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正確地對待麵子問題(2 / 3)

寬容是一種難得的可貴精神,也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寬容意味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際關係的催化劑,是友誼之橋的堅固劑。時刻注意維護別人的麵子,才能減少自己丟臉的機會。“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就會消失。”

寬容還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種生活藝術,是看透了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

有時,我們立身處世也要有清濁並容的雅量。不帶著怒氣做任何事。修煉自己,讓自己不帶一點兒怒氣作戰,才能常勝不敗。憤怒常常使我們失去理智,幹出蠢事。睿智的人,會非常狡黠地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從古至今皆然。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高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是最有麵子的人。

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輔助劉備打了很多勝仗,劉備稱之為“如魚得水”,而關、張兩兄弟卻未然。在曹兵突然來犯時,兄弟倆便“魚”呀“水”呀地對諸葛亮冷嘲熱諷,諸葛亮胸懷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們。結果新野一戰大獲全勝,使關、張兄弟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諸葛亮當初跟他們一般見識,爭論糾纏,勢必造成將帥不和,人心分離,哪能有新野一戰和以後更多的勝利呢?

又如《將相如》中澠池會的故事,秦王故意要趙王鼓瑟,藺相如看見秦王如此侮辱趙王,在這國家榮譽和尊嚴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要以死與秦王相拚,逼得秦王出缶,這樣來維護國家的尊嚴和榮譽。而對於我們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如同事往來中的糾葛、朋友相處的矛盾、同事之間的口角等,這個“麵子”就不必費精力了。因為爭這樣的麵子,一來會影響人際關係,二來給人以小肚雞腸之嫌,讓人瞧不起,反而沒麵子。遇到這類的“麵子”問題時,就要想到從尊重對方麵子以維護人際關係的立場出發來處理,給人麵子也是給自己麵子。又如《將相如》的第三個故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大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很不服氣。於是就想找機會,讓藺相如下不了台。可藺相如多次不跟廉頗見麵,他避讓廉頗,不是害怕廉頗,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跟廉頗鬧不和。正是因為藺相如寬容待遇人,後來廉頗覺悟了過來。藺相如這樣做,既給廉頗麵子,也給自己留了麵子。

麵子固然很重要,值得每個人全力以赴去維護,但同時也得想一想,什麼樣的麵子才值得去維護?有沒有價值?該怎樣去維護?這就要該寬容時一定要寬容,否則,不僅贏不來麵子,反而可能會丟掉自己的麵子。

在你給別人“麵子”的同時,別人會感激你“大人不計小人過”,他會更加尊重你,同時你在他心目中的“麵子”就提高了。

著名戰鬥機飛行員鮑伯·胡佛經驗豐富,技術高超。在漫長的試飛生涯中,十分順利地試飛了很多種機型。

有一次,他又接受命令參加飛行表演,完成任務後他飛回機場,途中飛機突然發生故障,情況十分緊急,飛機的兩個引擎同時失靈。他憑著多年的經驗,臨危不懼,果斷、沉著地采取了對應措施,奇跡般地把飛機停降到飛機場。

飛機降落後,他和安全人員一起檢查飛機出事的緣故,發現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油用錯了,他駕駛的是螺旋槳飛機,用的卻是噴氣機用油。

負責加油的機械工嚇得麵如土色,見了胡佛便痛哭不已。因為機械工一時的疏忽險些造成飛機失事和飛行員的死亡。胡佛並沒有對他大發雷霆,而是放下自己是個高級飛行員的身份,上前抱住那位內疚的機械工,真誠地對他說:“為了證明你幹得好,我想請你明天仍幫我做飛機的維修工作。”

這位機械工後來一直跟著胡佛,負責他的飛機維修。以後,胡佛的飛機維修工再也沒出過任何差錯。胡佛給了那個機械工麵子,讓他有悔過的機會。同時他也在給自己麵子,這樣他才會更受同事們的敬重。

寬容待人,不僅體現了你的風度與氣概,還給予別人改過的機會,讓別人更尊重你,給你帶來更大的回報。

寬容就是原諒別人對自己造成的不利,寬恕別人不僅給別人麵子,還是給自己麵子,寬容,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愛心。原諒那些曾傷害過我們的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就會從中體驗到寬容的快樂。盡管不順心的事隨時會產生,若能寬容待人,對事,便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所以我們應盡量以愉快的心情處理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即使忍無可忍,也應采取理智來抑製情緒,最終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實,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群體裏,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一些磕磕碰碰,常常因一時的疏忽,或冒犯了別人,或別人冒犯了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冒犯者應主動真誠的道歉,被冒犯者理當寬容大度,說聲“沒關係”,讓一切誤會在“對不起”和“沒關係”中煙消雲散,使彼此重歸和睦和友善,而如果待人處世少了寬容,很容易使矛盾激化,使本來小事變成大事,說不準會釀成大禍而抱憾終生。

寬容待人就等於快樂自己。寬容待人是一種幸福,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當你寬容一個人時,也許你是強製住自己心中的怒氣。但是,當你看到別人感激的眼神和幸福的笑容時,你的怒氣也就會隨之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你愉快的心情。因為是你用你的大度去寬容了他人,是你讓別人有了燦爛的笑容。這就是真正的快樂吧!

