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麵子,首屈一指,中國人的消費觀念超前之程度,也是首屈一指。而這種生活費觀念是畸形的,是愛麵子的一種體現。
1.請客吃飯愛講排場
吃飯是人最基本的一種生理需求。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可見吃飯的重要作用是為了填飽肚子。然而,如今的“請客吃飯”已不再是單純的請客吃飯,大部分人把請客吃飯當作是對自己麵子的維護,因此,請客吃飯愛講排場就成了如今人們的一種喜好。實際上這已經脫離了單純的吃飯這個簡單的範疇了。並且,請客吃飯講排場,古已有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中國人十分信奉“民以食為天”的信條。“悠悠萬事,唯吃為大”,體現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請客吃飯便成為首選。久而久之,連“吃了嗎?”都變成了問候語,可見吃的重要位置。於是,飯桌上便成了擺闊的場所。一般而言,請客吃飯並不在吃,而在於顯示主人的經濟實力和對被請對象的誠意。在很多人心目中,請客的誠意與花錢的多少和浪費的多少成正比。在此意之上,鋪張與浪費就成為必然。老百姓常說“請客盤見底是要招人恥笑的”,與之相反,剩得越多就會感覺越光榮越體麵越讓人稱道,而主人的臉上也最有光,對於主人來說,也就為自己掙得了麵子。
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是很要麵子的,他們在花費上浪費比較多。很多飯店的服務員都會目睹到這樣的情景:很多小夥子帶著女朋友來吃飯,為了講排場,本來兩個人點三個菜已經夠吃,但卻點了六個菜。到最後沒有吃完,浪費了反倒覺得自己很大方,臉上很有麵子。
另外,婚宴和節假日親戚朋友請客吃飯更是講排場。在小劉的婚宴上,10個人一桌,服務員不斷上菜,大家都快吃完了,一道一道菜還在繼續上。當大家離去時,許多菜特別是大魚大肉還是滿滿的,有的菜根本就沒有動過筷子。這些剩飯剩菜被倒進泔水桶,全都浪費掉了。而各種節假日及婚慶宴會上的浪費,不但被許多人忽略,甚至還成了烘托喜慶氣氛的必備條件。剛剛舉行過婚禮的一對年輕人這樣說,雖然知道婚宴上準備的十幾道菜肯定要剩不少,但還是要超量預備,如果婚宴上的飯菜量正合適,或者所剩無幾,會被人笑話。更有甚者,在婚宴和節假日請客吃飯時,點菜更是講究,為了圖個吉利,一般都是雙數:四個涼菜、八個熱菜被稱為“四平八穩”,六個涼菜、六個熱菜寓意“六六大順”,十個涼菜、十個熱菜叫做“十全十美”。這樣點菜,一般都吃不完,自然最後的浪費就特別大。因此,餐桌上的排場雖然給主人贏得了麵子,但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大的浪費。
許多大型飯店的餐飲部經理訴說餐桌上的排場時,曾這樣說:“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招待客戶就是想讓人家吃得舒心,菜要點得高檔,量要多,吃得有剩餘,才能顯得出請客者的大方有誠意。一頓飯錢都花得起,誰還在乎多點幾個菜呢?”對於這樣的消費,至少一千元一桌,高的起碼要四五千元一桌。一位外企業務經理說:“我畢竟代表公司,點少了麵子過不去。剩點菜不要緊,一桌菜能簽一個訂貨合同,還是很劃算的。”請客的代價不僅是金錢,還有浪費的食物。似乎花錢越多、浪費越大,就顯得越有誠意。常聽餐館的老板和服務員說,“老外”摳門,比中國人小氣。當時真讓人有點不解,很多國家比我國發達,人均收入遠遠高於我們,但是他們在餐桌上反而比我們節儉得多。有位飯店服務員說,客人在大廳吃飯,約70%打包;在包廂吃飯,愛麵子、講排場的多些,隻有50%的人打包。有個飯店總經理助理說:“平時商務宴請,政務宴請,打包的較少,朋友聚會家庭聚會,婚宴壽宴打包的比較多。”
中國人對於自己最愛的就是麵子。有很多人家其實並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捉襟見肘的,可是他們偏偏要打腫了臉充胖子裝成很有錢的樣子,買衣服要買名牌的,吃東西要吃好的外國牌子的。外國人都說中國人太浪費太奢侈了,一個小小的聚會卻偏要到大酒店花個上千元撮一頓。
在酒店裏,你經常會看到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麵子,故意點了很多菜,這些菜大都是吃不完的,可是主人故意將沒有吃完的飯丟下,他們覺得打包實在是有失身份,太沒麵子了,似乎是不打包擺闊氣臉上才叫有“光”。
