同僚之間的關係。

王旦雖不是名相,其政績也不錯,當寇準對王旦苛刻時,他不生氣,不報複,終於感動了寇準。

中書省有文件送樞密院,不合詔書格式,當時寇準在樞密院,把這件事報告了真宗,王旦受到責備,中書省的官吏也受到處分。沒出一月,樞密院有文件送中書省,也違反了詔書格式,中書省的官使很高興地呈送王旦,王旦卻叫送還樞密院。

寇準十分慚愧,拜見王旦說:“您真是有天大的度量啊。”

化敵為友,最重要的策略是攻其心,當自己的對手或敵人從內心裏臣服時,就會給雙方帶來巨大的利益。再如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叛南夷的故事:

劉備死後,“南中諸郡並皆叛亂”,建寧豪強雍、爿羊爿可太守朱褒、越雋郡太守高定等先後起兵造反,企圖割地自立,還煽動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乘機反叛。一時間,蜀漢後方狼煙滾滾。諸葛亮因蜀漢新遭大喪和夷陵之敗,國力大傷,暫時對南中叛亂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致力於“務農殖穀”,讓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采用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來平定南中之亂。在諸葛亮用反間計殺死雍、朱褒,收服高定之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開始征討孟獲。孟獲收集雍等人的餘部,繼續對抗蜀軍。孟獲作為少數民族的首領,在南中為“夷漢所服”,是當地一個有影響和威望的人物,諸葛亮決定收服孟獲,設法使他從心裏臣服於蜀漢政權,在西南少民族中造成影響,以便穩定南中局勢。

孟獲在諸葛亮智破雍之後,聚集三洞元帥商議對策。使三位元帥各領士兵五萬人,分左、中、右三種而進。諸葛亮召來趙雲、魏延近前,卻不吩咐;又喚王平、馬忠至前,對他二人說:“今蠻兵三路而來,吾欲令子龍、文長去,此二人不識地理,未敢用之。你二人可分往左路、右路迎敵,使子龍、文長隨後接應。今日整頓軍馬,來日天明出發。”二人領命去後,又喚張嶷、張翼吩咐說:“你二人同領一軍,往中路迎敵。明日與王平、馬忠約會而進。吾欲令子龍、文長去取,奈二人不識地理,故未敢用之。”二人亦領命而去。趙雲、魏延見諸葛亮不用,各有不平之色。諸葛亮對他們說:“吾非不用你二人,但恐汝涉險入深,為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二人怏怏而退。私下商議,都覺得身為先鋒,因不識地理而不被用。實在令人羞愧,於是生擒幾個蠻兵,讓其帶路,殺入敵軍營寨,在王平、馬忠接應下,大敗蠻兵,斬殺了敵軍中路元帥。左右兩路敵軍無帥從山路而逃,被嶷、張翼以伏兵擒之。諸葛亮成功地使用了激將法。諸葛亮完全掌握趙、魏兩位老將軍的心理,刺激他們的好勝心,並且指出了他們不識地理的弱點,提醒他們不要涉險入深,為敵所算。

諸葛亮令人解去兩位洞主元帥的捆綁,用灑食衣服賜之,讓兩人各自歸洞。孟獲聞知敗績,大怒,遂率兵進發。諸葛亮使王平詐敗,引誘孟獲進入埋伏圈。孟獲見蜀軍旌旗交錯,隊伍雜亂,遂生輕敵之意,驅兵追趕王平。正追殺之間,張嶷、張翼兩路兵突然殺出,截斷歸路。王平領兵殺回,趙雲、魏延從兩側夾擊,孟獲抵敵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諸葛亮將被俘蠻兵盡去其縛,撫諭道:“汝等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獲所拘,今受驚嚇。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門而望;若聽知敗陣,定在牽腸掛肚,眼中流淚。吾今盡放汝等回去,以安各人父母、兄弟、妻子之心。蠻兵深感其恩,泣拜而去。

諸葛亮對孟獲不殺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讓他觀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孟獲並未服氣,聲稱自己是因為不知虛實而中了埋伏,“今蒙賜觀營陣,若是如此,即定易勝耳”。諸葛亮一笑,竟然就放他回去。孟獲又領兵來戰,又被生擒。如此七擒七縱,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諸葛亮恩威並施,折服了孟獲,也贏得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