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借助技巧,注重謀略(1 / 3)

猶太商人擅長聚斂財富,有人將猶太民族稱為“天然造幣機”,在當今世界經濟領域內,猶太民族依然掌握著經濟大船的舵柄,他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聚斂巨額財富。他們似乎擁有與生俱來的經商智慧,尤其在具體的商業活動中,他們善於使用謀略,注重技巧,從而創造了許多商業奇跡。

巧妙暗示,推銷效果佳

人在一生中,每天都在做著“推銷自己”的工作。

——猶太智語

猶太商人在推銷過程中擅長使用心理暗示術,他們認為,心理暗示術的關鍵在於“暗示”。心理暗示的好處是,暗示者並沒有允諾什麼,而受暗示者根據自己的理解,為了獲取利益而接受暗示者的條件。由於受暗示者是心甘情願的,那麼事後即使蒙受損失也不能責怪別人。

猶太商人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善於雄辯,甚至能夠講多種語言。他們將自己的語言特長和擅長揣摩人心理的能力結合起來,在商業活動中適時適當地運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名叫費爾南多的推銷員,在一座小鎮上推銷商品,連續多日也沒有業績。漸漸地,他的錢花完了,沒有錢吃飯,更沒有錢住旅館,無奈之下隻好到猶太教會堂找管事的人,請他介紹一家能提供一日食宿的家庭。

猶太教會堂的接待人員想了想說:“先生,事情不太湊巧。這些天來經過本鎮的窮人很多,每家都安排滿了客人,隻有開首飾店的西格爾家例外,因為他從來不肯收留客人,你去試一試吧,希望你獲得好運氣。”

“他會接納我的。”費爾南多很自信地說,一路上思考著應對西梅爾這個吝嗇首飾店主的辦法。費爾南多終於有了辦法,他很快來到西梅爾家,西梅爾一開門,費爾南多就很神秘地把他拉到一旁,從大衣口袋裏掏出一個磚頭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故意低聲地問:“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呀?”

黃金首飾店老板西梅爾,不由地眼前一亮,按猶太教規,安息日不可以再談生意。但老板西梅爾怎麼會讓到手的黃金白白跑掉?他便連忙挽留費爾南多在他家住上一宿,決定明天再談黃金的生意。

在安息日,費爾南多得到了首飾店老板的熱情款待。到星期六晚上,可以談生意方麵的事情了。西梅爾滿麵堆笑地催促費爾南多把黃金取出來進行交易。“我哪有什麼金子?”費爾南多故作驚訝地回答到,“我是一名推銷員,來鎮上推銷貨物。出於好奇的心理,問一問磚頭大小的黃金價值多少錢?”西梅爾臉上的笑容僵住了,但也無可奈何,他白白地花費了一天的時間和精力來招待費爾南多,隻能自認倒黴了。

在這則經典故事中,費爾南多熟練運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在一個不能談生意的安息日,費爾南多問了一個似乎關於生意的問題,而到了星期六,費爾南多承認自己隻不過是隨便問問,把謎底說破。在此過程中,費爾南多一直沒有明確表示他是否會賣黃金,首飾店老板在貪財心理的驅使下,好好地招待了費爾南多,解決了他的食宿問題。精明的費爾南多為了使首飾店老板西梅爾相信自己,故意裝出神秘兮兮的樣子,還把“那塊磚頭一樣的東西”作為道具。所以,最後隻能怪首飾店老板太貪婪,把別人的“隨便問問”當作了商業交易的前奏。

無獨有偶,被譽為“金融奇才”的沃爾夫森,曾依靠心理暗示術成功挽救了自己的運輸公司。沃爾夫森本是一個猶太舊貨商的兒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隨同父親移居美國。最初,沃爾夫森依靠負債經營,開始創了自己的公司。他向別人借了10000美元,買下了一家廢鐵加工廠,經過自己的辛勤經營,短時間內就改變了廢鐵加工廠的經營狀況。此時的沃爾夫森年僅28歲,他已經躋身百萬富翁的行列。

年,美國首都運輸公司公開拍賣,沃爾夫森以21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買下。沃爾夫森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虧損的企業辦成高盈利的企業。但接手後,沃爾夫森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地那麼簡單,公司的運營狀況依然不夠理想。為了及早擺脫困境,沃爾夫森苦苦思考對策。有一天,沃爾夫森公開宣布公司的運營情況良好,盈利豐厚,為了獎勵員工而增發紅利。人們對沃爾夫森的印象一直不壞,看到他把首都運輸公司經營得紅紅火火,都對他和首都運輸公司充滿了信心。為了分享運輸公司的利潤,不少人大量購買首都運輸公司的股票,股票價格也一路上揚,沃爾夫森抓住機會,將其手中的股份全部拋出,僅此一舉贏利竟達原來股票價值的6倍。

