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貸款的洛維格立即買下一艘貨輪,憑借自己過硬的油輪拆裝技術,貨輪很快變成了一條航運能力很強的油輪。他采取同樣的方式,把油輪包租出去,然後以租金作抵押,又向銀行貸了一筆款,然後再去買船,再租船,再貸款……就這樣實現了金錢的良性循環和最大限度的利用,他的船越來越多,每還清一筆貸款,他就獲得了一艘油輪。幾年以後,他的貸款全部還清了,他也擁有了大量的船隻,實現了自己的財富夢想。
洛維格的成功,最關鍵就在於他善於借助別人的“勢”來壯大自己的實力。在他將船租給石油公司的同時,就有了與這家石油公司開展業務往來的背景。有一家石油公司來襯托他,況且每個月固定的租金可以直接抵付銀行貸款的利息,銀行當然樂意將錢貸給他了。另一方麵,他利用銀行的貸款去購買更多的貨輪,然後租給石油公司,實現了資金的良性循環。單憑一點,他又巧妙地利用借來的錢壯大了自己的“勢”,借的錢越多,租的船也就越多,租出的船越多,其“勢”就更大,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錢……如同滾雪球一般,他當然發財了。從洛維格成功的事例可以看出,猶太人不但精於利用別人的錢,更精於借助別人的力量、別人的勢力來為自己服務。
綜觀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或個人的發家發跡過程,都要經曆一個“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即使是富有的豪門旺族,其後輩也要繼續前進;對於窮人而言,發家致富更是困難,起步的本錢就是一個最大的難題。如果不借助外在的資源簡直比登天還難。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他們曾經受到非人的歧視和排擠,他們無權無勢,為了出人頭地,猶太人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智慧、機智、勤勉和忍耐,極其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一切資源:精神上的,物質上的、科學技術上的、人際關係上的、組織管理上的、行政權力上的……他們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樣才出現了許多家財萬貫的世界級富翁,為世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
猶太智慧借鑒:
依據現代經濟理論,衡量一個企業經濟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標準,不是該企業所具有的資金數量,而是該企業能夠調動使用的資金數量,其中,借助外界的資金從事商業經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
充分利用名人的光環效應
沒有能力買鞋子的,可以借別人的,這樣比赤腳走得快。
——猶太智語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和夢想,更多的人正在為之奮鬥著。因此,幾乎每個人對於成功人士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欽佩,甚至在語言、行為、愛好、穿著上,也要有意無意地模仿名人,有時甚至是盲目地和不加選擇地模仿,這就是名人的光環效應。
一個人即使具有出眾的智力、才華、知識、能力,但是他的力量還會受到其他一係列條件的限製,所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人若想獲得成功,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而縱橫商海的猶太商人深諳此理。
不少猶太人在商界幹得轟轟烈烈,成為億萬富豪,難道他們都有著非凡的能力嗎?或者是他們付出了比別人多幾百倍、幾千倍的辛勞嗎?答案是否定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善於借助別人的力量來為自己做事,利用名人的光環效應就是他們的經商法寶之一。
一位猶太商人積壓了一大批滯銷書,由於始終沒有銷路,資金無法正常周轉,僅保管這批書籍就成了一個大難題。後來,他想到了名人的光環效應,他有了一個主意:給總統送一本。於是,猶太商人三番五次地向總統征求意見。總統每天忙於政務,哪有時間閱讀一本滯銷書,為了敷衍這位猶太商人,總統便言不由衷地隨口而出:“這本書不錯。”於是商人抓住總統的“金口玉言”,大做廣告,他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句廣告詞:“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出於對名人的崇拜與好奇,人們紛紛前來購買此書,結果這些書在短時間內銷售一空了。
