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戒除導致失敗的品質(1)(2 / 3)

無信不立,失信就是失敗

講信用的人走到哪裏都受人尊重,受人歡迎,而不講信用的人,則會受到眾人的唾棄。

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曾說:“言不信者,行不果。”人無信不立,信用是一種必備的美德。不講信用,失信於人的人,其結果都自己不利。《鬱離子》中就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從前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賬了。他隻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毫不費力地得十兩金子,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漁夫隻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所有人都放棄了救商人的念頭。商人淹死了。

可見,在生活中,誰不講信用,在他遭難時候,是很難獲得幫助的。

曆史上的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我們都知道,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隻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當他們弄明白這是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的遊戲時,心裏都很氣憤,但也不好發作。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周幽王趕忙讓人再燃烽火,但是,這次諸侯都沒有到,他們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被俘虜了。

同樣在褒姒“烽火戲諸侯”的地方,400年後,卻出現了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上麵這兩個故事一正一反,都說明了信用的重要性。失信於人,既顯示出一個人的人格低下,品行不端,又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愚蠢行為,這樣的人將來很難成就大事。

與人相處,要講信用。講信用的人,才能讓人有安全感,才能讓人願意接近,贏得別人的信任,自己也會心安。施信於人,取信於人,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反之,就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關於講信用,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人無信不立”。春秋時期的晉文公,以“信”為“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漢代的季布說:“交談中,生死同,一諾千金重。”大詩人李白有“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的詩句,都說明守信的重要。

在社會上,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講信用,要想獲得朋友,也需講信用。就像一位哲人所言:講信用的人走到哪裏都受人尊重,受人歡迎,而不講信用的人,則會受到眾人的唾棄。

記住:與人相處,雖不必一言九鼎,但做了不一定要說,說了就一定要做到!

學會淡定,嫉妒會使心靈扭曲

善嫉的人,隻是用自己所有的快樂換取痛苦,隻是將自己美好的心靈變得扭曲,而不能再改變其他。

所謂淡定,就是心態平和,坦然接受發生的一切,不嫉恨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也能夠寬容別人的過失。但是,生活中能夠做到心態平和者並不多,而嫉妒則像惡魔一樣,常使一些人失去理智,使他們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損失。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不要讓嫉妒的蛇鑽進你的心裏,這條蛇會腐蝕人的頭腦,毀壞人的心靈。”

嫉妒是一把雙刃劍,在你去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了自己,曆史上很多因為嫉妒他人而最終也傷害了自己的故事。漢武帝的第一位皇後陳阿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