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你等著瞧好了。”青年畫家對悻悻然離去的有錢人說道。經過這一事件的打擊,畫家離開了那個傷心地,去別處重新拜師學藝,日夜苦練。功夫不負苦心人,十幾年後,他終於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藝術界裏,他成了一位知名的人物畫家。而那個有錢人呢?自從離開畫室後,第二天就把畫家的畫和話忘記了。直到有一天,他的好幾位朋友不約而同來告訴他:“有一件事好奇怪哦!這些天我們去參觀一位成名藝術家的畫展,其中有一幅畫不二價,畫中的人物跟你長得一模一樣,標價格二十萬。好笑的是,這幅畫的標題竟然是——賊。”有錢人一聽仿佛被人當頭打了一棒,想到了十幾年前的畫家。他一想到那幅畫的標題竟然是賊,就感覺對自己的傷害太大了,他立刻連夜趕去找青年畫家,向他道歉,並且花了二十萬買回了那幅畫。青年畫家憑著一股不服輸的誌氣,讓有錢人低了頭。這個年輕人名叫畢卡索。
人的天性是虛偽的,由於畢卡索經常在心裏告誡自己,絕不能被別人瞧不起,因此他決定為自己爭口氣,他憑借自己的誌氣去挫敗對方的銳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麵子。
什麼叫做“誌氣”?卡內基說:“朝著一定的目標走去是‘誌’,一鼓作氣中途不停止是‘氣’,兩者結合起來就是誌氣。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於此”。
李白說:“大丈夫一定要有闖蕩天下的誌向”。劉炎說:“君子的誌向是造福天下,小人的誌向是榮耀自身”。
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爭一口氣,爭這口氣,許多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往往在你挺直的脊梁麵前迎刃而解;不爭這口氣,一點磕碰也會讓你摔個大跟頭,生存的路子也會越走越窄。
麵對歧視,你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自暴自棄,而是應該先問問自己:我是不是瞧得起自己?我是不是有誌氣做“最好的自己”?我是不是付出了“八倍的辛勞”?下麵這兩個例子都能給你提供最好的答案。
傑克從小就自以為自己是個音樂家。上初中時他就演奏手鼓,但是水平並不高。他還自認為是個歌唱家,有時,他連調都拿不準。有些同學嘲笑他,唱得這麼差,還想當歌唱家,簡直是癡心妄想。這些話使得傑克非常沒有麵子,可傑克對這些冷嘲熱諷並沒有放在心上,他知道,靠爭論是沒有用的,隻有靠爭氣,用事實來回擊。從此他更加奮發努力,專心在音樂這條艱難的路上走著。
幾年過去了,他的同學都上了大學,而傑克,繼續追求他當歌唱家兼作曲家的夢想,去了納什維爾。
一到納什維爾,傑克就傾其所有,買了一輛二手車,睡在裏麵。他找了一份夜班的工作,以便白天可以去跑唱片公司。年複一年,他學習彈吉它,不停地寫歌、練唱、找門子。
有一天,他以前的兩個同學聚在了一起,其中一個讓另一個聽了一段非常優美的歌曲,這個同學說:“這是傑克的歌,現在已經上了流行音樂排行榜啦。”
另一個同學簡直不敢相信:一首由傑克自己創作和錄製的歌曲!他終於成功了。
經過多年的執著追求,這個從十幾歲就開始夢想的歌唱家終於出人頭地了,也為自己爭了一口氣。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剛從軍中退伍時,隻有高中學曆,沒有什麼技術特長,最後隻好到一家印刷廠,擔任“送貨員”的工作。一天,這年輕人要將一整車的書,送到某大學的七樓辦公室。當他先把兩捆書扛到電梯口等候時,一位五十多歲的警衛員走過來告訴他:“這電梯是給教授、老師專門搭乘的,其他人一律不準搭,你必須走樓梯!”