不久後,這位猶太商人又有一批滯銷書,他又送了一本給總統。總統吸取了上次的經驗教訓,便毫不客氣地對他說:“這本書糟糕透了。”商人依然是滿心歡喜,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回到書店後,猶太人又打出了一句精心設計的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要出售。”由於獵奇的心理,仍有不少人爭相搶購此書,滯銷書又銷售一空。
第三次,商人同樣又將一本滯銷書送給總統。總統僅僅是出於禮貌地接受了,心裏十分反感。總統吸取了前兩次教訓,便不予作答而將書棄之一旁,說了句:“我不下結論。”商人離開後,又大做廣告:“現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同前兩次一樣,名人的光環作用再次發揮作用。滯銷書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猶太商人大發其財。
愛好體育的人們都熟知阿迪·達斯品牌的球鞋、服裝等各種體育用品,阿迪·達斯品牌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鮮為人知的是,阿迪·達斯品牌風靡世界也是借助了體育明星的光環效應。
年,在德國一個叫赫爾佐格的小鎮上,一個貧寒的猶太家庭裏出生了一個叫阿迪的男孩。阿迪已經有了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阿迪的出生,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負擔。當時,在編織業日漸蕭條的情形下,作為編織工人的父親為了養活一家人,改行做了一名製鞋工人。憑著不斷地努力和與生俱來的悟性,父親克利斯朵夫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多種製鞋工具,不易操作的複雜機器在他手下變得服服帖帖。父親克利斯朵夫性情嚴肅,對孩子們要求嚴格。父親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使得小阿迪對製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年,阿迪·達斯勒兄弟倆漸漸長大,他們在母親的洗衣房裏開始學習製鞋,他們重視質量,在款式上不斷地創新,由於鞋子的質量好,所以一直很暢銷。為了進一步拓寬銷路,弟兄倆在製鞋技術上很下工夫,他們甚至不厭其煩地記下顧客腳的尺寸、形狀,因此每一雙鞋都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由於良好的質量和優質的服務,他們的家庭製鞋作坊發展很快,幾年時間就擴展成一家遠近聞名的中型製鞋廠,阿迪兄弟倆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努力。
為了使鞋業流行於全美市場,阿迪兄弟想到了名人的光環效應。在1936年的奧運會來臨之前,阿迪·達斯勒兄弟發明了短跑運動員專用的釘子鞋。為了使他們的釘子鞋一舉成名,阿迪派人打探參與短跑比賽運動員的情況,當得知美國短跑名將歐文斯很有希望奪冠的消息後,阿迪便無償地將釘子鞋送給歐文斯試穿。歐文斯愉快地接受了。果然,歐文斯不負眾望,他在比賽中如虎添翼,表現突出,共獲得4枚金牌。歐文斯穿的釘子鞋從此也一舉成名,釘子鞋也成了冠軍鞋。阿迪鞋廠的新產品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知名度,阿迪跑鞋成了國內外的暢銷貨,滾滾財源進入阿迪鞋廠。緊接著,由於體育明星的名人效應,社會上出現了阿迪運動鞋的銷售熱潮。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阿迪鞋廠,迅速地轉變成實力雄厚的阿迪鞋業公司。
阿迪鞋業公司利用名人效應宣傳產品的行為從來沒有間斷過。1954年,世界杯足球賽舉行前夕,阿迪鞋業公司專門製造出了能換鞋底的足球鞋,並把新產品無償送給德國足球隊。阿迪鞋業公司揚名的機會又一次來臨了,比賽前下了一場雨,賽場上泥濘不堪,原本實力一般但穿著“阿迪·達斯”足球鞋的聯邦德國隊健步如飛,越戰越勇,並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向強勁的匈牙利足球隊隊員在場上踉踉蹌蹌,力不從心。“阿迪·達斯”足球鞋又一次名震海內外。
阿迪兄弟更加信心十足,更加堅定了利用名人效應壯大公司規模的想法。在以後曆屆大型運動會上,阿迪·達斯公司常常慷慨讚助體育明星,他們不遺餘力地向運動尖子推薦阿迪·達斯公司的鞋,並將商品的2%~6%拿出來作為饋贈品。在體育賽場上,運動員們穿著“阿迪·達斯”體育用品將廣告做活,這比任何電視廣告都更為有效。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124枚的金牌得主都穿著“阿迪·達斯”運動鞋;在西班牙世界杯大賽中,運動場上有四分之三的觀眾和運動員全身披掛“阿迪·達斯”品牌的體育用品。