有很多人部是控製不住自己,認為學會寬容非常困難。其實,學會寬容待人並不難,隻要你細心去積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隻要你在生氣時冷靜想一想;隻要你用一種寬容大度的態度去接受別人,那麼久而久之,日積月累,你自然就會發現:寬容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能讓天下人都露出燦爛的笑靨。

美好的人生,快樂的生活,缺少不了寬容,有了寬容人生才會更加美麗。隻有寬容待人,你的臉上才有光彩;隻有寬容待人,你才會發現原來世界是這般美麗;隻有寬容待人,你的生活才會充滿陽光;也隻有寬容待人,你才會真正的有麵子。

4.勞動是最有“麵子”的事

生命不息,勞動才是最有麵子的工作。雷鋒在日記中寫道:“世界上最光榮的事——勞動;世界上最體麵的人——勞動者。”李大釗先生也曾經說過:“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於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他們都以勞動和尊重勞動為樂,體現了人生的至高追求和至高境界,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勞動曆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傳說中的盤古開天辟地混沌初開以來,勞動,讓人們從結繩記事、鑽木取火的時代走向了現代文明,走向富足。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五千年的璀璨曆史。所以人們一直都在歌頌勞動者,讚揚勞動是最光榮的,不管你處在什麼社會地位,隻要你是辛勤的勞動工作者,都是有“麵子”的工作,也是讓眾人尊重的,靠勤勞的雙手“吃飯”比那些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錢要正當的多,光榮得多。許多年來,中國不是一直都在評勞動模範嗎?沒有一個人說是勞動是卑下的,除非有些人的“快樂”是建立在勞動者身上,他才會覺得勞動是“可恥”的,最沒有“麵子”的一項工作,這些人是少數的,他們的思想是帶有一點資本主義色彩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鄉下的老夫妻趁田地裏沒有活,就到城市裏拾破爛,用賣破爛的錢供兒子上大學。拾破爛本無啥麵子,但這二老是為供養大學生而拾破爛就有很大的麵子,因而能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可現在的教育很少有人這樣教育孩子:“瞧啊,勞動多麼光榮,做清潔工多麼偉大。等你長大了,就像他們一樣,辛苦地勞動,做一個普通勞動者吧!”是的,倘若有誰真說了這樣的話,也會被當成是一句具有諷刺意味的玩笑。正是這種對勞動的輕視和蔑視,導致了一些人的好逸惡勞,坑蒙拐騙,巧取豪奪。

這些,就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現實。在很多人的眼裏,勞動不僅不光榮,而且還成了“沒本事、愚蠢”甚至“下賤”的代名詞。就連那些通過勞動致富的人,也是被人瞧不起的。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鄉下養牛專業戶,擁有一個頗具規模的養牛場,也因為養牛發了財,在附近鄉鎮有些名氣。應該說他是很有麵子的,很讓人看得起,可他卻是一臉的沮喪。他想在城裏買一套房子,說要把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養牛場賣掉,全家搬到城裏來住。問他原因,他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說出來:像我這樣的鄉下人吃苦受累過,變富有了又有什麼用啊!不過混個“土財主”的名分。孩子在學校裏也讓人瞧不起,背地裏同學們說他全身都是牛糞味。為什麼會有人這樣看呢?曾幾何時,老師在課堂上教育我們“要拜工農為師”,一位偉人也曾說過,勞動人民雖然腳上沾滿了牛糞,卻是最幹淨的。那時,勞動者工人和農民走在街上誌高氣昂,他們確實感到了勞動的光榮和偉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風氣愈刮愈烈,人們不由自主地將欽羨的目光投向那些一夜成名的名人和一夜暴富的大款身上。很自然的,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文學和藝術也逐漸染上了銅臭,尤其在影視作品中,代表社會主流的勞動人民的形象越來越單薄,甚至是銷聲匿跡了。有時坐在電視機前,看著屏幕上層出不窮的燈紅酒綠下一擲千金的男男女女,另人不得不納悶,這些人每天在做什麼工作?他們哪來那麼多錢去消費?繼而又想,現在還有人勞動嗎?工廠裏的機器誰來操作?廣袤的田野上誰來播種?一時間,勞動和勞動者在我們的文學藝術中絕跡了,即使偶爾露一次麵,也是窩窩囊囊地充當配角,甚至成為被取笑的對象。

