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上帝的垂青,哈默從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獲悉,蘇聯需要大約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饑民度過災荒。哈默大喜,決定抓住這個不可多得的機會,他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以蘇聯的礦產換取美國的糧食以解當前之急。哈默和蘇聯政府很快達成協議。初戰告捷,哈默為自己贏得巨額財富的同時,也獲得了蘇聯政府的信任,這為以後的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果不期然,不久以後,列寧給了他更大的特權,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他主要負責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業務。哈默很快成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艾利斯—查爾斯機械設備公司、美國橡膠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蘇聯的總代表。處於壟斷地位的哈默每日顧客盈門,他的收益也日進鬥金。他存在莫斯科銀行裏的盧布數額驚人。在蘇聯的冒險使哈默嚐到了巨大的甜頭。從此“隻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險”的格言成為他的經商信條,冒險經營成為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年,哈默已經58歲,他積累的財富已經足夠享用一生了,哈默決定移居洛杉磯,以遊泳、日光浴、捐贈珍藏等活動來度過餘年。
可是,財神又一次把他拖回到冒險的事業中去。不久,洛杉磯的朋友告訴哈默:20世紀20年代初期創立的西方石油公司,由於管理不善,麵臨著倒閉的危險。由於哈默久負盛名,這家公司希望得到哈默的幫助。此時對石油行業還是外行的哈默決定冒最後一次險:投資最賺錢但風險性也很大的石油行業。
開始哈默以5萬美元作為探路石,租賃了石油公司的兩口油井。如果獲得利潤,自己和公司各占一半;如果這兩口井是幹井,這筆錢可以根據規定從應繳納的稅款當中扣除。出乎哈默意料的是,兩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漲了。初次嚐試的成功,使哈默對石油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57年,為了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他把借給該公司的貸款轉化為股票,他當上該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是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東。
哈默的事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石油鑽探事業本身帶有極大的冒險性。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幾乎用完了1000萬美元勘探基金,但仍沒有找到可供開采的油井。哈默沒有放棄,他招來了一個名叫鮑勃的青年地質學家。鮑勃向哈默提出建議:舊金山以東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了的地區,這地區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田,西方石油公司應該把它租下來。
哈默決定進行這次冒險活動,他彙集了一大筆錢。地質學家鮑勃將油井定位在距離廢井大約600英尺的一塊空地上,當鑽到8600英尺深時,奇跡出現了,他們居然鑽出了加利福尼亞的第二大天然氣田,總價值達到2億美元以上。幾個月以後,他們又在附近鑽出了一個資源豐富的天然氣田。哈默在石油業的冒險活動再次取得了成功。
年,西方石油公司將目光轉向了盛產石油的利比亞。此時的利比亞政府,正準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9個國家的多家公司參加了這次投標競爭。哈默意識到,要同這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爭奪,成功的希望並不大,這些財大氣粗的石油巨頭,完全可以輕易地把他打倒在地。哈默決定投其所好,再進行一次冒險。
