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日本人比,猶太人賺錢更快(2 / 3)

拿“錢”來當作“買賣”的方法,可以省略掉許多麻煩。但拿錢當作“商品”來賺大錢的時機,大半都在通貨發生大變動的時候,它不同於一年四季都有生意的商品。要看時期而定。

1971年8月16日,尼克鬆總統發表保衛美金的聲明,可是在半年以前,猶太商人就對準了日元,準備發本世紀最大一次財了。

當發現某種商品時,急忙去“買”的算是外行人,內行人是想辦法“賣”,“賣”了之後才算真正的賺了錢。因為生意是要靠“買”和“賣”兩種行為才能成立的,可是“賣”總要比“買”來得有利益。

在1970年8月,日本的外彙儲備額才35億美元。換句話說,在戰後25年間,靠血汗賺取的美金,僅僅才35億美元。

可是從1970年10月開始,黑字就繼續增高了,以每個月收入2億美元的速度,可說是貿易順利的結果,至少,10月和11月還沒有猶太人來販賣美金,到12月,增加到4億美金,這也可認作是年末的特有現象,到第二年,就是1971年的1月,還維持著平平的景氣。

激烈的變動是從2月才開始的。2月以後的數字增加到3億美元。3月時,6億美元,到了5月,竟高達12億美元。

也就是說,日本戰後25年來所儲積的外彙,僅僅在幾個月裏便可獲得,這當然是相當反常的。

也許是日本人不服輸的精神造成了日本人當時的盲目興奮,他們認為他們在遭受如此重大戰爭破壞的情況下轉而儲備了這麼多的外彙,完全是日本人勤勉的結果。

瞄準好日元的猶太商人,早就知道日元要升值,他們就迅速通過日本嚴格的彙兌製度,把美金大量賣到日本了。

進入6月,果然增加6億美元,外彙準備額是75億美元,暴風雨快要來了。

這時候才不斷傳出消息說,猶太人“拚命將美金賣給日本人”,果然,日本外彙儲備額的反常增加,到底還是因為猶太人賣美金所帶來的結果。

尼克鬆發表聲明前後,猶太人賣美金的熱烈近乎發狂的程度。與8月的數額46億比起來,竟多了120億美元,一個月中,外彙的流入量竟超過戰後25年的期間。

能充分地利用這個機會的,隻有猶太人。

有一個賣黃金的猶太人這樣說:

“我是向日本銀行借美金來賣的,銀行需要一分利,我還是賺錢”。

猶太人一塊美元賣360塊日元,隨著日元增值後,1美元賣308元日幣,換句話說,賣一塊美元就可以淨賺52日元,相反,日本卻每買一塊美元就損失52日元。

現在第一塊美元貶到308日幣,日本所損失金額大約4500億元左右,平均一個國民損失了將近5000元。公賣局辛辛苦苦賺了一年的利益,就在短暫的時間內變成煙霧消失了。

當然,這怪不到精明的日本商人頭上,要怪隻能怪日本政府在碰到紅燈也不停下來。

而猶太人就靠著他們快速地判斷和做事手法賺取了他們的最大限度的利潤。

“我有一個猶太人朋友,於去年9月2日去世,他雖然因病而死,但是在我的感覺裏,他好像是埋在堆積如山的鈔票裏而狂喜而死。”

與猶太人快速地作出決策不同的是,日本人的決策過程時間之長是舉世罕見的。

我們就日本企業內部作決策的過程作一個簡單描述。

現在,幾乎人人都知道日本自下而上的決策過程。

誠然,在日本公司裏成為決策的大多數建議,最初可能都是由公司中層的某個機構提出來的,而且常常是在更下層的雇員推動下提出來的。但是說公司的負責人會自動同意這些建議,則不盡然。

根據最高管理機構的看法,這些建議有時被接受,有時被拒絕,有時被擱置起來,有時則被退回去進一步考慮。

盡管如此,日本公司的大部分決策都是通過協商一致作出的。日本的管理人員相信集思廣益。他們通常讚成仔細斟酌後得出一致的結論,不管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

在日本,迫使你魯莽從事和倉促作出決定的壓力是很少見的。在這個國家,一個決策過程可能是“長期的”,而“長期”的含意可能是5年,甚至10年。