於是年輕人向警衛員解釋道:“我不是學生,我是送貨員,這是你們學校訂的書,我要把整車的送書到七樓辦公室。”可警衛員並不理解他,而是一臉無情地說:“不行就是不行,你不是教授,也不是老師,不準搭電梯!”於是兩人就在電梯口一直吵,無論年輕人怎麼說,警衛依然不予放行,年輕人心想,四、五十捆書,要搬完至少要來回走七層樓梯二十多趟,誰能受得了!最後,年輕人無法忍受這“無理的刁難”,就心一橫,把這些書放在了大廳角落,毫不心虛地離開了那裏。
回到廠子後,年輕人向老板解釋了事情原委,並且也獲得了諒解。雖說年輕人得到了諒解,但他依然向老板提出了辭職,並且立刻到書店購買了整套高中教材和參考書,含淚發誓,一定要奮發圖強,考上大學,絕不再讓別人“瞧不起”。正是人的虛偽天性使得他想要為自己爭口氣,不被別人看不起。
年輕人在辭職後,天天閉門苦讀十四個小時,因為他知道,時間不多了,高考快要到了,他已無退路可走,每當他偷懶、懈怠時,腦中就想起“警衛不準他搭電梯”時被羞辱、歧視的一幕,從而就會打起精神、加倍努力去學習。
終於,這年輕人考上了某大學醫學院。二十多年後,他成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醫生。試想,如果當初他沒有一定的虛榮心,他會成功嗎?正是那種虛偽的天性使得他有為自己爭氣的決心,從而才會給自己帶來麵子,才會出人頭地。
一個人,無論窮與富,都應該做一個有誌氣的人,有誌氣才有體麵與高尚,有體麵和高尚才有真正的美麗。這種美是一種不同平凡美,仿佛是太陽、月亮、森林與鮮花。天然,大方,超凡脫俗……這樣使自己怡然自得,讓懂得它的人賞心悅目。一個人這麼活一輩子,也就夠了。
在印第安納波裏斯市北區一幢整潔的木屋裏,住著一個頭發花白但很整齊的老人,他瘦小駝背,無親無故,孤零零地住在那裏。他叫華思,27年來,他一直挨家挨戶地兜售雜貨,以此謀生。華思老人有三件事非常令人難忘:一是他從來不當自己是小販,他總是對顧客說:“我是推銷員”;二是限定自己每年到每戶人家的次數為3趟,說這樣不至於討人厭,並以此說明他是一位懂規矩的推銷員;三是他從不向鄰居推銷,每有鄰居向他買東西,他就說:“我是你的街坊嘛。希望你當我是街坊,而不是站在你門口的推銷員。”
在1971年2月的一天,華思老人離開了人世。次日,當地報紙上登出一篇有關華思老人的文章,其中透露了華思生前說過的一句話,就是“擔心將來死了沒人送終”。出乎意料的是,華思葬禮的那天,無論是男女還是老少,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凡是認識華思的人都來到墓地,為華思送行。
華思生前的活法,是最有尊嚴的活法,華思的尊嚴來自於他懂得為自己爭氣,從不輕視自己。他努力做到,既要生存,又不至於讓顧客討厭自己,在鄰居麵前堅守“街坊”的角色不變。一個靠做小買賣為生的人,需要什麼樣的心境和修養,才會節製得如此完美從而使自己活得這般有尊嚴!事實表明,華思老人生前那頗具尊嚴的活法,為他爭了口氣,也為他帶來了許多麵子。
爭氣是智慧的象征,是人生的主旋律。會爭氣,說明這個人有誌氣;能爭氣的人說明這個人很上進。一個不會爭氣的人,說明這個人既沒有誌氣,將來又沒有成功的可能,這個人永遠被別人瞧不起。
3.誰都想流芳百世
人生在世,必然要追求名和利。人除了需要物質享受以外,還需要精神享受,除了物質方麵的追求,還有精神方麵的追求。沒有不圖名不圖利的人,隻要是正常人,他就需要物質生活,需要名譽。誰不想流芳百世呢?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會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盡管每個人所受教育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都希望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托·富勒說過:“人有一個好名聲,就等於擁有一大筆財產。”古人雲:“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些都說明,人有一個好名聲是多麼重要。
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可見先前的人,對於名格外的重視。三代以下,很有追名的風氣,加上大師們的提倡,中國古代君子人物,更趨向於名聲的美好,所謂“當求萬世名”,“贏得生前身後名”,這就使後世效仿君子的人活得很辛苦!名有好壞之分,但凡追名者,都是求好名聲,極少有“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遺臭萬年”者。而要求好名,非得付出一定的才智和心血,然後才得一小小的評價,付出得多,名聲才會大。