投標的日子來到了,哈默乘坐一架由轟炸機改造的飛機趕來。他的投標方式很獨特:他別出心裁地用紅、黃、綠三色彩綢做成投標書,投標書和當時利比亞的國旗是同一個顏色。為了增加成功的希望,他還在投標書中特別注明,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標,公司將在國王先祖所在地——綠洲,建造一座漂亮的大花園。哈默的冒險再次成功了,他順利地取得了利比亞油田的開發權。哈默的成功使那些頗有聲望的競爭對手對他刮目相看了。
哈默的事業也是在曲折中前進著,利比亞的油井很快成了哈默煩惱的根源,鑽井費用過高,每口井的勘探費用是300萬美元,另外還有200萬美元用於地震探測和額外開支。並且鑽探的前三口油井都是幹井。董事會的不少股東開始大發牢騷,他們把這項計劃叫做“哈默的蠢事”。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裏德也喪失信心,主張撤股。哈默卻不肯輕易服輸,他采納了公司地質專家的意見,采用電子計算機探測新技術,在原來區域繼續勘探,直至打出了9口油量豐富且便於開采的油井,有的油井年產量竟高達73萬桶,創利比亞油井產量之最。
利潤源源不斷地流進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賬戶,冒險精神使這位冒險家迎來了事業的又一個黃金時期。
繼利比亞石油開采之後,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業,再次取得新的發展——開發英國的北海油田。英國北海油田造價不菲,每口油田勘探費為250萬美元。經過哈默和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他們鑽出了石油,同樣取得了成功。
目前,西方石油公司已與英國的格蒂石油國際有限公司和蘇格蘭石油有限公司等,組成了開發北海石油的財團。
猶太商人認為,在商業經營上要敢於冒險投資。冒險不是盲目的,需要將勇敢與常識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需要了解實際情況,把握住對方的弱點,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精明的冒險”。在這裏,冒險要與粗魯地蠻幹劃清界限,冒險也不是異想天開碰運氣。關於“精明的冒險”和粗魯的蠻幹或碰運氣的區別,猶太商人科克講述了兩個小故事。
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史密斯先生無意中說起他的購房計劃,而且他心中已經有了目標。史密斯說:“這套房子我十分滿意,賣主要15萬美元,我準備以13萬買下,你們看我怎樣才能少付2萬塊錢呢?介紹點省錢的訣竅吧。”科克問道:“你一定要買那套房子嗎?如果你不買這所夢寐以求的房子又有何妨呢?”史密斯答道:“那不行,那套房子對我來說太重要了,如果不買,我想我的妻子就會自殺,我的孩子也會離家出走。我現在必須使房子的要價降低。”科克搖了搖頭,表示無能為力,因為史密斯先生的心情太迫切了。結果,史密斯為夢寐以求的房子整整花了15萬,對於他那種迫不及待的態度,他沒付16萬已經夠幸運的了。在談生意時,史密斯的心情太急切了,因此他不敢冒險,甚至不敢說出任何冒險的話,如:“也許還有我喜歡的其他房子吧,”“我不太喜歡這樣的房子,”“如果價格太高,我就不買,”而這類話會使賣主降低要價。
最後,科克這樣告誡人們:“當你感到務必要得到某個東西時,你就永遠得付出高價,因為你已經把自己置於一個對方容易駕馭的位置。”
總之,在生意談判中缺乏冒險的精神往往導致失敗。
在一次研討會上,帕特站在一夥人麵前,手裏握著一枚普通的硬幣。他對那夥人說:“我們來玩一個傳統的擲幣賭博遊戲,我把硬幣擲下,請一位先生猜測正麵和反麵,如果猜對了,我給你100萬美元;如果猜錯了,請這位先生給我10萬美元。這是一場合法而公平的打賭,有沒有人來試一試?請舉手!”當然沒有人會舉手參加。
帕特把硬幣收了起來,接著評論道:“先生們,為什麼當我提出打賭時,沒有人敢參與呢?如果你猜中一次,可是100萬美元呀!足夠你輸十次的了。當時你們的腦子裏在想什麼,大部分的人不會考慮到贏,不會考慮到用100萬元買什麼東西的。許多人考慮的是輸,他們認為如果輸了將要怎麼辦?怎樣去搞10萬美元?現在自己的手頭很緊,還等著發薪呢!”聽到這裏,許多人不禁會心地笑了。
帕特繼續道:“大部分在場的人會相信不賭錢是正確的選擇。就個人而言,擁有的財產數額與承擔風險的膽量成正比。如果有一個億萬富翁在場,他就會毫不猶豫地跟我打賭。因為100萬元的得失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即使輸了,億萬富翁也隻是聳聳肩,瀟灑地歎口氣說:‘怎麼搞的!希望下次有好運氣。’如果我把賭注降低到100元甚至10元,那麼,在場的人就都會參加打賭了,因為即使損失了,對他們來說也是九牛一毛。”