主人請吃飯一般有三個原則,一則是為了麵子請客吃飯。點菜叫菜,往往已不再是為了滿足客人的肚子,更多的時候是為了顯示主人的麵子,要擺派頭,顯氣派。二則是為了揩油,有不少飯局是吃公家的,無論是點菜者還是就餐者,都有點“不吃白不吃”的心理。三則是為了“有餘”,這種傳統的觀念雖然不科學,卻能讓一些人從心理上得到滿足感。
在生活中,不要說用兩道簡單的菜來宴請外賓,就是用此來招待經常往來的親朋好友,也足以讓我們感到惶恐不安。惶恐什麼?當然是害怕落一個“吝嗇”或“寒酸”的名聲,麵子失盡。雖然,對中國人來說,展示麵子的地方很多,但對於請人吃飯是絕不可視其為“小”的。中國人最常展示的麵子就是飯桌上的排場。
《中國人個性調查表》似乎就是一把衡量中國人個性的尺子。它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在“社會取向”的人格因素方麵。中國通常都更多地以潛規則與他人進行交往,從表麵上看大家“一團和氣”,然而,人人“心知肚明”,“各懷心事”,許多事都是在“桌麵底下”展開交易的。但美國人則將許多“潛規則”抬上桌麵,彼此“醜話說在前麵”,反而顯得更為“單純”。比如人們都愛講“麵子”。但中國人的“麵子”行為似乎很特別。
請客吃飯講排場,對中國人來說,可謂是麵子的最大表現之處。吃喝不是生理需要,而是為了某種心理需要,就好像排場越大,花錢越多,越能顯示出自己的尊貴程度。在國外的中餐館裏也可見到成群結隊的中國食客,有旅遊的,也有考察的;有自費的,也有公款的。他們經常抱著菜單隨意點,還有一種畫麵是,在他們酒足飯飽、剔牙打嗝兒時,桌上大多杯盤狼藉,剩下的菜從來不打包,哪怕是隻動了幾筷子的大魚大肉。
吃飯時剩點飯、剩點菜、剩點湯,已經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某酒店大堂經理這樣說到:“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上班族不願自己下廚,到飯攤、酒店吃飯成了他們的一大選擇。雖然近幾年來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已不斷提高,請客吃飯時,將酒店裏吃剩的菜打包回家,已不是新鮮事,但還是很難成為一種普遍的自覺行動。”有人問經理“看到這種情況,你們有怎樣的感受,會提醒顧客的浪費現象嗎?”這位大堂經理無奈的笑了一下:“我們感到可惜又無奈,錢是人家花的,沒辦法”。就在這時,旁邊一桌客人吃完準備結賬,同樣桌上十幾個菜都沒怎麼動,一位姓馬的先生這樣說,“不打包是因為麵子上過不去,本來請別人吃飯是個氣氛,你一打包顯的好小氣。”可見他們把節儉這一美德給丟掉了,同樣大數人都是為了那一層“麵子”。
當今好多人辦喜事,為了顯示自己的麵子,故意在一個很大很豪華的酒店舉行,讓下廚的人做了很多的美味佳肴,他們明知道客人們是吃不完的,但是為了麵子,也要那樣做,不然怎麼顯示出自己“財大氣粗”呢?如果婚宴上準備的飯菜量正合適,或所剩無幾,就會被許多有身份的人笑話。也顯示不出主人的“財大氣粗”的麵子。在一些辦喜事的酒店,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飯菜連動都沒動就被倒掉,服務人員不得發出“真心疼呀!”在崇尚節約的當今,過於浪費的婚宴已屬陋習。這樣的浪費,這樣的奢侈,能叫有“麵子”嗎?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中國81%的消費者在外出就餐時有食物剩餘的問題,但是28%的消費者表示,外出就餐時不考慮餐後打包的問題;53%的消費者表示,如果剩菜非常多才會考慮餐後打包。調查發現,30歲到40歲左右的男性消費者最容易超量點菜,並且餐後大多不打包。
據統計,2005年中國餐飲業零售額實現7486億元,而2006年全國餐飲消費預計將突破1萬億元。
上海市容環衛局的統計數據表明,上海餐飲業每天產生濾去液體後的泔水垃圾1100多噸,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超過2000噸。
“適度點餐,剩菜打包”,這本來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道理,更不是什麼難以實現的壯舉,要的隻是節約意識和舉手之勞。但在中國大地,餐桌上的鋪張陋習卻如此難以改變。