孔子之所以能夠“萬古不朽”,並不是因為他生前的名聲,而是因為他被曆代統治者常常“引用”。孔子的思想迎合了一個統治者的根本利益,使得統治者可以舒舒服服地奴役被統治者。所以,孔子就被曆代統治者們尊為“聖人”。
太陽之所以能夠“萬古不朽”,也正是因為它能被世間的人們“引用”。因為人們的生存無法離開太陽的光芒。而且,隻要是青天白日,我們就能看到太陽在高空中向人們示威。所以,人們從來不敢忘記太陽,即使它千百年來一言不發。
一個人的名聲是不固定的。在今天紅極一時的,在明天可能會灰飛煙滅;在今天默默無聞的,在明天可能如日月般輝煌。名聲的存在和消失,不可能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
如果你追求名聲,不妨追求名聲的久遠。短暫的名聲即使輝煌,也無法掩蓋住成名者的淺薄。
名聲觀體現一個人的思想意識。正確的名聲觀會給人力量和勇氣。如果不顧名聲,甚至不顧廉恥而為所欲為,他必將自毀。注重名聲會使一個人產生自尊心和自製力,在做事的時候就會考慮到事後的影響。
為名而活並不是丟人的事,誰都想讓自己成為英雄、名人,從古至今,視名節重於性命的人多得是。更有為名不擇手段,將人類曆史上著名寺廟付之一炬的狂徒。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例子也不少。逼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潑皮,就因韓信成名而垂青史。翻開曆史,佞臣、奸人、梟雄、宦官、妓女、乞丐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的。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曆史是由所有活動著的人們共同創造的。
人有好壞,名有善惡。有人以惡名為不恥,不惜以死洗刷自己;也有人好死不如賴活,苟且偷生。
讓活著的人永遠懷念的是為人類、民族的發展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行為品德可為楷模的人,即便他們活著的目的未必是為了青史留名。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不管是生活在什麼時代的人,也不管生活在什麼家庭的人,都想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個英雄,能在身後留下一個好名聲,“名垂青史”,“流芳千古”,沒有不重視自己名聲的,有的人甚至把名聲看得比生命還重,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好人的名聲是以犧牲自我利益為前提的。他的好名聲越大,他犧牲的東西就越多。
王彥章是五代時候的人,他年輕時跟隨梁太祖打仗,立下不少的戰績,太祖死後又為末帝鞏固了梁朝的江山,功勞不算不大。可是當王彥章攻打後唐連續兩次失敗後,向來對他有反感的人趁機向末帝說王彥章的壞話,最後王彥章被罷免了兵權。不到半年,後梁江山不保,隻好再度請出王彥章。
一次,王彥章被唐兵活捉了,後唐莊宗很賞識他,想讓他做將領,王彥章說:“哪有當將領的人,早上替這個國家效力,晚上又為另一個國家做事的?所以請大王給我一刀,我沒有怨言,隻會感到很榮幸。”最後雖然他還是死了,但是他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他的舉動為他贏得了麵子,同時也讓他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名聲觀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名聲會給一個人極大的勇氣,會使一個人有無窮的力量,會使這個人在社會上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如果一個人不考慮名聲,不顧廉恥而為所欲為,那他必將毀於名聲。注重好的名聲將對一個人產生極大的約束力,如果說出一些低級趣味的話,說出一些欠公道的話,那別人就會指責他、小看他、恥笑他。
有些人提倡不圖名,不圖利,做一個純粹而高尚的人,但目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為了好名聲而嚴格要求自己,要比那些不顧名聲,不顧臉麵、惟利是圖的人要好得多,而且是許多人能做得到的。我們所要反對的,是那種追名逐利、惟利是圖,為了個人名利不擇手段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說,名聲也有其純潔高尚的一麵。
那麼我們該如何得到一個好名聲呢?