沃爾夫森的實業王國當然不是完全依靠心理暗示術建立起來的,但誰也不可否認,心理暗示在拋出首都運輸公司股票的事情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僅局限在商業領域,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同樣重要。例如一位男士在別人的心理暗示之下,竟能將20年前的汽車廣告詞一字不漏地背出來。在購物超市裏,瑪莉小姐經過售貨員的心理暗示(這件衣服很不錯),就不假思索地買下了衣服。每一個人都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例如,消費者看到一則維生素的廣告詞:“疲倦是疾病的開始”,在感到自己愈來愈疲倦時就受到“我生病了”的暗示,於是往往遵從廣告宣傳,購買維生素服用,在心理作用下,疲勞自然消失。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以女性為銷售對象的商品,利用心理暗示的廣告詞非常常見:如“烏溜溜的秀發誰不愛”(洗發精)、“讓你提前下斑”(化妝品)、“味道好極了”(雀巢咖啡)。和女性相比,年輕人與兒童更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有一家食品公司,為了出售商品,煞費心機地印製了一些兒童玩具畫冊,與一般畫冊不同,這些兒童玩具畫冊在每頁的左下角都印有自己的商標圖案。當兒童翻閱這些畫冊時,商標圖案便在兒童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商標圖案和有些廠家贈送印有商標的氣球、小玩具一樣,對孩子及其父母有一定的心理暗示。當孩子們下次見到這種商品時,一定產生購買的欲望。

人們在生活中也曾遇到一些命令性策略的暗示。這些暗示將內容和目的直接告訴對方,使人們感到危機的存在,迫使自己立即采取行動。這些暗示如“清倉大甩賣”、“除夕大贈送,緊急行動”,和“數量有限,欲購從速”等等,甚至有“跳樓”、“放血”之類的廣告語。

猶太商人更是推銷方麵的天才,他們在推銷商品時非常擅長使用“心理暗示術”。在顧客猶豫不決的時候,猶太商人用精心設計的語言來進行心理暗示,從而達到自己的銷售目的。這種“心理暗示術”關鍵在於利用消費者自身的想象,即使不符合一般的商業道德,但也不違背商業交易的法規。因為,現代商業靠法律來約束,而不是靠倫理道德來約束。心理暗示術不是一種欺騙,而是一種高超的商業技巧。雖然有句古話: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現代社會,廣告宣傳的作用卻不可小視,尤其是心理的暗示語的作用。抓住消費者的心理會使你事半功倍,廣開財源;巧妙地運用心理暗示術,你會發現經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猶太智慧借鑒:

心理暗示可以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在推銷過程中,如果恰當地應用暗示語言和故意製造的假象,可以使顧客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從而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廣交朋友,爭取回頭客

忠誠的朋友是無價的:他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

——猶太智語

提到商人,不少人有一種錯覺:商人唯利是圖,斤斤計較。商場中確實存在這樣的人,然而真正有成就的商人都是注重商業道德的、有情有義的。不少精明的商人更願意把顧客看成自己的朋友,他們有這樣一種認識:先交朋友,再做生意。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薩克門多有一位青年猶太商人,他銷售家庭用品。開始的時候,他的生意很清淡,幾乎談不上盈利。但是這位精明的猶太商人並不氣餒,他想辦法擺脫困境。冥思苦想之後,他決定先廣交朋友,擴大商品的知名度,然後再獲得利益。

於是,這位青年在一家一流的婦女雜誌上刊載了他的“1美元商品”廣告,出售的產品種類齊全,物美價廉、經濟實用。而且所刊登的供貨商都是有名的大廠商,廣告中80%的商品價格剛好是一美元,僅有20%商品價格高出1美元。雜誌廣告刊登出來後,馬上引起了消費者的積極響應,來自全國各地的訂購單如同雪片般紛紛而至。

雖然收到了不少彙款單,發出的貨物也很多,但猶太商人並沒有賺到什麼錢,有時甚至入不敷出,並沒有擺脫困境。猶太商人見局麵已經打開,在眾多的顧客心目中樹立了值得信賴的形象。以後他每次給顧客寄商品彙單時,都順便寄去20種3美元以上100美元以下的商品及商品說明,另附一張空白彙款單。

