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說“霸”與“稱霸”(1 / 1)

“霸”是當前常用的一個字,意為憑借暴力壓服他人。也因為我們用慣了霸字的這個意義,乃至我們一看到霸這個方塊字,就仿佛看到了一張蠻橫無理的麵孔,橫行霸道,受到人們的憎惡。實際上,霸的原意可以說是與現代這個含義毫無關係的,那麼這個意義是如何演變來的呢?

霸的原意是什麼呢?霸中有個“月”字,這透露出霸的原始意義是與月亮有關的。甲骨文中沒有霸字,但金文中霸字卻屢屢出現。周代銅器的鼎彝尊卣中的銘文裏不少是有霸字的。如“南季鼎”有“惟五月既生霸庚午”的文字,“頌鼎”有“惟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就是最近在陝西眉縣出土的周代窖藏銅器“三十二年鼎”、“四十三年鼎”的銘文上也都有“既生霸”的記載。讀者可以直覺地感到這裏的霸字肯定不是“稱霸”之霸的。那麼這裏的“霸”字作何講呢?漢代許慎的《說文》解釋說:“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意為:霸是指新生月亮的光影。趕上大月(陰曆)在初二,趕上小月在初三。實際上這個解釋是有問題的。因為“霸”與“魄”,聲同(皆屬唇音,先秦沒有輕唇音),可以假借。《尚書》中的《武成》、《康誥》、《顧命》等篇皆有“旁生魄”、“哉生魄”之類的句子,而當《漢書·律曆誌》中引《武成》作“旁生霸”,引《顧命》作“哉生霸”。“霸”、“魄”可通,用“魄”來解釋“霸”是同義反複。段玉裁注認為“月初生明為霸”(有人解釋為“月球西半有光處”,也就是一彎新月為“霸”,那如何解釋“旁生霸”、“既死霸”呢?岑仲勉先生又求知過深,認為霸字本義來自梵文,表示月之一半。這與老先生認為早在先秦就有西域人進入中原的觀點有關。我以為段玉裁引的孟康一句話最能揭示霸的本義。“魄,月質也”,魄與霸通,霸也是月質。什麼是月質呢?是指月亮之所以是月亮的質的規定。魄的本義是指人的精神,這時比人的形體更為重要的,是第一義的。霸對於月亮也是如此。它是月的本質,月亮有光的時候是“生霸”,無光時,則是“死霸”。這是霸的本義,自春秋以後,這個意義逐漸消退,以暴力稱雄的意義逐漸凸現了出來。實際上霸隻是伯的假借字。

甲文中就有伯(寫作“白”)字,是個象形字,像大拇指之形,用以表示老大或第一,在兄弟排行中伯仲叔季,伯是老大。《詩經》中“將伯助予”就是求求你啊老大哥,救救我。在封爵中有公侯伯子男,它是諸侯中的一個等級。自周初到春秋時期,“伯”又是諸侯間的老大,有領導諸位諸侯的權力。西周中葉以後,周天子權力日漸衰弱,外族入侵,諸侯之間以大欺小,以強淩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周天子自顧不暇,沒有力量管諸侯事,這時需要出來一位強有力的諸侯作為“伯”來領導大小諸侯,抵抗外族入侵,調解諸侯之間的關係,興亡繼絕。春秋時代第一個作“伯”是齊桓公,他在管仲的輔佐下“霸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尊王攘夷,在諸侯之間,主持公道,受到孔子的讚美。後來成為“伯”的還有晉文公、楚莊公等。魄與伯音同義近,魄與霸可以互通,霸自然也可通“伯”了。春秋五伯也稱之“五霸”了,伯道也就是霸道了。在儒家創始者來看,霸道雖然遠遜王道,但是他們抵禦外侮,尊崇王室,在諸侯之間建立秩序,不許大欺小,強淩弱,給天下帶來了短暫的安定。所以孔子讚美幫助齊桓公稱霸的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沒有管仲我就要受外族統治了),還說他的功業給老百姓帶來許多好處。但儒家的理想是以仁義征服天下,反對暴力,因此,靠暴力的霸道也就越來越貶值了。這也影響了輿論,霸道終於成了負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