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博得他人的好感,就要用自己的才能去為他人謀取利益,為人民建功立業,對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隻有為他人謀利益,為社會做貢獻,才會得到他人的讚賞與肯定,才能在別人心目中樹立起一個好形象。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為人民大眾謀利益者,就能千古永垂,為自己謀私利者,隻能榮耀一時,過後,人們也便將之拋置腦後。為人民大眾者,死則尤生,為自己私利者,生則如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利者,個人之利益也,義者,眾人之利益也,為他人謀利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義”,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不義”,舍棄自己的利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君子”,就會使人們敬重他,而不顧人民群眾的利益,隻顧個人利益,就是“小人”,人們隻有“唾棄”他。
人們為了博得眾人的稱頌和愛戴,為了自己的名聲,就要用自己的才能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去推動社會的進步,為人民群眾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能做一個隻吃不幹的懶惰之人。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自己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為了滿足人生來就有的虛榮心,就要努力為社會勞動,為推動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4.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一種本能,也是人的天性。美國著名哲學家桑塔耶納曾在對美的哲學是一種價值學論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美是真,美是理想的表現,美是神的完善之象征,美是善的感性顯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善、美”。這是人們共同的崇尚和追求,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流。
麵子是每個人做人的尊嚴的重要外部表現,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貶抑或傷害他人的自尊,愛麵子並非是件壞事,愛美也並非是件壞事,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看起來美一點,從而為自己贏得一定的麵子,這有何錯呢?
美,是什麼?這是一個說不清的大題目,就讓美學家們去做各式抽象道理的探討吧。先來舉個例子:大洋洲的土著人特別愛打扮自己以及如何打扮自己,也就是常說的特別愛美。
大洋洲的土著人為什麼要花極大的氣力、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忍受終生的痛苦來打扮自己呢?隻有一個解釋:愛美。這種愛美之心,是人類的天性。
從大洋洲土著人愛美的天性悟出來的道理是:就滿足視覺欲來講,美是一種奢侈行為,是人類超越動物的重大標誌。人類自從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便把他的第一個意識性代價奉獻給了美。人類聰明才智的培養和現代文明的形成,都最早起源於愛美之心。所以說,愛美,欣賞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重視,每個人都期待出類拔萃,每個人都渴望令人刮目相看,這樣自己才會感覺有麵子。尊重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要。
當上帝造了男人之後,才發現有些許缺憾,就好比一個小孩子終於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玩具,無比欣喜之後,發現沒有玩伴一起分享這份快樂一樣,這份孤獨感染了上帝,於是他又造了女人,而且是要和男人絕對的互補起來。
所以,在上帝造就女人的同時,也給了男人審美的權利,因此天下的女人都在拚命地打扮自己,而天下的男人都在尋找著美。或許男人喜歡美女的原因就在這裏。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受到別人的稱讚,就會感到愉快和喜悅。正如潤滑劑可以使輪子轉得快。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正是個人價值的生動體現。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看到和肯定自己這些優點和長處,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因此,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讚美之詞,也會使人感到信任、友好、歡心、溫馨。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欣賞自己,因為這樣才會有成就感。人的天性總是愛美的,無論男女。
60歲的張先生到一家整形美容外科,花3000多塊錢一口氣將雙眼皮手術、麵頰脂肪填充手術做完,實現了他“年輕10歲”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