由於價格低廉、質量良好的小金額的商品贏得了顧客的信任,顧客開始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所以也願意購買其他價格昂貴的商品。這樣,昂貴的商品同樣可以大量銷售出去,這不僅彌補了1美元商品造成的虧損,還大大地賺了一筆。如此良性循環使猶太商人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一年之後,猶太商人成立了一家通信銷售公司。在他“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的經營方針的指導下,公司的規模不斷地擴大。昔日困窘的小商人變成了年輕有為的大老板。1974年通信銷售公司的銷售額高達5000萬美元。誰能想到,這家公司的經理僅是一個29歲的年輕人。

在當今世界,市場競爭尤為激烈,許多胸懷大誌的人士可能會受到資金、設備、人才、技術等客觀因素的限製,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夜之間走向成功。那麼請不要著急,不妨在人際關係上多下一些工夫,先交朋友,再做生意。因為人脈決定財脈,建立了良好的商品信譽,財源便會滾滾而來。

猶太智慧借鑒:

縱橫商海,應該廣交朋友、廣結人緣,拓展人脈關係,因為,人脈決定財脈。

激發好奇,讓顧客主動掏腰包

利用大家的好奇心,就能讓顧客迷上你。

——猶太智語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有時,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人們會不惜花費大量的金錢、時間和精力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猶太商人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財源累進。

美國食品大王普洛奇是猶太商人中的億萬富翁,他具備經商的天賦,尤其在銷售技巧方麵。年輕時候,普洛奇就表現出了過人的經商才能——利用顧客的好奇心理賺錢。在普洛奇15歲的時候,因為家庭的貧窮,他被迫輟學,隻好在一家水果店打工。有一天,老板交給他一個任務:把20簍外皮受損的香蕉銷售出去。普洛奇看了看,其實香蕉完全沒有問題,仍然可以食用,最大的問題是香蕉皮顏色青黃中帶著暗黑,顏色看起來很少見。老板說,現在的香蕉市價是每4磅3毛,隻要賣出去就行,價錢可以便宜一些,每4磅賣2毛吧,如果銷不出去,可以再降低價格。

但是普洛奇並沒有按照老板的話去做,他靈機一動,想到既然香蕉還是可以食用的,並沒有腐爛,香蕉皮的顏色在當地很少見,為什麼不能賣個好價錢呢?於是,普洛奇把香蕉擺在門口,然後大聲叫賣:“阿根廷香蕉!快來買呀,阿根廷出產的好香蕉,阿根廷香蕉新上市,別錯過機會,來看一看呀!”

阿根廷香蕉,這個名字從來沒有聽說過,是阿根廷出產的香蕉,還是新品種,香蕉的名字叫阿根廷?一大群人充滿了好奇心,不約而同地圍過來看這堆外表有點特別的香蕉。

普洛奇一見,心中十分高興,對人們解釋說:這些香蕉很少見,外皮青黃中帶著暗黑,是香蕉中的一個新品種,產地在阿根廷,這是第一次在美國銷售。大家是很幸運的,可以一飽口福。他接著說,為了打開香蕉的銷路,希望大家多做宣傳,決定以酬賓價出售,每磅10美分。其實,這個價錢比質量上乘的非“阿根廷香蕉”貴出很多。

追求新奇的美國人,聽到普洛奇富有感染力的宣傳後,再加上好奇心的驅使,便一哄而上紛紛購買,結果一會工夫,他就把所有的香蕉賣出去了。

商品因保存不當影響正常銷售時,可以通過降價的方式銷售,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普洛奇運用了瞞天過海的計策,將這些香蕉稱為“阿根廷香蕉”,喚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價格雖然很高,人們也心甘情願高價購買。

同樣,一些有名氣的大商家為了招攬顧客,也采用這種方式。美國一家麥當勞分店門前的廣告:由於本地經常性缺水,所用水是從60英裏以外運來的,其費用要高出本地的25倍;為了給您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雇傭了高素質的雇員;為了維護本店良好的社會信譽,本店在旅遊淡季同樣維持營業;本店地處偏僻,遠離城市,原料運輸費用昂貴。所有這些因素都造成了本店的食品價格昂貴,但我們仍堅持向您提供優質的服務,相信您能夠理解,得到您的配合我們非常高興。

這家麥當勞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峽穀的沙漠中。在荒涼的大沙漠中有一家麥當勞分店,遊人對此都十分感興趣。旅遊的疲憊之後,他們總覺得麥當勞有一種家的感覺,大家都喜歡在此飲食和休息,看到了門前別具特色的廣告,人們總懷著好奇心來享受一下麥當勞的食品和優質服務。店家也自稱“本店價格最貴”,這又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到底有多貴呢?我能夠接受嗎?遊人不由地信步踏進了麥當勞,盡管品著“最貴”的熱咖啡、漢堡包、土豆條,卻絲毫沒有被“宰”的感覺,反覺得錢花得“值”。