最後,他為大家總結出如下幾條冒險原則:
第一,冒險的目的是賺錢,如果得不償失就不要去冒險;
第二,冒險的限度是你能夠承受這項風險,不要把冒險當成單純的賭博;
第三,冒險時要理智,要深思熟慮,不要驕傲逞能、盲目急躁或異想天開;
第四,當冒險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時,應該找到合夥人來共同承擔風險;這樣可以減少個人損失。
在商業活動中,適當的冒險是必要的。人們應該及時地改變對冒險經營的看法。在傳統的觀念中,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投機”這個詞都帶有某種貶義色彩。在現代的商業理論中,經濟學家們將“投機”稱之為“風險管理”。隨著這個名稱的改變,猶太商人變成了“風險管理者”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機家”。
將冒險經營用到生意場,確實可以做到如魚得水。猶太商人在中國依靠“風險管理”而發家致富的也大有人在。中國上海的猶太富商哈同便是一個典型人物。他的兩次“風險管理”確實很有水平,大擔的冒險投資使他從一文不名到億萬富翁。
哈同是依靠經營房地產而發家致富的。房地產在舊中國是利潤豐厚的大宗商品。據統計,房地產的價格從1865年到1933年平均上漲2579倍。當時在中國上海經營這宗生意的猶太商人不計其數,像哈同這樣由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成為百萬富翁的確僅此一個。有人說,這歸功於哈同的聰明才智,善於從事風險管理的事業。
哈同本來在沙遜洋行供職,積累了一些錢財後開始放高利貸。後來隨著職位的提高,他的薪水也增加了,再加上高利貸利滾利,他手頭的資金日見充裕,哈同便野心勃勃地開始向房地產領域進軍了。
年,中法戰爭全麵爆發,法國軍從海、陸兩個方向進攻中國。一時間社會動蕩不安,商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上海租界、特別是法國租界內的外國僑民,為了自身的利益紛紛外逃。沙遜洋行的老板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外逃還是滯留,成了困擾他的主要問題。哈同此時已擔任該洋行的地產部主管,精明過人的他不失時機地向老板獻策。哈同認為,從清王朝一貫的外交政策看來,緊張的戰爭局勢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現在僑民紛紛外逃,地價暴跌。但隨著戰爭的結束,上海很快就會重新繁榮起來。現在是低價購進地皮的最佳時機,所以哈同極力勸說老板大批購買地皮,多造房屋。老板被哈同精彩的分析折服了,他接受了哈同的建議,不惜巨資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了大批房產。果然如哈同所料,不久中法戰爭結束,法國殖民勢力再一次滲入中國領土。不僅遷出租界的人士又重返租界,而且浙江、福建等地又有許多人移居到上海的法租界。在這種情形下,上海房地產價格連連猛漲,沙遜洋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獲利就高達500多萬銀元。哈同自己也變成了百萬富翁。
猶太智慧借鑒:
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財富,甘願平庸的人與財富無緣,財富屬於敢於冒險、大膽行動的人。
信息即財富,果斷行動獲利
即使是風,也要嗅一嗅它的味道,你就可以知道它的來曆。
——《塔木德》
當今是信息社會,信息已經成為財富的決定性因素。對於在商海中搏擊的商人來說,關注信息就相當於把握了賺錢的主動權,準確及時的商業信息會給他們帶來豐富的經濟收益。
商機來臨時,與其如賭徒般孤注一擲,不如掌握真實可靠的資料,輔助自己作出正確決策。猶太人做生意的特點是行動快速,而行動的快慢取決於對信息的掌握分析情況,因此掌握最新商業信息,成了商場製勝的核心因素。猶太巨富羅斯柴爾德的三兒子尼桑,曾經依靠信息,在股票交易中賺了幾百萬英鎊。
年6月19日,英國和法國之間發生了滑鐵盧之戰。如果英國獲勝,無疑英國政府的公債將會上揚;反之,如果拿破侖獲勝的話,英國政府的公債必將大幅度下跌。因此,交易所裏的每一位投資者都在焦急地等候著戰場消息,隻要能比別人早知道,哪怕隻是半小時、十分鍾,也可以決定股票的買進和賣出,然後大大地撈上一把。
然而戰事發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南方,與倫敦相距甚遠。當時既沒有無線電,也沒有鐵路,主要靠快馬傳遞信息。而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的幾場戰鬥中,英國均吃了敗仗;所以大家沒對英國股票抱有希望。