為了充分發揮名人影響力的巨大作用,在賽場上,阿迪·達斯公司有專職的職員為運動員服務。如果鞋子出現了質量問題或運動員對鞋子不滿意,阿迪·達斯公司的專職職員就馬上為其解決問題,這同樣是在為自己的形象做廣告。在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賽上,一位前蘇聯足球隊員鞋子不合腳,公司的專職職員馬上描下他的腳樣,乘坐飛機飛回公司,連夜為這位前蘇聯足球隊員趕製了一雙合腳的鞋子。阿迪·達斯公司職員優質高效的服務贏得了人們高度的讚揚。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賽上,有一位德國主力隊員的腿腱受傷,阿迪·達斯公司立即為他趕製了一雙特殊球鞋,使他能夠最大限度減輕傷痛的影響順利重上球場,並表現不俗。類似的事情作為體育賽場上的花絮在全世界都傳播,借助奧運會和耀眼的體育明星的巨大影響力,阿迪·達斯公司贏得了廣闊的市場。
如今的阿迪·達斯公司成為世界上運動服飾及鞋業領域的霸主。赫爾佐格這個偏僻的小鎮,就因為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阿迪達斯公司而聞名於世。
在當今社會,借助名人的影響力揚名不隻是猶太人的專利,成功的企業和個人都很注重借用名人的光環效應。甚至可以說,不管是在燈紅酒綠的繁華都市中,還是在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小鎮鄉村,到處都有體育明星和歌星影星為商家做的廣告宣傳,精明的商家依靠名人的影響力賺錢,名人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獲得廣告收入,各得其所。
猶太智慧借鑒:
善於利用名人的光環效應,不僅為自己的商品塗上一層神秘高貴的色彩,也滿足了人們渴望成功的欲望,從而達到了商品暢銷的目的。
善於發現、利用社會資源
深井裏的水是抽不完的,淺井卻一抽見底。
——猶太格言
自從走上文明之路,人類便一直在尋求借勢借力的辦法,例如人們發明杠杆和滑車以節約力量。鋼鐵大王卡耐基曾預先寫下這樣的墓誌銘:“睡在這裏的人善於訪求比他更精明的人”。的確,從鐵道工人到鋼鐵大王,卡耐基就是依靠聚集許多優秀人才為他工作,從而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在成功的商人中,並不是每個人在經商之初都擁有雄厚的資本,子承父業的畢竟不多見,白手起家的卻屢見不鮮。沒有資金,依靠什麼創業呢?猶太人常用的辦法就是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壯大自己的能力。
猶太人有這樣一句名言:“隻要你是用心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商品。”在實際的商業活動中,猶太人確實是擅長利用現有資源為自己服務的高手。在此方麵,猶太商人的智慧令人驚訝,令人佩服。
奧運會是人類體育競技的盛會,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矚目。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城市來說,能夠承辦奧運會是一項巨大的榮譽。但奧運會的舉辦卻並不容易,僅僅奧運會所需的巨額費用,常使承辦者苦不堪言,想承辦者也知難而退。龐大的開支成為承辦奧運會的“瓶頸問題”,因為籌集資金這道難題始終困擾著人們。另外,再加上一些政治經濟方麵的原因,奧運會主辦方往往以虧本收場。
年第20屆奧運會由原聯邦德國城市慕尼黑市承辦,結果欠下了巨額債務,從此市政府年年還債,直到多年以後才還清。
年,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第21屆奧運會,虧損竟然高達10億美元,麵對如此巨大的經濟虧空,幾乎所有的加拿大人特別是蒙特利爾市民對此怨聲載道。
年,第22屆奧運會在前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結果奧運會總經費高達90億美元,造成的虧損更是前所未有。
年,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冬季奧運會,結果使國家財政出現了資金缺乏、入不敷出的局麵,其結果可想而知。
縱觀曆屆奧運會的舉行情況,人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舉辦奧運會是舉辦城市的一場“災難”,誰主辦誰就得付出“血本”代價。
年,第23屆奧運會由美國洛杉磯市承辦。美國政府也許是對奧運會的輕視,也許已經意識到美國舉辦奧運會將會遭到前蘇聯的報複,所以,對於舉辦奧運會這件事,美國政府的態度表現得很冷淡,並且明確表示不提供任何資金。一月後,市議會立即通過一項不準挪用公共基金辦奧運會的憲章修正案,這樣,市政府對於舉辦奧運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也無能為力。洛杉磯市在身處絕境的情況下,被迫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希望能夠以私人的名義主辦奧運會。麵對這突然的請求,國際奧委會簡直不知如何答複。因為,曆史上從未有私人主辦奧運會的前例,萬一私人舉辦者半途而廢或臨陣脫逃怎麼辦?由於《憲章》已明確規定隻能由城市主辦奧運會,如果舉世矚目的奧運會交由私人主辦,那麼國際奧委會的顏麵何存?然而,奧運會的主辦權已經由洛杉磯獲得,再加上洛杉磯反複的申請,國際奧委會隻得答應。