利用顧客的好奇心有時會產生神奇的效果,有時甚至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美國紐約的第42大街上,猶太商人魯爾開辦了一家生產經營服裝的商店,門麵不大,生意也不怎麼興隆。為了打開新的局麵,魯爾專門聘請了一位高級服裝設計師,精心設計了世界最新流行款式的牛仔服。魯爾對這一產品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他希望借牛仔服首次上市的銷售情況,改變經營不景氣的狀況。為此,他投入了60000美元,首批生產了1000件牛仔服。基於打開市場的需要,他采取了低價策略,把每件定為80美元。魯爾心想,憑著新穎的款式和低廉的價格,今天肯定會顧客盈門,財源滾滾。

於是,魯爾親自大張旗鼓地叫賣。然而,事與願違,整整一天下來,購買者卻寥寥無幾。魯爾心裏想:價格並不高啊,明天每件再下降10元銷售。第二天,魯爾又親自在店門口大聲叫賣,購買者仍不見多。第三天,魯爾又降低了10元錢銷售,這下隻能保本銷售了,但銷售狀況仍是“外甥打燈籠——照舊”。魯爾幾乎要崩潰了,為什麼優質低價的服裝反而沒有人購買,來來往往的人有的隻是在門口看看就搖搖頭走了,一天下來同樣沒有賣出幾件。第四天,魯爾想,幹脆大甩賣吧,實行賠本清倉,每件50元,收回工本費就行了,然而事情更遭,整整一天,幾乎沒有人進入商店的門,人們在商店門口看到廣告牌就走了。

魯爾徹底絕望了,自認倒黴。他決定以極低的價格處理掉這批給他帶來厄運的牛仔服。他讓店員在店前掛出“本店銷售世界最新款式牛仔服,每件40元”的廣告牌,也許是魯爾否極泰來吧,他的店員一時粗心大意,在40元後多加了一個0,這樣每件40美元就變成了400美元了,價格一下子高出10倍。在繁華的紐約第42大街上,廣告牌一掛出,如此高價的服裝立即吸引了不少客人前來購買,他們一邊談笑著,一邊興致盎然地挑選起來。魯爾忙得不可開交,一會的功夫一大批服裝都賣出去了,隨後的銷售狀況也很好,生意空前興隆。在隨後的幾天裏,魯爾的1000件牛仔服已經銷售一空。差點血本無歸的魯爾轉瞬之間發了橫財,他高興得不亦樂乎。當他得知事情的原因後,魯爾開始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他有些不明白。事後,他終於想明白了,衣服的質量、款式確實不錯,但吸引顧客好奇心的是標出的高價,他們決定購買這價格不菲的牛仔裝。

為什麼價格低廉的牛仔裝無人問津,而高價反而使牛仔裝銷售一空?從購物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消費者的心理作用。魯爾的牛仔裝款式新穎,購買對象是那些愛趕時髦的年輕人。他們購物時重視的是商品的檔次,高質量和時髦新穎最能吸引他們的注意。魯爾的牛仔服裝開始定價太低,他們便誤以為是質量較差,穿到身上有失體麵,因而不願購買;當價格抬高10倍時,他們便以為貨真價實,因而踴躍購買。

不可否認,魯爾的牛仔服滿足了這部分消費者的好奇心,魯爾因此獲得了財富。眾所周知,對物美價廉的商品,采取薄利多銷的方式,固然是一種有效的銷售手段,但從顧客的好奇心理做文章,也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猶太商人的眼裏,奇貨包括新產品、稀有品,也包括名牌產品。采取高額定價會吸引顧客的好奇心,例如瑞士生產的“勞力士(Rolex)”手表,價格高達幾十萬美元,其實這種手表的銷量很低,僅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但卻可以引起消費者強烈的興趣,增加這種品牌手表的銷量和知名度。因為顧客看中的是商品與眾不同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有好奇的心理。

精明的猶太商人為了達到促銷的目的,往往利用顧客的好奇心,讓顧客在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時快快樂樂地掏出金錢。

猶太智慧借鑒:

好奇心人皆有之,它可以促使人們執著地去追求某種東西,在商品銷售中,如果能激發顧客的好奇心,則可以調起其胃口,增強其購買欲望。

優質優價,務求厚利適銷

要使自己能賺取更多的錢,首先必須充分證明自己對所推銷的商品很有把握,用好商品招徠客人。

——猶太智語

不少商人采取“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而且方法多樣。例如,季節性大降價、批發和零售相結合、買一贈一等。這種經營方法的益處是快速處理積壓商品,從而迅速地收回成本,這樣雖然可以解一時之急,但弊端也十分明顯,長此以往,將會大大地壓縮獲利空間,出現無利可圖的情況,更為嚴重的是,它可能會導致同行間惡性競爭。

猶太商人隻相信厚利適銷,他們認為薄利多銷不是經商的長久之計,如果同行間相互以低價促銷,價格越來越低,廠商無法維持正常的經營。如果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確實有限,價格降低他們也不敢問津。因此,猶太商人明確地提出自己的口號:利潤可觀才能賺錢。實踐證明,猶太商人比別人賺取了更多的財富。

人們通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在一些猶太人的公司裏,老板經常給新來的員工遞來一摞厚厚的資料,對他們說:“請拿我們的資料去說服消費者吧!讓他們相信我們的商品是最好的。”

當員工看到資料下方的價格時,大吃一驚:“價格這麼高,消費者會接受嗎?”這時,猶太老板會信心十足地講出厚利適銷的道理,讓人相信高價出售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於是,印刷精美的各種各樣宣傳冊、統計資料就飛到各地消費者的辦公室裏。

美國富翁威爾遜是一個猶太裔的商人。他的父親隻是一個普通的小商人。在威爾遜繼承父業時,父親塞洛克斯的公司,隻是一個經營雜貨的小公司。威爾遜想盡一切辦法使公司發展壯大,一個商機出現了——市場上需要複印機。威爾遜對複印機的經營銷售沒有經驗,他決定冒險一試。

威爾遜向市場推出了“塞洛克斯新型幹式複印機”,在決定“塞洛克斯新型幹式複印機”的價格時,威爾遜沉思良久,最後決定將銷售價定為29500美元一台。盡管它的成本隻有2400美元,但由於價格高得令許多人難以接受,所以“塞洛克斯新型幹式複印機”推向市場後,很長時間無人問津。這期間,塞洛克斯公司投入了7500萬美元的廣告費用和生產成本。就這樣,公司的運營狀況經常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即使如此,威爾遜始終堅信“幹式複印機”一定會取代舊的“濕式複印機”而堅決不肯降價。

奇跡終於出現了,由於幹式複印機性能穩定,逐步得到了高消費顧客群的認可和青睞,一時間成了搶手貨。僅1960年,塞洛克斯公司的營業額就高達8300萬美元,它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5%。到1961年,營業額躍翻了近4倍。塞洛克斯公司有幸躋身英國“500家最大公司”之列,他的公司被美國《財富》雜誌譽為“10年內發展最快的20家公司之一”,威爾遜依靠厚利適銷的經營策略振興公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為了避免“薄利多銷”經營策略的不利影響,猶太商人總是選擇價值昂貴的商品銷售。他們多經營珠寶、鑽石等首飾和高檔服裝。猶太人習慣於把厚利適銷形象地比喻為“擠油”,也就是從市場上那些高消費顧客身上獲得巨額利潤。

著名的日本商人藤田就是在商場上鎖定高消費顧客群而財源滾滾。據說藤田確立經營方向時曾得到一位猶太人的點撥。這位猶太人對他說:“一種商品在社會上流行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一上市就被普通消費階層所認可,但是很快就會在市場上銷聲匿跡;另一種是先在高收入階層流行,然後逐漸普及到普通消費階層。這種從高消費顧客開始流行起來的商品的市場壽命比前者長久多了。”

據統計分析,高收入階層流行的商品,一般會在一兩年內流行開來。道理也很簡單,介於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之間的中等收入階層希望進入高收入階層,因此中等收入階層人士也會購買時髦的高貴商品。低收入階層,在崇富的心理作用下,一些愛慕虛榮的人會不惜代價購買貴重商品。這樣,昂貴的商品就會在社會上普遍流行,例如彩電、音響等高檔商品逐步進入了平民百姓家庭;小轎車也逐漸普及,成為許多人的代步工具。再如金銀珠寶和首飾現在也成為各階層婦女的裝飾品。可見,猶太商人的“厚利適銷”策略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他們看重的是整個社會這個大市場。藤田接受了這種觀點,他選擇了經營價格昂貴的服飾,並以國內上流階層的有錢人為銷售對象。高收入人群首先購買,很快這種服飾就會在中下層社會中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