年6月20日,倫敦證券交易所人頭攢動、氣氛緊張。羅斯柴爾德·尼桑在交易所裏是引人注目的人物,尼桑習慣於靠著廳裏的一根柱子,這根柱子就被大家稱為“羅斯柴爾德之柱”。現在,人們的目光都注視著羅斯柴爾德·尼桑的一舉一動。
突然,有人高喊:“尼桑賣了”,消息馬上傳遍了交易所。這時,尼桑麵無表情地靠在“羅斯柴爾德之柱”上開始賣出英國公債。於是,出於對尼桑的信任,幾乎所有的人都毫不猶豫地大肆拋出英國公債,瞬間英國公債暴跌,尼桑繼續麵無表情地拋出。正當英國公債的價格跌到最低點時,尼桑突然開始大量買進。
交易所裏的股票商們一下子糊塗了,這是怎麼回事?尼桑玩的什麼花樣?追隨者們紛紛交頭接耳地議論著……正在此時,官方宣布了滑鐵盧戰役中英軍大獲全勝的消息。
此時的尼桑卻悠然自得地靠在柱子上。無論尼桑此時是激動不已,或者是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也好,總之他發了一筆大財。表麵上看,尼桑似乎在玩一場賭資巨大的賭博。實際上,這是一場精密設計的賺錢遊戲,因為尼桑已經事先獲得了英軍勝利的信息。
尼桑有自己的情報網,他可以比英國政府更早地了解到實際情況。原來,羅斯柴爾德的五個兒子遍布西歐各國,他們極其重視信息在商業活動中的作用,視信息為創造財富的依據,所以不惜代價建立了橫跨全歐洲的情報網,並購置當時最快最新的設備,無論是社會熱門話題,還是商務信息全部搜集網內,用以交流分享,情報的準確性和傳遞速度不亞於英國政府的驛站和情報網。正是因為得益於這一高效率的情報通訊網,尼桑才比英國政府搶先一步獲得英國戰勝的情報。
其次,尼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采用了欲擒故縱的戰術。假如是別人,得到情報後會迫不及待地大肆收購英國公債,無疑也可帶來巨大的利潤。而尼桑卻想到首先利用股民對自己的信任設個陷阱,引起英國公債暴跌,然後再以最低價購進,自然可以撈到更大的一筆。從羅斯柴爾德·尼桑利用信息發財的事情,可以看到猶太商人對於信息的重視程度。
威廉·戈爾利在《出類拔萃》一書中提到:為了達到更高的要求,您必須擁有關於每一個用戶和商業中所有資產的必要信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獲益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手使用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和技術。信息和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如同戰場上用兵打仗要了解敵人的情報信息一樣,商人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製定決策時,同樣不能忽視信息的重要性。
猶太商人很早就知道經商的重中之重是對於信息的把握,一直以來,猶太大亨們十分注重對信息的收集和運用,並且運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賺錢。
享有政治家和哲學家美譽的美國著名猶太實業家巴奈·巴菲特,就是依靠信息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巴奈·巴菲特在創業初期同樣走過了一段艱辛的道路,但他憑借著猶太人對信息的高度敏感和過人的經營技巧,短時間內成了舉世矚目的富翁。
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巴奈·巴菲特和往常一樣,在家裏陪著父母。忽然廣播裏傳來一則信息,西班牙艦隊在聖地亞哥被美國海軍戰敗並消滅,這意味著英西戰爭的結束。這本是一則對普通人的生活不能造成多大影響的新聞,卻引起了巴奈·巴菲特的高度重視。他迅速地聯想到戰爭結局對股票交易的影響。今天是星期日,明天就是星期一了,按照慣例,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在周一並不營業,而倫敦的交易所營業。巴菲特想立刻去英國倫敦,假如他能在黎明前趕到倫敦,肯定能賺一筆錢財。當時巴奈·巴菲特沒有小汽車,而火車在夜間又不運行。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了,巴菲特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馬上趕到火車站,花大價錢租了一輛專列。巴奈·巴菲特乘坐專列風馳電掣地趕往倫敦。第二天晨曦初露時,當其他的股票投資商還在夢中時,巴菲特已來到了倫敦證券交易所,穩穩當當地賺上了一大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