千百年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以崇尚現代文明為由來摒棄勞動、遠離勞動的人,他們崇拜那種衣著光鮮的白領階層,卻瞧不起一些體力勞動者,這使很多人產生了鄙視普通勞動者的心理,這種思想根深蒂固,於是,“勞動光榮”這個正確的論斷被許多人扭曲了。試問,難道勞動不再是光榮的工作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思想家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大發明家愛迪生也說過:“世界上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艱苦辛勤的勞動而能夠得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永遠是成正比,勞動隻有分工不同罷了,永遠沒有貴賤之分。當真正的體力勞動不再受到社會的尊重時,這個社會就麵臨著道德的淪喪,普通勞動者永遠是組成社會大廈的主體,環衛人員也是全國勞模,煤礦工人也曾被國家領導會見並高度讚揚,他們就像一粒粒平凡的石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了世界,如果社會容納不下他們,將會摧枯拉朽的埋葬一切文明。因為,是勞動,創造了曆史;因為,是勞動,改變了世界。因為,有勞動才能有和諧的社會。

勞動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手段。勞動光榮在於勞動創造了人,並且是一個人體格、智慧和道德臻於完善的源泉。從名垂青史的愛因斯坦、王進喜,到我們身邊業績出眾的同事、朋友,哪一位不曾付出辛勤的勞動?

無疑,靠勞動換取生活所得是光榮的事,是最有麵子的事,憑創造促進社會和諧是偉大之舉。勞動光榮,人生美好是勞動。隻有整日辛勤勞動著的生命才會釋放出動人的光彩。因此,不管從現實還是從長遠考慮,我們都應當理直氣壯叫響“勞動光榮”的口號,與一切輕視勞動、好逸惡勞觀念和行為決裂,努力營造辛勤勞動光榮、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氛圍,真正關心、支持勞動者。說到勞動,許多人都會想起那茫茫的田野,隆隆的機器,喧囂的工地,深深的礦井,或者那荷鋤的農民,擦汗的工友,砌牆的瓦匠,搖櫓的船工。的確,他們所從事的是“流汗的產業”,是勞動者的生力軍,令人讚歎,更令人尊敬。但仔細想一想又會發現,餐廳的服務員,馬路上的環衛工人,還有修鞋擦鞋的人們,都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吃飯,為什麼社會上的些人要用那種鄙視的眼神看他們呢?他們都是勞動者。隻不過是勞動的對象不同、工具不同、方式不同、環境不同。無論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同樣的重要,也同樣的光榮。

勞動需要付出。付出時間,付出體力,付出疲勞,付出辛苦。耕耘才有收獲,付出才有回報。沒有勞動的付出,躺在床上等著“掉餡餅”,是永遠不可能的。隻有付出勞動才會有所收獲。

勞動神聖。勞動之於世界,是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勞動之於我們,是人生價值的源泉。無論我們身處鬧市還是鄉村,都可以見證因為勞動所帶給人類的堅實果實。我們深信,勞動光榮的口號必將與時俱進,激勵中華兒女奮力拚搏,開拓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

勞動是生活的基礎,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每個人走向成功和輝煌的唯一途徑。想擺脫困境,你就去勞動;想創造未來,你就去勞動;想尋找快樂,你就去勞動;想實現夢想,你就去勞動;想要最有麵子,你還是去勞動。誠實的勞動,創造了美好的世界,也彰顯了勞動的光榮。

5.放下包袱,不為麵子丟掉“麵包”

想要得到鬆軟又甜的“麵包”,你首先做的就是放下“包袱”,放下包袱你才能快樂,才有信心去做工作。沉重的包袱也就是“麵子”。放下“麵子”你會做的更好。

現代社會是經濟社會,處處存在著競爭,有競爭,就會有勝敗興衰。諸如金錢、名位、愛情和生活就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來,還有是非、榮辱、苦樂,更是奇重無比,還有人世間的災難、痛苦、寂寞和眼淚等,這些對人們來說都有用的,但是經久不忘,耿耿於懷,放不下,也會成為人們的包袱。

怎樣讓自己得到麵包呢?唯一的辦法,就是放下包袱,做自己想到的工作和生活,樂度歲月。怎樣才能放下包袱呢?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意思就是說,隻有開動機器,才能放下包袱。開動什麼機器呢?就是開動“大腦”這部機器——想。想開了包袱很容易就能放下,還有句俗話,是說“想得開是天堂,想不開是地獄”。可是又有幾個人想得開呢,更談不上放下包袱了。

有一位青年總覺得工作沒有興趣,感覺活著特別累,去請教一位“無際大師”,“無際大師”把他帶到河邊,然後兩人一起乘船過了河,上岸後這位大師對那個青年說:“你扛上船趕路吧!”這位青年人驚訝地說:“扛著船趕路,船那麼重,這能扛得動嗎?”無際大師笑著對這位青年說:“是的,孩子,你是扛不動它,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是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船就成了我們的包袱。”這個青年恍然大悟;自己之所以活得很累,就是自己的思想上,有很多很重的包袱放不下!