在X市開幕的國際美食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關注的熱點不是美食節本身,而是在這次美食節上公開展演的“滿漢全席”,共展出冷熱葷素一百九十餘道菜品,動用演員八十餘人,高級廚師三十餘人,其他工作人員也有三十餘人,前後耗費資金二十多萬元。然而當三天展演期結束後,這些真材實料耗巨資製作的美味佳肴大部分都被倒進了垃圾桶!這樣的浪費真叫人痛心疾首。
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美食節上有業內人士算出一筆不為常人所知的細賬——普通餐館一桌飯菜一般至少會剩下百分之十甚至更多,一家餐館平均每天就要倒掉五十公斤剩飯菜。僅對中國的一個省做了這樣的統計,一天這裏就要浪費掉五千噸飯菜,一個省在餐桌上造成的直接浪費就超過十億元。這樣算來,全國就有三十餘省(自治區、直轄市)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費就高達六百億元,原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餐桌上的浪費竟是如此觸目驚心!
有人粗略算了一筆賬,以本屆X市美食節上的“滿漢全席”為例,扔掉的二十萬元約相當於沈陽地區一個農民三十年的收入;而一個省半年倒進泔水桶的十億元,可以資助二百萬名希望工程的孩子(以每個孩子每年花費五百元計算)。可以看出浪費是多麼不光榮的一件事。
這樣的天文數字令人驚歎,但實際生活中餐桌上的浪費現象已經讓人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浪費是可恥的,尤其是浪費糧食!如果好好的飯菜不吃,要白白地棄之如垃圾,那不僅僅是倒掉了飯菜,更是糟蹋了多少人的勞動成果!更不尊重別人的付出!不過也不是每個地方都這樣做,還有些地方的人們是知道節儉的,如上海人就提倡飯菜打包,不僅僅是提倡了節約,更是尊重了別人的勞動成果。希望要效仿那些地方人的做法,讓節儉成為一種風尚。
在請客吃飯中,餐廳往往為了追逐經濟利益,當然希望顧客所報飯菜越多越好,作為消費者個人一定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不要為了麵子上好看和表述心情而把自己的血汗錢浪費掉。飯店把所剩食物打包讓顧客帶走不失為一個節儉和減少浪費的好辦法。不論公或私請客,主辦者不要認為打包是一件丟臉麵的事,自己的錢買來的東西,吃不完打包,於理於情沒有說不過去的。其實減少浪費,就要每位客人多一些節約意識,如果沒吃完,最好打包回家,“物盡其用”就是節約。節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優良傳統,倘若把節儉這一美德看成是丟“麵子”,有失身份,那麼這些人是最可恥的。
中國人好麵子,在酒店請客往往不免鋪張,點的菜經常吃不完。餐桌上的浪費,不能不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就這種大量浪費,卻早已拋棄了“粒粒皆辛苦”的古訓。
一些西方的餐廳會在牆上用中文寫上“請勿浪費、請勿喧嘩”,很明顯是什麼意思,但問題是我們許多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奇恥大辱,反而覺得不多點幾個菜“擺擺排場”,倒成了沒有麵子。至於打包,在這種奢侈消費的“麵子觀”下,更不可能實現。
美國人在“吃”的這一方麵的消費從來也不會很講究,一般都會以吃好為原則。上餐館時,他們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的打包回家。即使在最高級的宴請上,特別是西餐晚宴上,用餐形式基本上是以個人為單位,自己食用自己的那份。單獨請客時也是客人喜歡吃什麼就點什麼,從不強迫客人喝這吃那。美國人對中國人動輒十幾道菜上桌的做法不僅看不起,也不領情。曾見過這樣一個情景:一對美國夫婦被主人大魚大肉招待時,並沒有笑逐顏開,回請主人的也隻不過是一人幾塊錢的自助餐。
中國人的麵子,就是一種角色期待——“中國人是作為角色而存在的,而不是作為人本身而存在的”——能夠以某種方式滿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麵子。
什麼是角色期待?換而言之,就是:我是某某長,除了我個人之外,在我的臉上就多了某某長的麵子;我是某方麵的重要人物,那臉上就增添了重要人物的麵子;我是某方麵的名人,名人的麵子就掛在了臉上……如此等等。
對於國人來講,麵子問題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做得一點麵子都沒有的時候,似乎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生命也變得毫無意義了。