於是,洛杉磯奧運會籌備組開始“物色”恰當的人選。他們擬定了如下的標準:個人舉辦者必須是洛杉磯合法長住居民,年齡在40~55歲之間,熟悉洛杉磯及周邊地區環境,熱愛體育運動,具有經濟管理和國際事務等多方麵的經驗。同時,個人舉辦者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現實:洛杉磯奧運會籌備組不提供任何資金。洛杉磯奧運會籌備組把所有合格人員的名單輸入了電腦。電腦高頻率地運轉著,經過一次又一次地篩選,計算機選定了猶太人彼得·尤伯羅斯。
於是,一封寄予重托的、熱情洋溢的邀請函飛向了尤伯羅斯。熱情的邀請激起了尤伯羅斯極大的興趣。當籌備組的工作人員談起理想人選的標準後,尤伯羅斯感到那簡直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
他的妻子昔妮看後也感到意外,不由感慨地說:“不是像他,就是他。這標準就是根據尤伯羅斯的情況而定的。”
在奧運史上,由私人主辦奧運會確實是第一次,更何況前幾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無一不在財政上出現嚴重虧損,這為奧運會的主辦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所以,對於舉辦奧運會,一般人是絕不敢問津的。
麵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尤伯羅斯沒有退卻,他把承辦奧運會看作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他愉快地簽署了奧運會籌委會提出的協議。尤伯羅斯不是一個輕率的人,如果沒有很大的把握,他是不會簽署如此重大的協議。
尤伯羅斯馬上投入到舉辦奧運會的準備工作中,他在想著解決巨額資金的方法,他想到了電視轉播權和奧運會期間的廣告收入。
首先,尤伯羅斯決定利用各競爭對手的競爭心理獲取高額的讚助收入。尤伯羅斯製定了讚助規定:本屆奧運會隻接受30家正式的讚助單位,每一個行業隻選擇一家,每家至少讚助400萬美元。作為回報,讚助者取得在本屆奧運會上某項商品的專賣權。世界各大公司都把在奧運會上的廣告宣傳看作是提高產品知名度的最佳方式,為了獲得專賣權,各大公司拚命抬高讚助金額。
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兩個飲料供應商,曆來是競爭對手,每一屆奧運會上,兩家公司都會進行正麵的交鋒。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上,百事可樂下了大的賭注,結果占了上風,不僅提高了產品的社會知名度,也提高了產品的銷量。可口可樂向來以老大自居,一不留神竟在競爭中處於下風,自然不會甘心,在這次洛杉磯奧運會上,可口可樂決心重振雄風,再次爭回自己“龍頭老大”的地位。
尤伯羅斯向兩家公司拋出了400萬美元的底價。百事可樂嚴重低估了對手的實力,甚至還沉浸在莫斯科奧運會的勝利之中,思想麻痹,準備不充分。憋了一口氣的可口可樂公司經過精心研究策劃,早已胸有成竹,一開口就把讚助費提高到1300萬美元,竟然高出底價3倍多,遠遠超出了尤伯羅斯的估計。大喜過望的尤伯羅斯立即批準可口可樂成為此屆奧運會中飲料行業的獨家讚助商。
笑納了可口可樂公司的1300萬美元後,尤伯羅斯又把目光對準了感光膠片的兩位大亨:柯達公司和富士公司,他報出的底價同樣是400萬美元。
柯達公司開始時也希望獲得產品專賣權,但他們認為尤伯羅斯提出的400萬美元的讚助要求過高,他們隻同意提供100萬美元,另外可以考慮贈送一大批膠卷。尤伯羅斯為了爭取到讚助費,他親自飛到柯達公司的總部,希望通過曉以利害的勸說,使柯達公司的總裁能夠接受組委會的條件。然而,萬萬沒有料到的是,美國膠片巨頭柯達公司自恃資曆和財力,沒有做出絲毫的讓步。柯達公司總裁滿以為憑借自己的地位和技術優勢,即使不改變條件也可以獲得獨家讚助權,他們在等待著尤伯羅斯的讓步。
柯達公司的總裁們把事情估計得過於簡單了,一向注重搜集商業信息的日本人決心抓住此次難得的機會,一舉打入美國市場。富士公司的決策者們立即進行分析研究,並派出專員和尤伯羅斯討價還價,最後富士公司以700萬美元的價格買斷了洛杉磯奧運會膠卷獨家讚助權。
“半路殺出了程咬金”,日本人搶占了自己的市場,一向自以為是的柯達公司萬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事情。當柯達公司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並準備發起反擊時,為時已晚,富士膠卷已經充斥了美國市場,為此柯達公司廣告部的經理被撤職。
在奧運會的汽車廣告方麵,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日本豐田等幾家汽車公司的競爭更是激烈,彼此都竭盡全力爭取這“惟一”的讚助權……