包袱就是思想上放不開,舍不得放下麵子,去開創一片自己的天空。那樣你就會活得無趣,也活得也很累。

有個創業者的故事,他丟掉了包袱,放下麵子,得到了他應得的“麵包”,他本來是個公司的老板,後來公司破產了,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工作,是做城市綠化,一個城市綠化苗圃項目,即有合作夥伴,又有技術支持,隻要投入勞力、管理和少量的資金,就可能會產生不錯的經濟收益。

麵對這塊誘人的蛋糕,他卻猶豫了。從體麵的公司老板到種花弄草的“農民”,他適應不了這種身份的轉變。

徘徊和掙紮過後,他終於放下了麵子。畢竟,一個人連生存都成問題,還有什麼麵子可談呢?於是,他的生活開始了新的篇章。

因為所謂的麵子,多少人放棄了自己實現再就業的機會。這個城市綠化者最後領悟到,生存比所謂的麵子更重要,他的事業也就迎來了柳暗花明。

進入綠化苗圃這個行業的時候,他已經貧困潦倒到了極點,做綠化用的砍刀、鋤頭等都是借來的。

創業的前3年,他幾乎成了地道的農民,天天和砍刀、鋤頭、噴霧器打交道。生活裏沒有了節假日,更沒有了社會交際,認識他的人都盡量避著他,因為怕他開口“乞討”。一位朋友聽說他種苗圃的事情,撇下了“沒想到他這個大老板竟混到這般地步”這樣一句話。

綠化的活計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付出總有回報,努力不會白費。如今,他辛苦播下的“種子”終於開花結果,5000多株大王棕風景樹基本成材,十幾畝花圃進入正常經營狀態……豐收的喜悅讓他感到了自豪。

在朋友和親戚眼中,現在他是一位成功者。一個人隻要放下所謂的麵子,也就是包袱,勇敢地麵對現實,就一定能夠成功。

按摩,這個詞語在很多人眼中看來肯定是不太陽光的。必須承認,社會上有很多肮髒的交易假按摩之名而進行,但是,有一個人卻讓按摩回到了它原本的意義。這個人大學時就讀於一所中醫學院,專業方向是中醫骨傷科學。他讀到大三的時候說:讀了三年醫學,如果自己得了點小感冒卻還得去找醫生。他言詞之間萬般無奈,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無比迷茫。

但是,他放下麵子,用心去學中醫按摩這門課,這門課也讓他找到的出路,既然靠中醫學無法找到前途,那為什麼不靠中醫按摩來創出一條路?當時有同學嘲笑他,按摩是何等的“下賤”,可是他依然將大學剩下的時間全部用在了中醫按摩上麵,並努力尋找機會進行實踐。畢業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相當熟練的中醫按摩師了。當他的同學都削尖腦袋往醫院裏麵擠的時候,他卻放下好好的醫生不做,跑到一家健身技術公司做了按摩師。一段時間後他已經有了不小的一筆積蓄,並且正在籌劃自己獨立創業了,相信不用多久他就將擁有自己的公司。

還有一個人丟下“包袱”,放下女人應該有的麵子,終於成了富婆,張冉以前是一個另人羨慕國企工作人員,但是她活得很累,她依然放棄了那份工作。重新開創她新的事業。無意間她投入到洗車這一領域,並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許多人看來,洗車也不是一個很“高尚”的工作,但是張冉並不這樣看,她認為不管別人怎樣看,隻要自己喜歡,就要大膽地去嚐試。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冉在報紙上看到“車潔靈”環保無水洗車4050項目的招標廣告。由於這個項目投資少,又有政府扶植,她覺得眼前豁然一亮。此外,與汽車打交道也很符合她好強、幹練的性格。不要以為一個女人就不能創一份事業。聰明的張冉並沒有盲目進入,她和一些創業者一樣花了很長的時間進行了周密的市場調查。那一年的寒冬臘月裏,上海許多大停車場、商務樓以及物業小區裏,都出現過張冉的身影。終於,張冉得出結論:這一行可以伸手幹!於是,張冉報名參加了上海市政府專門為下崗職工開設的創業培訓班,免費享用了金融、財政等方麵的“充電”。在交納了4500元材料費和3萬元啟動資金後,張冉的第一個洗車點開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