麵子貫穿於社會生活各階層,各方麵,大人物要麵子,小人物也要麵子,隻是大人物要的是大麵子,而小人物自然是小麵子了。官場中辦公事講麵子,私交中辦私事講麵子。就連請客吃飯也有麵子問題。如下級請上級吃飯,上級能來,那是給麵子,事求於人,被求之人能來,是給麵子,無事相求,隻想聯絡聯絡感情,請一些重要人物,而那些重要人物能來,那是給足了麵子。吃飯的地方也有麵子問題,這麵子就是要與來吃飯的人的身份相符,如果“檔次”不夠,那就有怠慢之嫌,這“怠慢”自然就讓受請之人失去了麵子,那就會落了個花錢不討好的下場。
由此可以看出麵子之重要,而在請客吃飯上的排場則是其表現之一。但愛麵子也應適可而止,吃飯過於講排場可以說是一種畸形的浪費。
2.海外消費一擲千金,是真闊了還是為了麵子
如今,中國人在國外花錢,真是一擲千金,慷慨大方,戴名表、首飾,住豪華酒店,擺極豐盛的宴席。
奇怪的是,一向不愛露富的中國人到了國外後,特別放得開,許多人總是要在外國人麵前顯示自己的富有。特別是海外旅遊,在為期12天的歐洲旅行中,中國遊客平均要消費2090美元,去澳洲旅遊的中國遊客人均消費約2200美元,而日本遊客隻花費約712美元國人難道從來沒有享受過“地球村”的待遇?從來沒有穿過時區的炫目體驗?白天在巴黎購物,夜晚徜徉於柏林街頭?不,看看這組數據你就知道了:中國出境旅遊市場每年平均增長20%多。世界旅遊組織曾經預計,最遲至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大遊客輸出國。讓海外旅遊業人士欣然的不僅僅是數量上的人數眾多,最重要的是,對於這一點,澳大利亞的旅遊行業早已心照不宣。這個已對中國內地10個省區開放旅遊簽證的國家感歎,中國遊客的旅遊消費已高過發達國家日本,成為在澳大利亞花錢最多的遊客。
據澳大利亞旅遊部門統計,自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中國內地赴澳大利亞旅遊的人數超過10萬人,居各國之首,而購物出手也越趨大方,讓澳大利亞人深感震驚。統計數據表明,來自中國內地的遊客,在澳大利亞人均消費約2200美元,而原來一直視為闊綽遊客的日本人僅為712美元。相比之下,中國人在澳洲的消費三倍於日本人。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中國內地每年拿旅遊簽證到日本觀光的人數約4萬人,加上商務考察和留學等,每年赴日人數約45萬人。出於消費增長的考慮,日本政府近期又推出新計劃,計劃在2010年,要吸引300萬中國人到日本消費。而在這之前,歐洲20多個國家也對中國開放旅遊市場,歐洲人看重的也是中國人的錢包。事實上,現在中國人在海外購物的高消費,已引起全球矚目。
世界最大的信用卡組織VISA於2004年推出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中國公民出國單筆刷卡消費的金額全球最高,平均每筆253美元。因為我國並不是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這一調查結果著實讓人吃驚。很多外國朋友驚訝地說,中國人原來如此富有!是真的嗎?
由於VISA的調查結果,有人說中國人成了“消費冠軍”。於是,人們納悶了:中國人真的闊了嗎?
的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購買力也隨之增高。但是,普通人的收入顯然並不足以支付以上那種高額消費。據業內人士介紹,產生上述調查結果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國出境旅遊市場不夠完善,能夠出境旅遊的中國人並不多,而這些旅客大都由業界精英、私企老板等高收入人群組成。所以由此得出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中國人的普通消費水平。而且,由於此次調查是針對單筆劃卡消費金額進行的,不能排除那些一次性為朋友代購而高消費的情況。
在中國人睜大眼睛認識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重新打量中國。從香港遊到海外遊香港目前仍是內地民眾旅遊的首選熱點地區,由於關稅和普通稅的緣故,在香港購買品牌的價格大約比內地要便宜30%,這使得手持港澳通行證的人樂此不疲地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