根據尤伯羅斯的統計,企業讚助共計獲得3.85億美元,高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總讚助費用的40多倍。由此可見,抓住並利用好現有資源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拍賣奧運會電視轉播權,是籌集資金的主要方式。這項專利拍賣的價值確實難以估計,最初時候,尤伯羅斯的工作人員將最高拍賣價定為1.52億美元,但尤伯羅斯認為太低,立即予以否定。為了確定適當的價格,他親自研究了前兩屆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價格,又仔細分析了美國電視台各種廣告的報價,最終確定2.5億美元為拍賣底價。他還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把奧運會的廣播轉播權,分別賣給了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從此打破了廣播電台免費轉播體育比賽的慣例。
根據規定,奧運會開幕前,奧運聖火要從希臘的奧林匹克點燃,經空運到達紐約,繞行美國32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全程共計1.5萬公裏,途經41個城市和近1000多個鄉鎮,全程通過接力的形式傳到洛杉磯,然後在開幕式上點燃奧運聖火。
尤伯羅斯同樣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發現很多人渴望參加奧運火炬接力跑,並把它當成值得誇耀的事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公開出賣參加奧運聖火接力跑的權利,並規定凡是參加奧運火炬接力跑的人,每跑1英裏,須交納3000美元。
世界輿論為之嘩然,這個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但他堅持自己的做法,盡管如此,仍然有大批美國人積極報名參加,最後尤伯羅斯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籌款。
另外,尤伯羅斯別出心裁地設立了“讚助人計劃票”,凡願讚助2.5萬美元者,在奧運會期間每天都可獲得兩個位置最佳的看台;如果想到奧運會的運動場上做生意,每家廠商必須讚助50萬美元。結果,有50家廠商爭相讚助。與此同時,組委會還發行了各種紀念品、吉祥物。
奧運會籌辦期間,尤伯羅斯想盡一切辦法,節省、籌集奧運會開支。1932年洛杉磯曾經舉辦過奧運會,以前的一些體育設施依然保留著,所以,尤伯羅斯雇人將這些設施修繕一番後,然後繼續投入使用。
為了節約開支,尤伯羅斯隻聘請了2000名正式的工作人員,其餘的全部是熱愛體育運動的誌願者。僅這些方麵,尤伯羅斯就節省了一大筆錢。
奧運會日益臨近,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洛杉磯裝點得十分漂亮。由各公司讚助整修和重建的各種體育設施煥然一新。“功夫不負有心人”,尤伯羅斯用自己的“傑作”等待奧運會的開幕。
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先生和主任貝利烏夫人,視察了這些設施,都表示非常滿意。他們拉住尤伯羅斯的手說:“本次洛杉磯奧運會的組織工作是最好的,簡直是無可挑剔。”
本屆奧運會的規模,超過以往任何一屆,共有7960名運動員參賽。奧運會期間,各方麵的組織籌備工作非常到位,觀眾十分踴躍,門票供不應求。田徑比賽時,9萬人的體育場天天爆滿。本次奧運會上,曾經被美國視為冷門的足球比賽,觀看人數竟奇跡般的增長幾倍。曲棍球比賽也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在多傑爾體育場的棒球表演賽中,現場的觀眾幾乎擠滿了過道。與此同時,全世界的體育愛好者,都在第一時間收看了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激動人心的比賽和精彩的閉幕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奧運會結束以後,觀眾對此評價甚高,尤伯羅斯如釋重負。在記者招待會上,他高興地宣稱,本屆奧運會改變了以往虧本的現象,第一次贏得了利潤,但由於盈利數目巨大,目前仍然在統計之中。一個月後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對外界宣布了盈利的具體數字:奧運會盈利2.5億美元。
尤伯羅斯確實可稱為經營天才,在這次奧運會上,他的才能被充分展現出來了。他不僅把奧運會搞得有聲有色,而且還改變了以往的虧本現象,並取得了豐厚的利潤,為以後奧運會的舉辦,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尤伯羅斯是猶太商人中的一個代表,是猶太人推崇的傑出人物。
猶太智慧借鑒:
社會經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借助資源成就事業的經營方式,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有誌於成功的商人,要合理利用外界資源,不要讓成功和財富從自己的身邊悄悄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